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动车公社
重新思考汽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澄财经  ·  追觅,悄悄“捡起”机器人? ·  昨天  
青澄财经  ·  追觅,悄悄“捡起”机器人? ·  昨天  
新华网财经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昨天  
新华网财经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昨天  
字母榜  ·  连微商都嫌弃玛莎拉蒂了 ·  3 天前  
字母榜  ·  连微商都嫌弃玛莎拉蒂了 ·  3 天前  
大家车言论  ·  它的产品力不仅满分,还很有惊喜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电动车公社

什么才算好的底盘?

电动车公社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汽车  · 2024-08-31 08: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汽车底盘的构造及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悬架、弹簧、减振器、导向机构等底盘组成部分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文章也探讨了底盘调校的重要性以及什么是好的底盘。最后,文章展望了未来底盘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介绍了底盘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包括悬架、弹簧、减振器以及导向机构等,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对汽车行驶性能的影响。

关键观点2: 底盘调校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了底盘调校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涉及到车企的工程能力和调校能力。

关键观点3: 什么是好的底盘

文章指出好的底盘需要在舒适性和操控性之间取得平衡,并可能依赖于全新的概念和技术,比如角模块搭配四电机等。

关键观点4: 未来底盘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

文章提到了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比亚迪已经拥有的易四方技术,以及WRC赛车使用的昂贵减振器。


正文

关注 「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前两天,奔驰发了一篇文章,标榜自己138年的底盘研发历史。抛开品牌宣传层面,同样是 值得推荐的底盘科普: 是什么,让每一辆奔驰开起来都像奔驰?


但这篇文章里,很多术语还是相对专业。什么频率、共振、操稳、道路特征、驾驶特性…… 容易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那么,悬架软或者底盘硬,就一定等于底盘好吗?大家说的底盘调校,又到底是不是玄学?什么样的底盘,才是一副好底盘?


今天,我们就从原理聊到实践,和大家好好科普一下 底盘里藏着的秘密。


(今天的内容会有些硬核,我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家讲明白




01. 悬架是什么?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古人就已经有利用“悬架”来 减振 的意识了。

作为君子六艺之一的御(驾车), 马车上就出现过一种叫作轐的木块。 因其独特的造型,人们也给它起了一个颇具文学意境的名字,叫做伏兔。

(把车翻面之后,看车底的视角)


垫在圆形车轴和方形车厢之间的伏兔,能够增加两者之间的受力面积,避免脆弱的车轴过早损坏;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中间层,能够一定程度上 化解从车轮传来的颠簸!


这种结构,也成了 悬架最早的雏形。


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演变,车上的悬架逐渐由硬变软,也逐渐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王公大臣们最喜欢的 “八抬大轿”, 能以最直接的方式带来柔软的乘坐质感,避免车马劳顿之苦;


另一派,就是材料学和力学飞速发展之后,随时代而来的新型发明了。


在15-18世纪,欧洲出现了用铁链条悬挂的车厢(和秋千是同一种连接方式 )、以及用多条皮带进行减振的马车, 通过软连接的方式 让行驶变得更加平稳:


把车厢“悬起来、吊起来”之后, 悬架(suspension) 在历史上才写下了真正的开端。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一位名叫奥巴迪亚·埃利奥特的年轻发明家设计了由两块钢板叠在一起的弹簧,并申请了专利。


简单理解的话, 钢板弹簧就是“强化版”的皮带!


更强的缓冲能力,不仅让它荣获了一票贵族们的“舒适五星认证”,还在美国开发西部地区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了钢板弹簧,马拉的大篷车 才能穿越广袤的荒芜之地 开疆拓土,带来源源不断的金矿、银矿、铁矿和煤炭产量,从而给美国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


作为悬架的老祖宗,它也 从马车时代走进了汽车时代, 历经数百年依然经久不衰。时至今日,还能在不少货车乃至豪华车上,找到它的身影。


(沃尔沃S90上的复合材料叶片弹簧,轻量化的同时还能提供后备厢空间)


只不过因为钢板弹簧乘坐舒适性存在天生缺陷,想解决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被主流的 螺旋弹簧 所取代,这就又是后话了。




02. “相爱相杀”的弹簧和减振器 ‍‍‍‍



步入汽车时代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汽车的时速比马车要高得多、重量也要沉得多, 从路面传来的冲击力也就大得多。


弹簧依然能够支撑车身的重量,但已经无法满足 车辆对缓冲能力 的要求了。


发明弹簧的胡克告诉我们,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与伸长/压缩量成正比。弹簧会在压缩时将振动的能量储存起来,随后在伸张时释放, 起到“蓄能器”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施加外力干预,弹簧需要压缩-伸张-再压缩-再伸张 很久,才能把这能量耗散完毕!


体现到坐车的人身体上,就好比在浪最大的时候“上了贼船”,一浪接着一浪……那感觉肯定无比酸爽


这时,就必须增加一个新的 “耗能器” 了,它必须能把弹簧存储的机械能消耗掉,这就是减振器(避震、减震器的说法都不严谨,因为消耗的是“振动”能量,而不是“震动”)。


这种减振器里面,都存放着油液。这些液压油会在压缩、回弹时穿过内部阀系的截留小孔,从而 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借助外壳导到外界空气中。

这样一来,在路面起伏把冲击传递给悬架的时候,减振器和弹簧会同时压缩, 前者先吸收掉一部分冲击能量,多余的再由弹簧储存起来;


而减振器回弹的时候,又会把弹簧回弹的能量吸收掉, 形成一次完美的闭环。


就像这样:


弹簧的刚度、劲度系数和长度,决定了它能储存、释放多少能量;而减振器的阻尼大小和行程的长短,则决定了它消耗能量的速度。


(大多数情况它俩会以合体的方式出现,少数情况下会分开)


总而言之,在现代汽车悬架里,弹簧主要负责 在车身与车轮间提供支撑, 而减振器主要负责吸收路面冲击和弹簧多余的能量, 提升舒适感和操控性。


说它俩是一对“相爱相杀”的CP,也毫不为过。




03. 悬架软硬=底盘好坏? ‍‍‍‍



接下来,就是今天要聊的重点了:“软”或者“硬”,就意味着底盘的好或者坏吗?


研究底盘138年的奔驰已经给出了答案: 完全不是!


正相反,如果悬架设定很硬,虽然在高速行驶、高速过弯下能如同贴地飞行一般,但路面所有的颠簸和振动也都会通过车架、座椅传递到人体,同样会非常难受。


总而言之, 只有适中的“软硬程度”,才能尽可能照顾到车辆更多的使用场景。


因此,出于弹簧和减振器的特性,工程师们想尽了办法,想要兼顾“软”底盘的舒适和“硬”底盘的操控。


相对节约成本的方案,就是FSD(Friction Shifting Damper) 可变阻尼减振器, 以及和线性弹簧对应的 渐进式弹簧 (在家用车上很少见,一般都是改装车或者越野车会用)。


这两种,都属于 “被动式悬架” 的范畴。


前者能够通过一个特殊的阀门设计来调节油液的流动速度,实现“前段阻尼小,化解细碎的颠簸;后段阻尼大,提高车身稳定性”的效果:


而后者,就是前端簧丝圈数少,刚度小;后端簧丝圈数大,刚度也更大(下图中红色的弹簧)。

相比之下,更完美、成本也更高的解决方案,就是很多人所说的 空气悬架 了。


一个冷知识:乘用车上的空气悬架并不是一个像“气球”那样的气包那么简单,而是 由空气弹簧和CDC®减振器 共同组成的最佳拍档。


其中,CDC®减振器的作用要更大一些,它能根据传感器传回来的路面数据主动调节阻尼,从而实现“低速柔、高速韧”, 飞坡如同呼吸一般 的高级行驶质感。


至于空气弹簧,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刚度和劲度系数非常大的弹簧(储存能量的能力很强),给CDC®减振器 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


至于更高级的空气弹簧,会选择双腔室甚至三腔室,能够在单腔调节高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调节刚度, 调节范围更广, 也就能最大程度地兼顾舒适和运动性能。



但更关键的,其实是车型的产品定位。


就比如跑车,哪怕牺牲舒适性,也要把弯道性能拉满。而且为了减重,几乎不会用空气弹簧;


再比如一些行政级轿车,就不需要考虑激烈驾驶时的车身姿态,反而更重视后排的舒适性。




04. 谁决定了车辆的操控? ‍‍‍‍



不得不说,汽车作为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工业品,确实是一个 大规模的系统性工程。 和大家讲了这么半天,连悬架都没讲完,更不用说更广义的底盘了……


除了弹簧、减振器之外,悬架中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大家常说的“双叉臂”、“麦弗逊”、“多连杆”—— 导向机构。 没有它,你的车甚至开不起来!


要知道,咱们生活的三维世界是由X-Y-Z三轴坐标组成的,物体的运动也就是 6个自由度:


前进/后退、左滑/右滑、上跳/下潜、以及侧倾(左摇右晃)、俯仰(点头抬头)和横摆(漂移)。


其中Z轴就是弹簧和减振器主要负责的部分,影响着车辆的 乘坐品质; 而X轴代表着加速、刹车和极速,Y轴代表着车辆在弯道中的表现,这两点都和 性能、操控直接相关。


而车辆的运动,又是车轮相对地面运动所带来的。


要想让车轮受控制,就必须通过导向机构——也就是这“几根杆子”消灭掉5个自由度,只留下Z轴的“上下跳动”这一个选项。

(只要5连杆,就能约束住车轮)


因此这些导向机构的 几何设计, 决定了4个车轮将以怎样的距离、怎样的角度接触地面。硬点连接确定了,也就决定了悬架的 “K特性” (忽略形变后的运动学特性)。


就好比一个人身高腿长,一步能迈1米多,K特性就比较不错;另一个人只能迈半米,就是K特性不太好。这就意味着, 先天结构(和材料)就决定了悬架的下限和上限。


不严谨地说,如果双叉臂前悬的操纵稳定性能有60-95分,那么麦弗逊可能只有20-90分(绝大多数家用车都不会高于80分)。


确实有的麦弗逊(比如宝马3系、保时捷911&718)能做到85-90分,能追平甚至碾压很多友商,但依然比不过自家用双叉臂的大哥(比如宝马7系、保时捷911 GT3)的95分。


那么,为什么上下限差距会那么大?这就要说到悬架的另一个特性—— “C特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