转自阿里巴巴UED
人才是整个组织生态当中非常重要的资产,我们怎么去做人力的增值?并且在面对一些新科技和新技术到来的时候,如何变化应对?
各位早上好,现场观看直播的其他设计师伙伴们,大家好。
我昨天和辛向阳老师在微信上交流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大概十几兆。意味着我和辛老师第一次认识都产生了数据。产生数据这件事情就非常的有趣,为什么呢?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并不只是讲AI。人才是整个组织生态当中非常重要的资产,我们怎么去做人力的增值?并且在面对一些新科技和新技术到来的时候,如何变化应对?这次我和大家谈谈在生态里,尤其是做UED这样的人群,怎么样做好自主学习。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做人才系统是不是碰到了外部的竞争?其实阿里目前的工作状态已经变成一个很大的生态。我们在里面碰到一个很重的问题:“人才本身的思考如何去进化?”只有让思考进化,我们才能够去提高所谓企业的竞争力。我们所做这件事情不是为了在人才上面去竞争,而是要把自己的价值继续发挥下去。我承接了阿里巴巴UED大学的工作,本身就是帮助内部同学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毕竟这是一个要做102年的企业,我们不可能用单一的方式,去回避新科技部分的到来。所以我们要找到自己不断往前的力量。
从公司的生态来谈这个事情,大部分人在认识我们的时候,都会觉得这家公司做了很多事情,但我们要以简单的方式来看。生态之间是共生互助的,我们所面临的工作本身挑战在外部部分就不一样。但我们会去思考,在这个生态过程当中到底有些东西在产生改变。
我们自下而上来看整个业务,大部分人能够看到我们在做偏向前台的业务。而在整个集团战略当中,我们称为“小前台、大中台”。阿里很多商业上的成功,遮盖了我们在技术上的突破。目前我们的很多工作已经进入到所谓的“无人区”,就是找不到可以参照的样本,所以必须要开创一条新的路。比如金流和物流在整个中国市场蓬勃发展,但是是很多外部企业不知道,也不知道怎么样做这样的借鉴和学习。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又带动了很多西方思考的方法,来帮助我们面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改变。在过程中会听到一些新的概念,比如说进入到所谓大数据赋能的时代。这时候我们内部也在做本身组织的观察和反馈。
在场的各位,你认为目前所在的公司属于哪个形态?如果你是UED,你在整个组织工作当中分成了哪一块?能不能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呢?我们发现,人群在整个组织生态当中也在产生变化,很可能同时并存在好几个地方。
我们既做小前端,也在做中台的赋能。组织结构的搭建需要相互匹配业务场景和人员的能力,所以我们通过BCG和阿里研究院和内部组织的观察,帮我们梳理出这几种平台型企业的状态。在场的各位,你是否明确的知道你所在的组织到了哪个阶段?而你在这个阶段是否能有个好的成长空间?学习本身这件事情和组织行为是有很大的关系。
举个例子,做公益捐赠时对于消费者,或者对于捐赠人来讲,他不知道捐赠的东西到了哪里,捐给谁了,是否被很好的利用。当我们提供了全程可追溯的系统,你能够知道爱心到了哪里,是否有分配的过程。
第二个例子,钉钉。大部分人认为钉钉是商务应用。钉钉做的事情,不仅是让大家在上下游当中更好的链接,也开始有自己的电商旗舰店,开始接入到出行、商旅的部分。在既有中小企业碰到出差、报销等等问题,钉钉都可以很好解决。钉钉其实也能成为一个小的生态入口,它不单单只是一个商业应用,而且解决了中小企业在发展生态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三个例子,高德地图。它不仅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城市的变化过程。这三个例子都是所谓企业的能力向外显现的过程,我们将这件事情代入进来,来看内部的真实情况。
最近阿里有一个分享,谈到能力是否能够向上提升。我们在建构一个信用体系,而这个体系既是面向群体,又是面向个人的。正因为我们在做信用这件事情,所以需要更多其他领域的专业人进来组织。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找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来做UED,他们的岗位和贡献又怎么去定夺?我们反过来思考,向他们学习,内化,帮助内部UED同学发展这些能力,而这些混合的东西继续在我们的生态中成为一个互相牵引的力量。
我介绍一下内部晋升的时候常常有一些对谈和思考,每次小伙伴的复盘都特别触动人心。我总结了一下,两个字,一个是听。如果你想要重新倾听和了解一个人时,你的状态应该是这样子的。在内部我们要求设计师真的以用户为中心,要做到完全倾听这一点。我们生活在用户的生活当中,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引领生活经验共性化的先驱者,这是一个本质不变的概念。
第二,我们经历了这么多数据的产生,看到各种各样用户画像,而这些东西就像我们经过了一趟旅行之后带回的纪念品。纪念品本身提醒着我们曾经去过哪里。对于设计师而言,用户行为的积累能帮助你看到这个轨迹,能够去同理。在每天生活实践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是什么,需要的变化是什么,如何在思考上走在他们前面,去引领他。
最近在杭州有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这对生活的有什么影响?我发现这些单车开始出现在小区门口,改变了用户原本的行为路径。原本该去开车、搭公交车的,突然之间聚集在小区门口下载客户端。下载客户端这个事情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点,接下来他们要思考如何借车还车,这成为用户行为轨迹当中另外一个数据产生的过程。
对我而言,我的问题也是比较大。因为当这个车子本身有预定功能时,对原有的行程时间就产生了改变。这件事情对我真的有意义吗,我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而这些东西对未来来说,它对生活的影响是什么,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做的观察。
引用另外一个外部专家的意见来谈一下这点。从AI智能这部分来看体验设计,它提到几个重要的关键点来解释这些人才的发展。他说这些工作将是未来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关系,展现同理心,演示特殊技能,制造美的物品。你会发现这些抽象的概念其实和我们做用户体验这件事情是不谋而合的。但是他没有具体去描述这是哪个职业,的确在我们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当中,就是往这个方向去走。这是我们在整个外部环境和所谓组织生态当中参考的一些观点,所以接下来谈一下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昨天和国内一些高校老师有一些对话,我们做自己内部的人才系统概念。很多人说我们做这些事情是不是要教一些新的技能,新的工具。不是的,昨天谈到很多企业文化的事情,对阿里来说文化是很重要的部分,当你带着外部企业文化来到阿里时,有些事情进行到最后并不是专业的问题,而是一群人在一起共同的相信,是不是能够打破在无人区中的困局。文化作为基础,能够帮助进来的这些伙伴们慢慢找到在这个专业体系里有效的发展。
今年我们也在思考用户体验设计师,如何能够在中国的业务场景当中保持特色,并且和西方形成一个有效的结合,能够持续的发展。这个过程当中,不是赋于大家新技能和新工具,而是帮助大家思考,作为一个设计师在专业场景中面向外部竞争和新技术引入时,一起去做讨论。
举个最近在谈的例子,在内部有这么多的课程分类,但最主要的事情还是UED的文化,我们会谈体验方法。但往上走之后,我们会谈到领导力,还有关于中台赋能的事情。UDE大学运营了一年之后,参与进来的UED讲师大概有50多位。在自己内部原创课程已经超过15个,它是带有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方法。并且覆盖集团内部大概1300多UED同学。
这是我们在内部工作的情况,把真实工作场景的需要和面向外部的竞争以及文化这三件事情必须融合在一起。
举个例子,在最早期我们谈流量运营,对于设计师来说想要让自己的设计有效,就必须争取到数据。当数据很好的时候,似乎你的设计价值就是高的。所以在第一个阶段,大家会谈我们心中要有数据,导入一个数据只是为了设计的结果更有效。当时界面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这是大家进来时第一个适应的阶段。
往下走会发现在互联网产业中,特别在阿里的工作方法跟其它地方不同。过去的情况是,当我们在做前台需求时,中间能力有一些缺乏,我们就期望有一个所谓的后台或者中台的东西补上,这些缺乏的东西就会用人肉方式补上,完成目前的设计。
而对于前台的需求来讲,慢慢会孵化成一个可以向中台赋能的状态把缺失的这些能力补上。这个过程呈现了自循环,能够满足在目前要快速创新,又要接入新科技的需求。举个最近UED大学的课程,也是之前傅利民介绍到的部分。
中台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最基本的就是解决重复性劳动和一次性产出的这些东西。当我们的素材能够有效集中,也解决了我们在资产权的保护,并且让大家的专业在不同项目中有所积累。而观察视角慢慢往上提,我们能够知道设计师在使用数据这件事情上并不困难。
举两个内部在做的事情:第一个是刚刚介绍过的FUSION。 第二部分是魔影。魔影好像是在线版的AE。其实我们通过聚焦流程本身更明白成本使用在哪里,并且在重复性劳动时,我们把这种能力做成了一种产品。内部的设计师可以释放出更多空间,做更多创新,这是在大学当中也会进行的课程。 第三,我们最近在做很多品牌更新时,非常多的品牌设计师会说,未来品牌加上大数据,加上AI。究竟应该有什么?大数据对我们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产生数据,用户每天都有数据的积累。在大数据下,人们进入到无线时代,我们更期待所谓的机器、产品、界面,都能更像人类给出的回应。
淘宝做了升级的时候谈到了用户场景,为什么今天要区分男生和女生,为什么在目前看起来一个电商购物场景主要是女性,但是突然之间男性起势了,男性也想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我们谈得是体验设计师感知到的各个阶段都必须去完成。而品牌是我们在设计语言当中一个手段,大家所看到的过程并不会有很多的跨越。如果今天把所有主流电商APP全部放在眼前,你能很快辨别它的特征码。我们把电商、微信、微博,把主要框架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够很快识别。不是因为上面这些LOGO和颜色,而是它的行为框架是你所认知的。
我们很清楚的知道电商的惯性,很多用户没有办法脱离。当尝试去改变所谓习惯的力量时,成本是非常大的。你应该如何帮助用户在统一的认识框架中,一步一步向前进化认知。
我们把内容分为几类。简单分一下有所谓的从众、从专、从己,主要内容是帮助我们理解和他人之间在消费的场景当中的差异。
大家猜猜这四张图片,哪个是男性用户的界面,哪些是女性用户的界面。其实这些是我昨天搜索的一些界面,我在做的运动,感兴趣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决定,需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他人的意见。淘宝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消费内容信息场景,做了很好的分类和分流,以至于我做消费决策时可以有非常多的场景,以及更多内容维度的参考。这是真实发生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在设计中要面临的挑战。
创造力这件事情对于设计师来说,原创性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去适应用户已经形成惯性的力量,那你的创造从何而来。我想提一个生活当中的小故事,和这个画面有一点关系。我最大的孩子现在在学编程,有一天我们在交流时,他就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我说如果你学了这个东西,就有办法和机器人沟通,因为它是通过机器语言在做。他说为什么一定是机器人,他告诉我,如果它是机器,就不是人,它不是机器人,只是机器。
我被启发了,因为我们在创造这件事情,面对AI智能,并不是替人类创造一个新的物种。而是要建立一个与它之间的共生关系,到底是机器管理我们,还是我们管理机器。如果有一天无人驾驶发展到极致,想通过这台车带你去医院。如果你告诉机器人开快一点,它说要符合道路最低速度只能开最低限速,你会不会疯。
在创造这件事情上,我们设计师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了解人的需求场景,并且探索他们未来生活的需求。去完成一个美好的故事,这是我想谈得关于创造力的概念。
过去我们从PC到互联,接下来进入万物互联,IOT时代,甚至有AI部分。你每天所产生的数据就会形成你生活追求的轨迹,这件事情是你没有办法抗拒的。我们可以通过碳了解一个城市的状况,也可以了解一个化石存在了多久的时间。从数据当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需要吗?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吗?当只是把数据贡献给他人时,它会为我们带来便利。数据带来更便利的同时,能带来未来的幸福吗?我们在进入下一阶段很重要的数字生活的前夕,人们对于数据的理解和需要,你是不是能够思考的清楚,这是需要在场各位引领用户去理解。
我想谈一个概念,为什么全链路很重要。因为创造本身这件事情并不是因为你使用了科技场景,我还是希望设计师们能够去做一件事情。我不禁要问,如果今天你没有WIFI,没有电,是不是能够从事设计活动。
我记得有一个朋友携展品去参加荷兰的设计展,在现场他也在看其他设计师的作品。他站在一个椅子面前,这时候一位老先生走过来,问他说这是他设计的吗,他说不是,我不做这个设计。这位老先生很困惑,为什么他不设计椅子。设计师不就是解决人们生活当中本质需求,发现有效问题,并且展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椅子本身只是一个设计概念。我们在从事的是这种带有创造力的设计活动,不要因为我们在互联网产业当中,就抛弃了这些低科技的设计,它仍然有价值。因为它是帮助我们赋于生活当中美好意义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产出。
在我们场景当中确实碰到一个情况,你知道真正的用户是谁吗。从受到的训练再到真实的情况中都是我们既要满足一群人,又要满足一个人。如果你的设计思维没有办法和机器人共生,没有在一个明确关系当中形成有效的框架,帮助用户认识自己本身的行为关系,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在探讨这几件事情时,发现现在设计师所面临的并不是工具和技能上的挑战。而是对于未来定位上的疑问,他们产生了一些迷茫。
下一个概念,你能够告诉我说,这四个孩子,哪个是机器人吗。
我们面向的未来就是这个样子,对于人这个事情有没有更本质的理解。如果这四个孩子都是机器人,会不会让你很惊讶,因为其中一个孩子走得并不是太好。事实上我们面对的未来是这样子,如果20年后的某一天后,你发现孩子在出门之前把脚换了说要去游泳,等一下又把脚换了说去踢足球,你会觉得他是人吗。设计包容性这件事情,你是要变化进化的,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创造另外一种美好的可能。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画面,却帮助我们影响未来设计上的定位。数据本身是共生的,每个人每天都要产生数据,我们要解决数据的共性问题。合成智能所产生的机器人只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完成一些事情。在数据这件事情上面,设计师必须要去理解不管是一群人的数据或者一个人的数据,对于它的理解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我们并不是在掌控技术,而是UED技术本身的发展和人有很大的关系。并且我们要帮助数据去创造善的价值,而不是作为恶的应用,这是我们在当中一起去承担的。
未来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一起形塑这个世界,并且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各位。
·End·
微交互 ∣细节设计成就卓越产品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