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AI+医疗:给AI发检查单,AI就能给出详细 ... ·  昨天  
视觉志  ·  顶流凉了,青春黄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反差萌(杜课772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1-07 23:14

正文

全文共 1084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Q
&
A


反差萌


黄牧宇


因强烈反差带来的“萌点”,人称“反差萌”,例如著名歌唱家腾格尔对几首流行音乐的震撼翻唱真可谓“艺高人胆大”,与以往《天堂》般壮阔气场形成强烈反差,自带“萌点”。过嗓之曲皆成神曲,因此被网友笑称“血洗”音乐界。


为何明星的“反差萌”总能收获更巨量的人气呢?本文认为当是因为人们对新鲜感的期待。心理学中有相关理论的阐释:出丑效应是指,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有如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人设”中的多面能让人更加真实且生动,才会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喜爱。不过文末作者也强调,“反差萌”的关键在于“实力萌”,而不是强行反差。唯有创造深入人心的形象后,适度的反差才能带来“萌点”。


为何作者认为反差萌并不会成为“人设”,而后被“人设”反噬呢?作者认为是优秀的老艺术家们有作品傍身和躺吃一辈子的老本,这样的解释合理么?


Q
&
A


浅谈反差萌


杜骏飞


夜深了,我简单答几句。


“反差萌”未必都是出丑,从审美来说,反差的表演具有“陌生效应” ,让人因新奇而能重建审美视听。老歌出新、男女反串、故事新编也是如此,都能达成一种有张力的心理愉悦。


倘若“反差萌”演得不出色,或因缺乏演技而不能让人“叫好”,也会因质朴、坦白、平易近人而“叫座”——赢得受众的围观,甚至因齐人我而得市场欢心,这时,起作用的就不是审美了,而是人格上的融会、情绪上的亲近。这才更接近“出丑效应”。


你对这个“反差萌”问题好像兴致勃勃,也转了腾格尔的视频来。可是对这种广场舞级的热闹,我的兴趣不大。



不过,我受到一些特别的启发:老师因为跟同学们打雪仗、玩狼人杀而受欢迎,是不是也属于“反差萌”?《新闻调查》当年演出“分家在十月”、马云在公司联欢会上扮摇滚歌手、王石下厨房做饭、张召忠自称“局座”、高晓松自黑为“矮大紧”,是不是也属于“反差萌”?


更重要的是,我想起了另一个更重要的表演语境—— 倘若官员能放下手中的八股文,改用至情至性的即兴发言,不踞坐在高高的舞台上,而多坐在田间地头和小板凳上,不假装一贯正确、一贯英明,而时常自我批评……如此等等,于当前政治生态而言,是不是也属于“反差萌”?是不是也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欢心? 可惜他们往往不能、不愿、不奉行,也因此,群众也就不喜、不爱、不亲近了。


聊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又看了“反差萌”的案例。我想 劝领导们多学习优秀的老艺术家们腾格尔,学他有真材实料傍身,学他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学他衰年变法、不耻下问、与时俱进,倘能如此努力,如此质朴,如此诚心,那也堪称是言为民所发,身为民所立,事为民所行了。倘能如此,离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便已不远。


说远了。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 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


文字: 欢乐七语 我们就是那少数人 论沉默 视角训练


关注 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 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 王菊现象学 年度关键词


音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