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循环
《国际循环》于2004年创刊,由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循环

心房颤动遗传风险与缺血性卒中机制

国际循环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25 19:1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众所周知,心房颤动(AF)是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但是,AF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各亚型的相关性尚不确定。临床实践中,很多AF未被识别,而AF的发病有很强的遗传基础, Stroke 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评估了各缺血性卒中亚型患者中AF的易感性。


研究共计入选237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5175例无缺血性卒中的对照者,采用与AF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计算AF遗传风险评分,评估了AF遗传风险与卒中亚型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所致卒中、小血管闭塞所致卒中及原因不明卒中分别有460例(19.4%)、498例(21.0%)、474(20.0%)和814(32.3%)例。大多数AF遗传风险评分与卒中具有相关性,其中以94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所示的评分与卒中的相关性最强( P =6×10 -4 )。进一步分析显示,AF遗传风险与卒中的相关性在心源性卒中患者中更强( P =1.2×10 -9 );在各亚型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相关性则并不显著。


上述结果提示,AF遗传风险评分只适用于心源性卒中患者。但是,卒中亚型分类错误等因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研究识别病因不明卒中与AF遗传风险相关性的能力。未来,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确定AF遗传风险是否可作为对卒中发病进行临床分型与鉴别的有用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Steven A. Lubitz, Owen E. Parsons, Christopher D. Anderson,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Genetic Risk and Ischemic Stroke Mechanisms. Stroke . 2017;48:1451-1456.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