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总结的原因有这么几项,
1,浓浓的翻译腔。
因为很多投资类书籍,尤其是技术类书籍的经典之中,都是外国人写的,即使有部分书籍的译者水平很高,但是毕竟翻译内容和母语写出来的内容,在可读性和流畅性上就有天然的差异。
2,原著作者的文化水平低。
很多投资大师,尤其是1970以前成名的技术分析和交易大师,往往都是草莽出身,没有接受过太多正规的教育和比较高的学历。那个年代的华尔街还不像现在都是非学霸们难以进入的地方,也不像现在专业机构林立。那个时代的华尔街是资本大鳄和冒险家们的乐园。
比如江恩就是当年连语法学校都没读完就出去闯生活的孩子,江恩很多原著的句子我估计能把英文专业的小伙伴读哭。
所以不要指望他们写的内容能诙谐幽默,流畅自如。原文水平能做到条理清晰,表述精准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相比之下,记者出身的一些投资类书籍的作者写出来的内容就很好读,1970年之后的投资类书籍的作者整体文字表达能力也随着专业能力和学历的门槛提高而好转很多。
3,厚重的年代感。
江恩的《华尔街选股术》是1930年写的。而中国的1930年,别说新中国,连长征都还没开始。即使是距离现在比较近的《以交易为生》的作者—亚历山大.埃尔德,成名的时候我还没出生呢。
因此很多书籍中厚重的年代感也是让很多读者深感头疼的问题。
4,明显的市场差异。
这些投资大师写的内容当时是基于自己参与的市场,而欧美市场和中国股市有很多差异。
比如很多书中提到的“空头回补”引发的市场反弹这种表述,对大学时代的我来说就很难理解,直到后来工作中接触当时A股刚开放的“融资融券”业务,才完全理解这个概念。
说白了,所谓“空头回补”就是投资者在不看好某只股票时,先向券商融券卖出做空,之后等股价跌到他们预期的价位之后,买回股票归还给券商的这个过程。
这个操作在A股之前的20多年历史里是没有的,即使今天有了“融资融券”业务,A股市场的做空力度和范围也和欧美市场有明显的不同。
所以这些市场差异造成的生僻词汇也是令读者感到不解的阅读障碍。
5,专业词汇的涵义不统一。
毕竟证券投资分析,尤其是技术分析,不是一个非常公认的“学科”,所以很多相关的专业名词的涵义并没有教科书一般的统一和一致性。
比如说,短期趋势,中期趋势和长期趋势,这三个词汇。说起来大家都知道,而且每一本投资类书籍中都会提到。但是每个作者都没有精确的定义这个短中长的时间范围,而每一个读者理解的时间范围也有差异。
再有我之前在专栏里讲过的下跌分很多种,有的书籍中对一切下跌都用同一个词表述,有的书籍中却细分为调整,回调,下行,下跌和恐慌性下跌等不同的表述。
词汇的涵义不统一就很容易造成阅读和沟通过程中的分歧和错误,这个是我一直梦想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我能有足够的资格和话语权,我估计我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把所有关于技术分析的词汇涵义明确下来,并进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