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时代网
解读信息时代的商业变革;以调查见深度;以商业故事见功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佛商业评论  ·  软银孙正义的人生轨迹,浓缩为八个关键启示 ·  10 小时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合肥技校老师卖杯子,一年赚2亿 ·  4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内蒙青年爆改家业,羊绒老牌年入35亿 ·  4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宁波父子造零部件,挣到360亿身家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时代网

从抨击到与FF牵手,吉利对造车新势力态度逆转

IT时代网  · 公众号  · 商业  · 2021-02-01 20:26

正文

曾多次“抨击”造车新势力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却选择了与贾跃亭和他所创立的FF(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深度合作,除了财务投资之外,还计划在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并探讨由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提供代工服务的可能性。


1月28日晚间,FF与Property Solutions Acquisition Corp(PSAC)宣布了将通过特殊目的收购交易(SPAC)在纳斯达克上市。FF“起死回生”,备受业内关注。


据FF公告,普通股PIPE包括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的超过30家长期机构股东。而PIPE 基石投资人包括中国排名前三的民营汽车主机厂和长期机构投资股东。本次合并交易大约为 FF提供约10亿美元的资金。


这家排名前三的民营汽车主机厂到底是谁?1月29日早间,吉利控股对外披露,已于近日和FF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同时作为财务投资人,吉利控股还参与了FF SPAC上市的少量投资。


按照FF在官网披露的路演报告,FF、吉利控股以及中国某一线城市或将成立合资企业,以支持FF在中国的生产计划和FF中国总部的建设。未来FF将采用全球化的生产制造布局,和轻资产的混合制造策略,包括其在加州汉福德的制造工厂,与一家韩国合作伙伴在生产制造方面的代工合作,此外,其还在寻求通过合资方式在中国进行代工生产。


通过上市虽然可以为FF的量产落地提供资金支持,但要实现全球范围的扩张和发展,FF无疑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选择轻资产的代工模式,以降低资金需求、避免制造短板,对于FF来说,是有利的选择。但对于吉利控股来说,这是出于什么样的逻辑?



从“否认”到代工合作


“吉利代工是次,战略合作是主。除了代工之外,吉利还是FF上市融资的战略投资者之一。”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告诉记者,FF未来落地中国的合作模式应该是地方政府负责土地甚至在研发方面给予一些支持,FF出技术和产品,吉利负责工厂建设和生产。


不过,李书福此前曾多次“抨击”造车新势力,2018年北京车展期间,他还公开表示“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但随着包括特斯拉在内的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李书福对于新势力的态度似乎也在转变。


在2019年上海车展上,李书福曾造访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展台。2020年2月,曾有消息传出吉利想要收购蔚来汽车的股权。虽然此事并未成行,但内部人士证实吉利此时确有此想法。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高级顾问刘坤认为,吉利最终选择投资FF,可能也因为旗下新能源几何的失利,让其意识到新势力品牌的价值,而短期内又无法快速打造一个新能源品牌,但又不想错过新能源这趟快速列车,所以最终选择投资和代工。


吉利曾在2015年在“蓝色吉利行动”计划里提出,到2020年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其中新能源产品占比达到90%。但2020年,吉利旗下的新能源总销量仅为6.8万辆。


目前吉利控股旗下有吉利、几何以及沃尔沃与吉利联合打造的极星(Polestar)等新能源品牌,但高举高打对标特斯拉的极星表现平平,号称“东半球最好的新能源车”几何A销量也极为惨淡。


反观曾被李书福抨击的造车新势力,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在销量上,后发优势都日渐明显。


吉利不得不放下身段寻求合作。在刚过去的1月,吉利接连宣布了3起对外合作:与百度组建智能汽车公司,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纯电动架构--浩瀚SEA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在智能汽车制造相关领域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下一代智能汽车;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以及与腾讯签约,围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


“智能化前路迷茫,对于吉利来说,跟多家公司的合作,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表现。”梅松林认为,现阶段跨国企业在电气化和智能化企业的短暂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思维的保守和守旧,所以对于吉利来说,以开放的心态寻求合作,是必然的举措。


刘坤则认为,短期内的代工能够为吉利增加一定的收入,而从长期来看,后续也不排除双方有进一步的深化合作,以及吉利弥补在新势力品牌布局方面短板的可能性。“虽然目前FF有自己的产品和平台,未来合作深入,也不排除双方可以共平台去研发一些新的产品。”梅松林则认为,此外,他认为,对于吉利来说,如果跟FF的合作成功,未来也不排除吉利将自己的产品通过FF的渠道在美国落地。这也是吉利在全球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合作扬长避短


而对于FF来说,有了地方资本的介入以及吉利控股这样的集体合作,其可以通过“轻量化”的模式快速实现产品的落地。


FF由贾跃亭创立于2014年,2017年其首次宣布将生产全电动汽车FF91,当时计划于2019年推出。但贾跃亭的财务问题影响了FF的融资以及FF91车型的生产计划。


FF自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 20亿美元。FF方面表示,FF 81预计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FF 71预计将于2024底量产上市。除乘用车外,FF还计划在2023年利用其专有的VPA平台推出“最后一英里智能运输车”(SLMD)。同时该公司表示,目前其首款旗舰车型FF 91已获得超过1.4万辆订单。


按照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以及特斯拉的成长路径,10亿美金要让FF91量产落地或许可行,但要实现更为长期的发展显然不够。找吉利、富士康这样的制造型企业代工,这对FF来说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