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晚安”,送你一句睡前暖心话】
*作者:颜卤煮
前两天微信看到一个标题:“为自己而活到底有多难?”
点开文章,里面什么都没说,于是我自己琢磨了起来。
(一) 人大部分的苦,都难以杜绝
常有读者跟我诉说烦恼,种种归结起来,是一个东西:我们与环境之间的问题。
难以按照个人意愿生活;
无力违逆父母的期许;
无法割舍家庭的责任;
无能面对周围同事的攻击;
无把握掌握男朋友的世界;
害怕重新开始之后的失败;……
如果你静下心想一想,会发现一个残酷事实:我们永远无法杜绝这样的烦恼。
人和所有动物一样,遇到疼痛第一反应一定是疯狂止痛,并愤怒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彻彻底底把它扔出我的生活!
但每一次你都只是在解决某一个具体痛苦,无法断离这种苦: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之苦。
这正是人一辈子在干的事,这个问题解决了,人也就不再是人,而是神了。
换个角度想,这个根源性的东西——它是烦恼之来源,也是人生意义的来源。
如果人一出生就与环境和谐统一,万事万物都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活下去的所有驱动力、征服欲、成就、竭尽全力执着于一件事的追求终极性的生存哲学,都将不复存在。
生活没有了过程,只剩无数个结果,唾手可得的结果。
这跟世界末日也没有差别了。人活着,无异于丧尸,或是一团烂肉,意志不再。
正如我在《世间从无双全法》里表达的一个原理: 任何事情,它的缺陷与优点,往往根源于同一个地方。
即便是人之苦痛,也一样。
看透了这一点,便能将心态调整过来,不再被苦痛激怒,而是平和接受它。
它是贯穿着我们一生的影子。
(二)学习从痛苦中汲取能量
人自出生伊始,就经历着陌生化的过程。我们是新的,而世界早已运转多年,我们只能先适应它。
所以我们咿呀学语、学习知识、学习与人相处,慢慢让世界进入我们的血肉,与我们的性情交织。
渐渐的,吸收到一定程度时,反作用力开始了。
我们重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于是一拨人开始改造世界了。(这个过程在每个人那里是不同的,有些人20多岁便事业有成,有些人则是中年才建立事业,有些人甚至更晚)
改造世界,是我们从【人与环境的矛盾】中得到的最大解脱。人发现自己的力量,并反作用于这个世界,最终一点一滴改变了世界。
那个曾经无法撼动的外界,终被人所改变,只是你需要积极的心态、充分的学习与勇敢的尝试。
以前,我常抱怨一切先天不足,而现在更多则是感恩。正由于与梦想的距离、与环境的种种不匹配,才让我的一生充满了意义,有事可干。
不要再去憎恨环境,那无济于事,要使劲也使错了方向。
该调整的,首先还是自己。
(三)为自己而活,到底有多难?
举个普遍的例子。
背井离乡,这算得上一种解决人与环境问题的典型方式。
在很多人眼里,“离开”这个字眼意义重大,好像我离开了,那么我就是为自己而活了。
其实,并不是每一种人都适合离开环境。寄希望于“离开”,这背后是一种偏颇:把一切都怪罪于环境,因而也把一切都寄托于环境。
但你会发现,路子走不通时,问题还是在自己。
6年前来北京,认识了一些朋友。有一些后来回家乡了;有一些还在漂泊;还有一些已在北京扎根;甚至有一些,离开北京去了另一个国度。
在这种种中,很难说那些回故乡者就失败了,也不能说那些继续流浪下去的人是失败者,更不能说那些去了更远地方的就是失败者。(中国人喜欢以“扎根”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成功)
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选择了适合自己性格之路的人。
曾想过,怎样的人不适合背井离乡?怎样的人很难在一个新地方重建世界?
得出了一个答案:那些忍受不了“临时感”的人。
一个人生活在异地,最大煎熬莫过于:临时感。
最开始时,我也有这样的痛楚,常常陷入一些可怕的想象:
哪一天自己死在了出租屋内,是不是半个月都不会有人知道?
要是老家出了急事,而我手机又丢了,除了报警之外是不是父母就没有办法找到我了?
走在大街上,如果背包忽然被抢了,瞬间就成了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因为所有能证明自己身份和价值的东西(身份证、钱包、卡包、钥匙)都在那一个袋子里。
当你在一个陌生之地以一个寄居者身份存在时,会生生体会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对根的渴望。
尤其当你混得不好不坏,饿不死又扎不下去(比如买房)时,那种临时感就特别明显:
出租屋内一片狼藉也不想整理,因为那不过是一个暂时睡觉的地方而已;
睡眠,从没有沉沉入睡的安然感,只不过浅浅地打个瞌睡,换个休憩;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滚下去,你找不到一个理由去用力,因为一切似乎都只是暂时的……
这种临时感,背后是孤独。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很难撑下去,更别说在这种心情下混出头。撑不下去的,要么回家,要么赶紧找个人嫁了,有个支柱。
但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一个人的异地生活。(当然也是经历过挣扎的)
之所以能习惯,原因有两个:
1、 这种生活方式,更适合自己。
这种临时感的痛,是真实的;但那种回到家乡的孤独感,同样也是真实的。只需要比较两者,你更乐意接受哪一种?
人很容易犯一个错——这里待着难受,就觉得那里一定更好。其实哪儿都一样,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你到哪都逃不开。
从来就没有360度理想的生活,只有你选择挨哪一种苦,愿意为哪种生活而放弃一些东西。
只能说,我太了解自己的性格,比起那种氤氲、缓慢、没有私密的家乡生活,自己更适合在一个陌生环境里自由自在舒展自己,验证自己。所以这种临时感,能咽得下去,也甘愿将青春付诸于此,不后悔。
2、 在这种煎熬中,我能看到希望。
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才能越走越好。人在一次次成功的验证中,才拥有走下去的信念。
在北京,给了自己两个建议,让生活越来越明确:
1) 分清楚情绪和现实:临时感终究只是一种情绪,并没有发生那些极端情况。现实还是一如往常,等着你去一点一滴改善。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恐惧而不是真正的困难压倒。
2) 摆正自己的位置:每一种环境,都有适合它的一套生活方式。在北京,你最好收起过早的悠闲和稀里糊涂,大部分时候保持警觉和持续的努力。在这里,人身体中“熵”的燃烧效率要比二三线城市高出很多倍。
那些在大城市活得拧巴的人,大多是观念和环境的错位——在一个流动性极强的大城市,不利用资源流动的优势,反而希望像个本地人去生活。说实话,不踏踏实实混个几年,真的很难稳下来的,你也容易迷惘,记不得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了。
(四)
为自己而活真的很难吗?
以为难,因为我们总觉得外界有一堵墙阻挠着你做什么似的。但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存在一个中空地带,那里没有任何阻力,一帆风顺。
最根本,还是人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方式在决定着我们是否快乐。
*作者:颜卤煮,89年白羊B型妞,短篇专栏作者,喜欢挖掘日常琐碎里深埋的小星光,愿它照亮我们的生活。微信公众号:暖心自动贩卖机(nuanxinzidongfanmai),或请微博搜“颜卤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