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钱币的发展史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货币也随着时间的流转变化。
几千年来的钱币都长什么样,喜欢收藏钱币的您知道吗?今天小藏就带您了解中国钱币发展历史!
△ 刀布
战国时期,黄金被称正式称为币,《史记·平准书》中记载:“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那时的黄金、白金、赤金分别对应现代的金、银、铜。
△ 秦半两
在秦代,中国货币史上出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革命:黄金先于银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秦始皇统一黄金的换算单位——镒(相当于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而到了东汉时期,白银作为货币正式流通,但由于连年征战、局势不稳,黄金的使用曾一度衰落。
△ 开元通宝
唐代把金银铸成钱币的形式,用于赏赐、馈赠和大宗交易的支付,如开元通宝金钱和银钱就曾大量出现。但由于其价值较高,大体相当于纪念品和赏赐物,因此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流通钱币。
交子是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发行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
“交子”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法国(1716)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 方孔钱
明代中叶,受西方银币的影响,明朝政府确立了银两制度,银币正式成为法定货币。
清初,康、雍、乾三朝的货币体制基本沿用了明代的银、钱(方孔钱)并行制度,但白银作为通货已成定势,朝廷官府的收支基本用银,很少用钱银两成为财政收支的货币单位。
清乾、嘉两朝后,欧洲货币与金融体制进入了中国,银元冲击了旧式银两的使用。
△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铸造“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为完整意义上的近代贵金属纪念币。
1914年,天津造币总厂铸造新版银币,正面图案为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图案为嘉禾纹饰与币值,俗称“袁大头”。
1933年,民国政府下令实施“废两改元”的政策,历时千年的银两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1948年12月1日,由人民政府所属国家银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为我国唯一法定货币,自此,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法定货币。目前发行的人民币总共5套。
第一套人民币
:
1948年开始发行,共有12种面值62种版别,流通时间短、发行年代久远,极难收藏,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
第二套人民币:
1955年开始发行,1964年4月15日开始限期收回苏联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纸币,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兑和流通使用,1999年1月1日起除分币以外其他币种停止流通,2007年4月1日起1、2、5分三种面额纸币停止流通;
第三套人民币:
1962年开始发行,共有7种面值13种版别,2007年7月1日停止流通,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
自1987开始发行,共有9种面值14种版别,去年5月1日起,除一角、五角外其他券别停止流通;
第五套人民币:
1999年开始发行,有6种面值13种版别,是目前正在流通的人民币。
今年8月30日,2019版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在保持现行第五套人民币主图案等相关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币面效果、防伪特征及其布局等进行了调整,采用先进的防伪技术,提高防伪能力和印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