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完电视剧《少年派》,我只有一个感受:
实名举报啊啊,编剧怕不是在我家装了摄像头,这…也太相似了吧?
——鹿妈
◆
◆
◆
文 | 帮妈 & 李核桃
来源 | 帮妈爱上课(ID:BBMyGod)
近日,电视剧《少年派》完美收官。剧中,闫妮饰演的王胜男完美演绎了“硬核亲妈”的日常。
先感受一下剧中“虎妈”王胜男女士的硬核怒吼金句,你听着耳熟吗?
“你洗手了吗?怎么洗的,香皂要用两遍,泡沫在手上停留一分钟了吗?”
“今天拉屎了吗?在厕所生根了吗?怎么还不出来?”
“每天中午12点、晚上9点必须给妈妈打个电话。”
“穿衣服实用第一位,穿那么好看有用吗?谁看啊?”
“吃喝都给你备齐了,还要零花钱干吗?”
真是不一样的家庭,同样的亲妈呀。
才把女儿林妙妙送到高中,王胜男就叮嘱她距高考仅剩一千零十天,要她“自动自觉自发”学习,务必一天一个汇报电话。
林妙妙杀出重围考上了广播站播音员,王胜男觉得这“不务正业”,告诫她“凡事要跟大人事前商量,事中沟通,事后报备”。
因林妙妙吃饭时顶嘴,王胜男便命令她立刻用流水洗手、擦肥皂,按步骤“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洗完不准甩手。
一大早,王胜男特意过来问林妙妙:
“今天拉大便了吗?
”叮嘱她刷完牙赶紧蹲一会儿,务必定时如厕。
几分钟后,又过来提醒。
张嘉译扮演的爸爸忍无可忍:
“你这一天都没别的事了?
就这么盯着她呀!
”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
两夫妇天天盯着林妙妙的生理期,妈妈更是到日子了就给老师打电话,提醒女儿别吃凉、预防痛经,于是全班同学都知道了林妙妙来月经的日子。
“以大姨妈闻名”的林妙妙气得打电话给她吵架。
甚至,王胜男被医生告知怀孕,但林妙妙知道后反应激烈,并不能接受家中二胎的存在。
面对妙妙即将到来的高考,王胜男选择放弃二胎做流产手术......
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说:
“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
因为过度的担心,随之而来的就是过度的控制。
”
辛辛苦苦操持一切,老公不理解,孩子不领情,反怪你管太多。
这才是最令人心疼的妈妈!
王胜男是很多中国妈妈的缩影。
就像我妈,从小对我360度无死角管束。
我想剪短发,她说短发不像女孩子,让我留长扎马尾。
我刷牙接了一杯水,她说漱口没漱干净,让我再接半杯。
我已经吃饱了,她非说吃少了,再吃一碗饭才准离开饭桌。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说这个朋友如何如何,让我别跟她来往。
从吃饭到睡觉,从穿衣到外出,什么事都要管,甚至上厕所超过半小时她都过来敲门,逼问我是不是吃了什么不该吃的。
我要敢抗议,她就说我不听话,不孝顺。
在她的要求下,我上了她选的大学,做了她安排好的工作,嫁了她选中的女婿。
如今的生活谈不上幸福与否,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有时没来由地想死。
她又来了:
“你赶紧生个孩子吧!
生个孩子就充实了。
”
所以,孩子就是为了充实妈妈的人生?
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叫“空心病”,患者常觉得孤独、疲惫、情绪差,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人生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身心被掏空,没什么存在感。
这是一种由于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
我不止一次请我妈别插手自己的事。
她却说:
“怎能不插手?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我就是为你活的!
”
她说为我活,可我做着她喜欢的一切,心里装着她的价值观,明明是我在替她活!
我就像一个瓶子,装着她的全部寄托,我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
“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的目标的对象和工具。
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
父母明明爱孩子,看起来却像在害孩子。
以孩子“不具备独立自主能力”为由,以爱的名义入侵孩子的生活,这样的爱让人很难过。
父母不可能为孩子一辈子“保驾护航”,孩子也不可能一辈子活在父母的期盼里,彼此应有各自独立的人生。
如果担心孩子“还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可将关心化为尊重、倾听、界限感,给孩子指明人生的方向,但却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填充他的人生。
前两天,多多参加钢琴赛,与好朋友一起取得了钢琴独奏、钢琴四手联弹、小提琴独奏等五个一等奖。
这么优秀的多多,是黄磊夫妇充分尊重的结果。
黄磊曾说过: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所以多多既可自由地打耳洞、穿漏脐装、戴戒指,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钢琴、学画画、学厨艺、学织毛衣,活成一个独具青春魅力的小才女。
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又不断纠正的过程。
尊重孩子,就是给他选择权、尝试权,让他身临其境地体会,在体会后获得新知。
朋友的女儿去年开始住校,朋友很不放心,每天给孩子打三个电话。
早上叮嘱她今天温度低,记得多穿衣;
中午叮嘱她午餐多吃鱼少吃快餐;
晚上叮嘱她寝室要反锁门......
不到一个星期,女儿就不接电话了。
她在最后一通电话说:
“我好不容易摆脱你了,你能不能别管我啦!
”
朋友也很委屈:
“你这孩子,怎么就听不妈妈的话呢?
”
从小到大,孩子听了太多父母的话,却没有人问他想不想听、方便不方便听。
被倾听与被唠叨,孩子显然更喜欢前者。
多听听孩子说,了解他的学习、工作、想法,而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比用有限的经验对孩子指手画脚更能赢得他的信赖。
唠叨意味着说服,倾听意味着尊重。
对孩子多听少说,这是为人父母应有的自觉。
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
“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
发展心理学认为:
孩子1岁以前,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此时与父母“共生”是正常的。
到了3岁以后,他的自我意识开始建立,亲子间“共生”关系破裂,父母就要尊重孩子,让他独自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断奶”彻底完成,逐步走向独立了,“共生”关系彻底解体,父母就该得体地退出他的生活。
成长不只是孩子要“断奶”,父母也要消除自己对孩子的情感依赖,接受孩子迟早离开自己这个事实。
《少年派》中有一个细节:
林妙妙住校后,王胜男连晚饭都不做了。
丈夫忍不住埋怨:
“我真受不了了!
这几天都清汤寡水的,连个青菜叶子都没有。
”
荣格说: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
太多的中国父母“为娃辛苦为娃忙”,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操持着孩子的一切。
小时候,伺候孩子的吃喝拉撒睡;
长大了,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还要陪读陪作业;
孩子成家了,不远万里到孩子身边发挥余热,照顾日常起居,伺候第三代。
一生都与孩子捆绑,完全没有自己的享乐。
北大才女赵捷说: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做母亲,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
孩子不是父母的全世界,只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过客。
他总有一天要独自到外闯天涯。
而我们也要整理心情,为人生的下一个里程,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