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电独家”记者 林沛
这次采访前,记者曾从不少同行口中听说吴彤。
一个广为流传的评价是:
很犟
。不听到艺人的当面拒绝,是绝不会放弃的。
白百何、成龙、郭达……别家请不到的艺人,却在《王牌对王牌》的舞台上悉数登场。只有吴彤知道这背后知其不可能而为之的艰辛。《王牌对王牌》第一季邀请白百何,吴彤和他的团队“找了四层关系都失败了”。
之后,吴彤使出了当面说服的杀手锏。“我当时跟白百何的经纪人说,你给我30 分钟的时间,让我见一下本人。”吴彤说这件事还要感谢总监王俊对他的支持,亲自与他去和白百何沟通。
在现场他们给白百何放了一个几分钟的片子。这是一个街头路人随机采访,问题是一样的,“你心目中的白百何到底是什么样的?”回答也几乎类似——出演“时尚都市电影”的“票房女王”。
吴彤告诉白百何,《王牌对王牌》不仅需要她,也适合她。“看你的人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但包含中老年、小孩在内的电视族群不太熟悉你,你缺失的是这部分观众。”片子最后还悉心混剪了白百何出演过的多部电影中的“摔倒”镜头,白百何摔倒又爬起来,再摔倒又再爬起来。看完后,感动不已的白百何近乎流泪。
“我们这个团队也是这样的,”吴彤当场邀约,“希望你能来。”
大到明星,小到群演。在以“后宫”为主题的一期中,吴彤团队想请在《夏洛特烦恼》中说“马什么梅”
的“打岔大爷”来做群演。大爷名为常世奎,是大连甘井子区 523 厂的退休工人。先是通过“夏洛”的扮演者沈腾,后又联络了大爷本人,大爷的老婆、儿子及儿媳,常大爷还是不愿参加。
“有的编导就说,随便找个老头装聋作哑还不容易吗?但我就要这个老头。”故事的结局是,编导直接坐火车到大连找到这位老人,把他接到北京,录完之后又有编导专门把他送回去。
“
每一件事都要做到确实已经做不到了,彻底死心了为止,我才放弃。这就是80 后年轻人和年轻团队的精神
。”“没有野心,无需伪装,忘怀天地”对处于做节目状态的吴彤同样适用。
但这位理科生显然对“机遇”二字有不同的理解:“我进到台里,领导给我机会,领导愿意相信我,这些都是我的运气。有了这些运气,才让我的实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不服输
“没日没夜,所有电视人都有。但 80 后年轻制片人的优势可能是格外敢拼,”吴彤笑言,“尤其是像我这样没有家没有恋人的,所有的精力都在工作。”短短的一段话,他用了四次“
不服输
”来形容自己和以90 后为主的团队。
请明星和做策划,是第二季《王牌对王牌》公认的难点——尤其是两个难点不幸重合时。
“《王牌对王牌》是我所有的节目里最难做的。播出时间三个月,策划时间五六个月,非常痛苦。每一期都是一档新节目,今天刘晓庆来就要提前看《武则天》,明天宁静来就要提前看《孝庄秘史》,后天看谍战,大后天看武侠……棚内游戏本身又非常难策划,还要保证无论谁都能玩出效果,策划量是非常庞大的。”
为观众营造新鲜感的背后,是不得不做,“我们用同一个嘉宾在网上还被骂了。网友说,你怎么又用他?我一个嘉宾一季节目最多用三次,观众就骂。你想想多难做?”
“睡都睡不着的时候,是因为不知道要做啥:没人,人不来,没档期,档期扣不上。”吴彤说,“策划一、策划二、策划三都做完了,但突然少一个人,IP 就废了。”
他提到王珞丹在《跨界歌王》上的精彩表演,“当时也请到她,还有李小璐,想做《奋斗》,但就没请到佟大为,之前的策划就白做了。必须重新请人,重新策划一、策划二、策划三……”
“不服输”的一面是处理各种各样无端冒出的bug ,另一面则是精诚所至的专注。还有一周就要录制了,先前敲定好的成龙在某户外节目中扭伤了腰,无法到场。
在吴彤团队的恳切邀约下,经纪人希望做一个“成家班40 周年”的大型策划。早期的成家班成员早已四散各地,“成龙都不太有他们的联系方式了”。
吴彤团队翻看老电影,找武术指导开会,“打听到有人在开小巴,有人在卖画。我们把这些人一个个地码过来,成家班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码了20 多人。”拿到名单之后,“经纪人也看傻眼了”。
“大家看到我们搞定了很多明星,但其实我们整整说服了一年。”而且,电视台对于自制节目的经费控制很严,需要多层审核。在吴彤看来,这些明星“不是用钱能砸来的,每个人都是靠真诚请来的”。
“我的师父成了我最默契的助手”
2009 年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仅仅两年后,吴彤就担任了《奇妙见面会》《舞动好声音》《我不是明星》《掌声响起来》等节目的制片人,也成为了浙江卫视成长最迅速的年轻的85 后制片人。2015 年,吴彤担任《中国好声音》第四季总统筹、《我看你有戏》副总导演;2016 年,吴彤担任《王牌对王牌》总制片人。
两年连跳四级
,连凭借实力的吴彤都不得不承认这是特别大的幸运,“当时吓死我了”,吴彤笑言。出生于1986 年的吴彤在升任制片人时,还不到26 岁。
吴彤对刚做制片人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团队里有不少人年龄都比我大,很多人进来很久了,他们都是我的前辈。所以那时候我会有些不安。”吴彤口中的前辈,就包括了他的师父,现在他们是最默契的伙伴。
另一道坎,当然是节目收视的压力。在这个只看重结果的战场上,留有遗憾并不美,干砸了则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吴彤提到那篇最近颇火的《30 岁之后的节目编导都干嘛去了》,“所有的人都非常辛苦,但就是有人有运气,有人没运气。”
有运气的背后,是无数没运气的铺垫
。“当时我觉得我年轻,我按照我的想法来衡量观众。”吴彤提到,刚做制片人时他请来了某选秀歌手,“红到当时观众排队进不来,所以自然而然觉得肯定是有观众看的”。还请过某偶像组合,“年少时听到他的歌会流泪”。但面对不算理想的收视率,台领导发话,“我给你一个月时间,如果达不到预期,我只能撤掉(这个节目)。”
反思观众想看什么,而非自己喜欢什么,成了吴彤的日常。“那是我第一次分析‘分钟收视’,发现浙江卫视周四21:30 左右是家庭观众为主,年轻人都在上网。”
随后,团队迅疾更换了思路,“我请了另一批人,比如说潘长江。”
对于这部分观众想要什么,年龄大、阅历更丰富的70 后编导们无疑是吴彤团队的“宝贝”。他很感激老编导们的务实,“我们台是一个务实的台,你这个团队做的东西让大家认可,大家就愿意帮助你,而不是论资排辈、勾心斗角。”
更何况,吴彤承认在节目的某些设计上,“这两三位 70 后前辈确实比我有优势、有经验,对事情有不同维度的考虑。”
《王牌对王牌》第二季第七期,《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几位主要演员重聚,张国立、王刚、张铁林、袁立悉数到场。
“当时一个70 后老师给我列了大概10 个问题,”吴彤说,“但录的时候,说实话,我当时想把这10个问题都废掉,都太简单,感觉不太能回答出什么东西,会浪费录制时间。但最后想还是录三四个吧,既是对70后老师的尊重,我也想看看实际效果。”
录完那期后,直到现在吴彤还在感叹“我还是小,普罗大众的感情很多我确实抓不准”。事实上,在后期剪辑时,“就这几个问题回答得好”。其中一个“非常简单”
的问题是:您在《铁齿铜牙纪晓岚》最后一幕演的什么?
最初看到问题,吴彤的反应是“这有什么好讲的?”但现场的情况是——王刚讲完立刻就哭了,张国立也哭得稀里哗啦,现场既搞笑又感动,而站在一边看录制的吴彤“当时就傻了,终于知道了到底什么东西才是打动人的”。倒是年轻编导们准备的问题诸如“最感动的时刻是什么”“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几位老戏骨们一个都回答不出来。
同样在第八期,也是70 后编导的问题效果最好:请回忆一下《爱情公寓》最后拆景时的一幕,你想到了什么?据吴彤回忆,“当时陈赫、娄艺潇他们拍了四季《爱情公寓》的感觉马上就出来了。”一种叫做“情怀”的来自 70 后们的老派手艺,让这位 85 后迅速找到了做节目的诀窍。
理科生
在浙江传媒学院时,吴彤读的是“媒介经营管理”,直系师弟姚译添读的是“文化产业管理”,后者是浙江卫视另一档王牌综艺节目《奔跑吧》的总导演。用吴彤的话说,两人的专业“跟编导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作为一名十足的理科生,吴彤认为,拥有“外人”视角的自己反倒是一张白纸。“这是一个服务行业。
做电视要的是一个感觉,要做观众喜欢看的东西,但这个要求很多专业人士都未必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