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企业管理杂志
企业管理杂志由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是最具权威性的企业管理期刊。本刊以全球视角、本土方案,引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企业管理杂志

别让这五种作风,影响一线战斗力

企业管理杂志  · 公众号  ·  · 2024-04-22 07:00

正文

作者 | 洪天峰

来源 | 领教工坊

ID | ClecChina


研发、市场、财务、人力资源、技术支援、供应链等公司各级机关,应该作为一线的后盾存在,但为什么会出现种种问题?


企业为满足客户而生存,机关则为一线服务而存在。在公司价值链中,其劳动成果直接作用于客户的就是一线。机关作为公司内部管理的部门,其使命就是有效支撑一线,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可是,从最近到市场、技术支援、研发等一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机关工作作风问题很多,制造了大量无效无用的工作,直接影响一线的战斗力,拖了一线冲锋的后腿。

1.五大不良工作作风



随意要数据,表格满天飞
一线反映,一些部门自己的工作缺乏计划性和规范性,还运用手上的职能权力,动辄向一线部门随意要数据、表格,而且盲目创新,今天是这个要求,明天是那个花样。每月办事处都收到来自公司各机关的各类表格,要求限期反馈信息,疲于应付机关派发的内部事务,投入服务一线的时间大大减少。更严重的是,机关内部互相不沟通,不同分管部门用各自的模板,从不同角度来反复收集数据,或者要了信息不做积累,不做提前分析,今天要了,明天换了人,又要重新来过。弄得一线苦不堪言,由此造成谁都想对来自一线的信息进行干预,但谁都不愿负责任的“无责任经营”状态。

以后凡有这种情况,事前必须经变革委员会批准。实在为工作需要的,由机关干部自己人工汇总表格。要把这些投诉,纳入任职资格考核。公司明令不许随意创新。

还有一种倾向是,一些职能部门把握着制度的制定权,有些制度、流程、模板的设计,完全是从制定者自身使用方便省事的角度去设计,而不是从一线部门实际运作的角度去考虑,结果是方便了机关,而苦了一线的使用者。“机关要的信息,其实办事处每月汇总报告中都有。随口要表格,减少了机关自己再加工信息的工作量,却浪费了我们一线作战的宝贵时间,这样的机关有什么附加价值呢?”这样的机关要撤并。

‍‍‍‍


盲目创新,闭门造车,
轻举妄动,工作没有系统性、继承性
推动工作方面,易化神奇的多,神奇化易的少。一个庙一个方丈,一个方丈就要一个新搞法。机关好像找到感觉了,一线的手脚却拴住了。凭空推出的“创新”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增值,带来一系列的低效率,管理成本下不来。以下为一线的一些反映:

“功能部门常在没有形成完整政策与整体思路的情况下就启动工作,随后陆续2周时间才能将所有政策、要求、依据、表格提供齐全,但这期间却要求基层部门开展工作,工作完成的时间点仍然是他们启动时要求的时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上游人员考虑不周出现的失误,一个邮件就可以要求基层全盘重做一遍,无任何解释与铺垫。但对基层偶尔犯的一点小错误却可以抓住不放。”


“感觉没有人对职能整体目标负责。单个职能体系内部也条块分割,各条块间缺乏沟通与协调,使政策实施到基层相互矛盾。政策调整随意,经常一刀切,不对问题做整体解决,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断制造新的历史问题。”

机关的文山会海也是一大弊端。一位一线主管反映:“今天上午,某主管部门的三个分管领导在同一时间段,各召集了一个会,都要我去参加。”真是分身乏术。



命令随意化,制造不必要的汇报和审计
据调查反映,某些部门领导经常为了解产品进展,而临时召开会议,请业务骨干讲解。其实按照IPD流程各阶段都有输出,如果需要了解,完全可以自己看,或者参加相应的IPMT会议。现在为了应付这些领导的需求,基层研发人员经常需要写各种汇报胶片,而主管们听了汇报与问题后,并无决议与措施。

功能部门对基层业务部门进行审计,改进工作规范性,提高效率,这本是件好事。但是该项工作缺乏整体计划。如因为某个部门组织结构调整,一个20多人的工作团队在一个月内接受了3次来自不同层面的审计,对业务影响巨大。还有一线反馈:现在职能部门动不动就审计,审计前还通知我们自己先内部审计。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向公司申请过审计权。

机关部门的指令随意变化也是造成无效劳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时候一个工作重复做了十几遍,以目前的队伍来看,浪费有多大!



对程序负责,
而不是对事负责,没有对最终客户负责
一些流程环节人员,工作态度很被动,机械呆板地执行公司制度,缺乏服务心态,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只要是流程上没有写到的,就认为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外,想都不去想,更不要说做了。“模板不对,重新填”,“这事不归我管”,一句话就把一线人员推得团团转,不同流程环节的人形同陌路,根本看不到一种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这些员工都应考虑优先精减。



“官”不大,态度很跋扈,
服务意识和心态欠缺
老爷作风、权力思想,沾染了官僚习气。有些秘书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那些审批、评审环节)牛气冲天,甚至飞扬跋扈。也许按照流程,他可以要求别人这么办,但表情用语很没有修养,服务态度差。

机关本身是信息桥,上传下达,沟通要细致、耐心,服务要热情、到位。但实际情况是,有少数机关服务人员(包括秘书)乱打领导旗号、态度生硬,机关成了官僚机构。有一位员工反映,他去某部门盖章时,站在办事人员的桌边,结果那位办事员很不客气地说:“你站这儿干什么?站到桌子对面去!”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秘书,为什么不淘汰。

2.从根本上采取措施
机关是应该作为一线的后盾存在的,为什么会出现种种问题?根据情况了解分析,主要原因有:

组织职能定位不清晰,模糊的部门产生模糊的工作;


职业化素养差,工作没有整体规划和有效计划,制造出低效重复性劳动;


少数机关人员品德欠缺,把不大的权力,发挥到超大的范围;


有些部门人员过剩,所以人为生事,人浮于事。

为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采取措施:
1、切实改进机关作风,以支撑一线为使命。

机关对一线的支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支持,二是监督指导。服务支持一定要有实效,要废除那些不必要的工作内容,切忌形式主义。监督和指导相辅相成,最后要落实到改进上,坚决反对单纯地管、卡、压。

2.要塑造机关“服务一线”的魂,硬的制度约束和软的思想引导要同时进行。

关键是考核。改变单纯机关考一线的做法,反之,一线要定期考核机关,可以是服务满意度调查,调查的结果好坏要直接影响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评价。以前曾经开展过的一线给机关打分的制度要坚持、例行化做下去。

3.重新审视部门设置的合理性,机关要精简,人员要精干

有些部门或流程环节,当初成立时有其背景原因,但现在已时过境迁,可以考虑合并或取消。随着管理变革和组织的流程化建设的深入,对机关要进行职能归并、分析和整合,按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构建能重视生产一线、有效服务一线的机关体系,真正做到机关职能的合理化,使机关成为一个战斗化的组织。

人多生事,官多生乱。冗员过多不仅不能形成公司内的好风气,相反只会使活力受到削弱。组织调整要以提高人均效益为原则,要精官简政,精简一切可以精简的人与事。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一出现组织结构调整,就被当作增加官位的机会。本来初衷是只设三四个二级部门,但最后冒出七八个二级部门。每个官都会占据一个流程环节,层层审查把关,官越多,各种决策、评审的效率越低下。该拆的庙要坚定地拆,减少方丈。
对机关工作人员,要坚持末位淘汰制度,服务不到位、经常制造无用功、热衷“易化神奇”的员工要请其离开。建立机关人员和一线人员流动轮换机制,精简机关,充实一线,改变“一线干不动就转到机关”的用人思路。机关人员的配备要精干、高效,特别要配备一批懂一线实际情况的骨干。机关应成为一线的好帮手,成为提高效率的服务部门。

4.提高部门职业化水平,提倡首问负责制,提高服务质量

机关推工作,要深思熟虑,要规范、统一、系统,谋定而动。比如收集信息,公司早就强调,机关要统一表格,做到可以一次填写数据,多次、多角度提取信息。在这方面有些部门做得不错,如调查中有员工反馈:某系统部只要求各办事处系统部上交周报,所有信息都包括在里面,对不清楚的情况,他们会电话咨询,很少要求填写各种表格。

改善服务质量,推行首问负责制。一线对本领域的服务需求,机关的任何一人接到后,都应该成为第一责任人,无论该问题是否是自己的分工,都要使该服务申请落实到具体人员或流程上,不得以“这事不归我管”为理由而一推了之。

5.严格审批,减少盲目创新
公司经过几年来的管理变革和改进,已经学习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方法论。今后数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消化吸收,管理体系进入一个固化的阶段。任何部门不得随意进行盲目创新。任何新的管理举措,都需要公司主管部门批准。要警惕机关的盲目创新,销蚀我们数年来管理变革、流程优化所积累的优势。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整个行业面临生存危机。公司强调要努力提高人均效益,努力开源节流。机关作风中上述问题,如果不有效、迅速改善,不仅造成管理的低效率,更会拖累我们一线的战斗力,严重影响公司“两好一低”战略的实施,甚至直接影响公司的生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