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果壳童学馆
靠谱的儿童科学教育; 有料的亲子课讲座; 干货满满的线上分享课程; 以及,大家一起来动手的科学实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果壳童学馆

看完《国家宝藏》后,我们打卡了这五座博物馆,看完了这些绘本

果壳童学馆  · 公众号  ·  · 2019-05-15 07:00

正文

作者:艾酱妈妈

来源:艾酱成长日记


去年《国家宝藏》第一季开启了艾酱对中国历史的热爱,成功把她洗脑成了博物馆忠实小粉丝。到年底第二季上线时,我就带着艾酱继续开追了。


有同学问我:艾酱每天读那么多书,还有没有时候看电视、自己玩?


当然有的呀!她一般是吃完晚饭有15~30分钟的电视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她吃饭的速度,为了多看完电视,也要快快吃饭鸭!



关于配套使用的工具书,艾酱用的是下面几本:


01《中国历史地图》


在第一季时,艾酱用的是《中国历史地图》作为配套绘本。本季它继续担任首席工具书的地位,用作向艾酱介绍国宝的前世传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这些国宝故事,让她认识到一个个朝代、进行串联起中国历史。



我还是那个观点,历史史实是死的,“人”和“故事”才是活生生的,是它们构成了我们有温度的、鲜活的历史。




02《国家宝藏》


到了今年,我买了更多的绘本,作为电视之外的拓展,首先当然是官配👇:


我买的是成人版的,但是。。。不久之后,节目组就出版了青少年版👇

我翻了一下,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青少年版有 大量的 手绘配图 ,看上去就比较可爱低龄,从第一印象上让小朋友觉得比较亲切、减少距离感:



二是文字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与修改,用更 低龄化 的语言 进行描述: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三是针对学生们的学科学习,进行了很多 课外拓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03 美丽中国


每当出现一个新的博物馆时,我们都会拿出这套书,看看博物馆所处的省份有哪些历史人文景观,出过哪些名人。艾酱还会猜测一下这人会不会出现在接下来的三个故事里,有的时候还真猜准了。。。



书上也涉及一部分的历史知识,也算是一个补充的渠道吧:



这本上画的是现在的中国疆域,将其与《中国历史地图》中的疆域作对比,讲某个地区的得失演变,我也可以滔滔不绝的扯开来讲好久,也算做是一种拓展吧。


另外,这套书也是艾酱看纪录片《美丽中国》与《风味人间》的工具书。


04《故宫日历》


《国家宝藏》把艾酱洗脑成了一个故宫脑残粉。去年年底我买了这本《故宫日历》,艾酱平时有一搭没一搭的翻过,我都不知道她到底看进去多少。


第二季《国家宝藏》放到金瓯永固杯的时候,她一眼就认出来是“书上也有的”,而且还真得找出来了:



这下,我都不敢说她不认真看啦🤦‍♀️


博物馆打卡


在电视上认识了那么多博物馆、知道了那么多国宝故事,艾酱当然也想去看看实物。


去年一年,我们打卡了在《国家宝藏》中出现的三个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

  1. 上海博物馆

  2. 浙江省博物馆

  3. 南京博物院


去东京时,去刷了东京博物馆;国庆时刷了正好来上海展出的“敦煌文化艺术展”,因为也是有很多甘肃博物馆的馆藏珍宝,勉强也算个博物馆吧。


五个博物馆刷完,有些心得和经验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小朋友去博物馆,看得懂吗?


看不懂啊!


但我认为小朋友去博物馆 ,不是奔着看懂去的,而是奔着 去的


孩子们不是去认识什么文物、国宝,不是去记它们的器型,不是学什么断代的,这些别说孩子了,咱们大人去就看得懂了?


孩子们去博物馆就是带着眼睛去看, 带着心灵去感受的 。感受人类文明最初的模样,感受先人创造的璀璨,感受我们民族曾经遭遇过的风雨、但又能最终挺过危机的顽强。


说到底,我们学大语文、背古诗、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为了给我们的孩子刷上一层底色。不管这些知识他们能不能记住,至少他们可以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对本国历史的敬意。


相比记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这点反而更虚空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落实到博物馆参观上,我采取的是“一馆一物”、“先刷好感度、再刷学习度“的原则。


01 一馆一物


指的是我在 每一个博物馆中选一件文物做重点介绍 。这件文物在《国家宝藏》的三件国宝之外,是基于我对艾酱的了解、知道她肯定会很感兴趣的新朋友。


因为《国家宝藏》中介绍的三件文物,通过电视里讲述的前世今生故事,艾酱已经十分了解了,即使去博物馆看实物,也不过就是发出“果然如此”的评论。那反而可能造成她觉得博物馆也就几件国宝值得说道的印象,所以如果要让她对博物馆产生持久的兴趣与好奇,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脚步,需要不断有新鲜面孔的刺激。


02 先刷好感度、再刷学习度


特意强调这点,是因为我去博物馆的时候,看到有很多家长强迫孩子记忆文物的名称、年代、甚至器型,把博物馆变成大型考试现场,这个太可怕了。


我始终是抱着“ 快乐学习 ”的原则,先快快乐乐地玩,在玩当中能吸收多少吸收多少。


下面我以上海博物馆的两次参观过程举例说明。


上海博物馆



01 参观前的准备

上海博物馆所藏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丰富,在全国的博物馆中也算得上是 土豪级 的。青 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 是上海博物馆的特色,其中尤以青铜馆藏为盛,在文物界,素来有“半壁江山”的美誉。



所以我把艾酱的第一次上博之旅的重头放在青铜馆里。而我在做青铜馆功课时,一眼看中了这个 子仲姜盘



跟其它粗犷雄浑的青铜重器不太一样,这个盘子精巧别致,盘子上的小动物——青铜铸造的水鸟、青蛙、游鱼等立体雕塑栩栩如生,随着水流冲击能够360度旋转;

铭文显示它是春秋时期由晋国大师为夫人“仲姜”制作的祈福之盘,还是一篇两千年多前的顶级“狗粮”;

使用也很特别,需要与另一青铜器——匜配套使用,是贵族在盥礼(也是周礼的一部分)上用于洗手的盛水器。


这三点每一点都可以延伸出来讲述、演绎,我十分确定艾酱一定会喜欢的。


正好,在我们去之前,上海博物馆的官博上发了一条视频:


这条微博附带的视频用动画形象地重现了冲水时动物们转动的样子。我把这个动画片给艾酱看了,果然,她非常非常喜欢,看了好几遍,怀着去看子仲姜盘和大克鼎的美好希望,兴冲冲地出发了。


02 在上博逛五个小时,是个体力活


这次去的重点就是上博的青铜馆。我们在馆的五个小时里,三个半小时耗在这里。官方的讲解周围总是很多人,挤是挤不进去的。


不过没关系,艾酱有妈妈牌讲解员,又懂她的理解力水平、又知道她的痛点,讲都是她爱听的,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这里要隆重介绍上博自己的官方app,是妈妈做讲解功能的重要辅助:

但这个app有非常致命的弱点——非常慢而且特别容易闪退,所以建议各位家长得在去之前多做做功课,不要临时抱佛脚。


到了上博,最重要的当然是去看大克鼎和子仲姜盘:



艾酱剩下的注意力都在挖掘学过的甲骨文上。因为青铜器上的金文跟甲骨文一脉相承、变化不大,所以比较容易认出来。



而上博的青铜器,一半以上都有铭文,光看这些,已经消耗了很多时间了。


这里必须要吐槽的一点是,上博在建造之初可能没有考虑到亲子教育的需要,除了少部分大型器物外,大部分展柜都特别特别高,以艾酱的身高根本看不到字,需要经常抱她起来,五个小时下来,我的手全麻了,累觉不爱。


在参观的结束,我们去逛了上博的商店,买了冰箱贴和上博出的儿童绘本——《青铜国》,这本书非常非常非常好,是我见过的 国内最亲子的文博绘本 ,网上也有,比官方便宜👇:



但是我这么金牛的人为什么不在网上买呢?因为我总觉得参观博物馆并不是件很好玩的事情,想尽可能的增加艾酱的 仪式感 ,去一次博物馆买一本书也算一种吧。


03 课后作业


去博物馆可不是为了就这么走马观花的看一下,要把看到的信息储存下来,保持艾酱对博物馆的好感度,还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的巩固一下。


比如读到郑燮的诗时,可以提醒她在上博看到过的郑板桥的画;讲到少数民族时,可以提醒她在少数民族馆里看到的漂亮衣服;等等……


而且我发的参观上博的微博还被官微翻牌了:



我是很激动啦,艾酱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不过看到上博让她看子仲姜盘的铭文解读,倒是十分听得进去,让我打印出来一个字一个字的认了下来。


另外,我们还认真地刷完了从上博带回家的《青铜国》。为什么说它最亲子呢,因为这本书基本都是动手作业,很多都是贴纸类的,这点最受小朋友喜欢了。


书里配的贴纸上有不同颜色的小怪兽,与书本上的页面是一一对应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