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比亚迪汽车  ·  不止智驾 全面进化 | ... ·  昨天  
比亚迪汽车  ·  汉家族智驾版|助力通勤一路顺风 ·  昨天  
比亚迪汽车  ·  腾势N9全球预售启幕 ·  2 天前  
蔚来  ·  你与春天的距离,就差一场雨 ·  6 天前  
高工智能汽车  ·  AI汽车新风向:「死磕」AI底盘,引爆线控底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妈妈为孩子流产二胎,爸爸惦记女儿生理期…《少年派》太过真实了吧?!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07-02 19:30

正文

追完电视剧《少年派》,我只有一个感受:

实名举报啊啊,编剧怕不是在我家装了摄像头,这…也太相似了吧?

——鹿妈

文 | 帮妈 & 李核桃

来源 | 帮妈爱上课(ID:BBMyGod)



1

近日,电视剧《少年派》完美收官。剧中,闫妮饰演的王胜男完美演绎了“硬核亲妈”的日常。

先感受一下剧中“虎妈”王胜男女士的硬核怒吼金句,你听着耳熟吗?

“你洗手了吗?怎么洗的,香皂要用两遍,泡沫在手上停留一分钟了吗?”

“今天拉屎了吗?在厕所生根了吗?怎么还不出来?”

“每天中午12点、晚上9点必须给妈妈打个电话。”

“穿衣服实用第一位,穿那么好看有用吗?谁看啊?”

“吃喝都给你备齐了,还要零花钱干吗?”

真是不一样的家庭,同样的亲妈呀。

才把女儿林妙妙送到高中,王胜男就叮嘱她距高考仅剩一千零十天,要她“自动自觉自发”学习,务必一天一个汇报电话。

林妙妙杀出重围考上了广播站播音员,王胜男觉得这“不务正业”,告诫她“凡事要跟大人事前商量,事中沟通,事后报备”。

因林妙妙吃饭时顶嘴,王胜男便命令她立刻用流水洗手、擦肥皂,按步骤“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洗完不准甩手。

一大早,王胜男特意过来问林妙妙: “今天拉大便了吗? ”叮嘱她刷完牙赶紧蹲一会儿,务必定时如厕。 几分钟后,又过来提醒。

张嘉译扮演的爸爸忍无可忍: “你这一天都没别的事了? 就这么盯着她呀!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

两夫妇天天盯着林妙妙的生理期,妈妈更是到日子了就给老师打电话,提醒女儿别吃凉、预防痛经,于是全班同学都知道了林妙妙来月经的日子。

“以大姨妈闻名”的林妙妙气得打电话给她吵架。

甚至,王胜男被医生告知怀孕,但林妙妙知道后反应激烈,并不能接受家中二胎的存在。

面对妙妙即将到来的高考,王胜男选择放弃二胎做流产手术......

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说: “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 因为过度的担心,随之而来的就是过度的控制。

辛辛苦苦操持一切,老公不理解,孩子不领情,反怪你管太多。

这才是最令人心疼的妈妈!



2

王胜男是很多中国妈妈的缩影。

就像我妈,从小对我360度无死角管束。

我想剪短发,她说短发不像女孩子,让我留长扎马尾。

我刷牙接了一杯水,她说漱口没漱干净,让我再接半杯。

我已经吃饱了,她非说吃少了,再吃一碗饭才准离开饭桌。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说这个朋友如何如何,让我别跟她来往。

从吃饭到睡觉,从穿衣到外出,什么事都要管,甚至上厕所超过半小时她都过来敲门,逼问我是不是吃了什么不该吃的。

我要敢抗议,她就说我不听话,不孝顺。

在她的要求下,我上了她选的大学,做了她安排好的工作,嫁了她选中的女婿。

如今的生活谈不上幸福与否,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有时没来由地想死。

她又来了: “你赶紧生个孩子吧! 生个孩子就充实了。

所以,孩子就是为了充实妈妈的人生?

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叫“空心病”,患者常觉得孤独、疲惫、情绪差,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人生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身心被掏空,没什么存在感。

这是一种由于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

我不止一次请我妈别插手自己的事。 她却说: “怎能不插手? 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我就是为你活的!

她说为我活,可我做着她喜欢的一切,心里装着她的价值观,明明是我在替她活! 我就像一个瓶子,装着她的全部寄托,我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 “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的目标的对象和工具。 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父母明明爱孩子,看起来却像在害孩子。

以孩子“不具备独立自主能力”为由,以爱的名义入侵孩子的生活,这样的爱让人很难过。



3

父母不可能为孩子一辈子“保驾护航”,孩子也不可能一辈子活在父母的期盼里,彼此应有各自独立的人生。

如果担心孩子“还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可将关心化为尊重、倾听、界限感,给孩子指明人生的方向,但却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填充他的人生。

  •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

前两天,多多参加钢琴赛,与好朋友一起取得了钢琴独奏、钢琴四手联弹、小提琴独奏等五个一等奖。

这么优秀的多多,是黄磊夫妇充分尊重的结果。

黄磊曾说过: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所以多多既可自由地打耳洞、穿漏脐装、戴戒指,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钢琴、学画画、学厨艺、学织毛衣,活成一个独具青春魅力的小才女。

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又不断纠正的过程。

尊重孩子,就是给他选择权、尝试权,让他身临其境地体会,在体会后获得新知。

  • 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强行分享自己的经验

朋友的女儿去年开始住校,朋友很不放心,每天给孩子打三个电话。

早上叮嘱她今天温度低,记得多穿衣; 中午叮嘱她午餐多吃鱼少吃快餐; 晚上叮嘱她寝室要反锁门......

不到一个星期,女儿就不接电话了。

她在最后一通电话说: “我好不容易摆脱你了,你能不能别管我啦!

朋友也很委屈: “你这孩子,怎么就听不妈妈的话呢?

从小到大,孩子听了太多父母的话,却没有人问他想不想听、方便不方便听。

被倾听与被唠叨,孩子显然更喜欢前者。

多听听孩子说,了解他的学习、工作、想法,而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比用有限的经验对孩子指手画脚更能赢得他的信赖。

唠叨意味着说服,倾听意味着尊重。 对孩子多听少说,这是为人父母应有的自觉。

  • 保持界限感,父母更需要“断奶”

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

“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

发展心理学认为: 孩子1岁以前,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此时与父母“共生”是正常的。

到了3岁以后,他的自我意识开始建立,亲子间“共生”关系破裂,父母就要尊重孩子,让他独自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断奶”彻底完成,逐步走向独立了,“共生”关系彻底解体,父母就该得体地退出他的生活。

成长不只是孩子要“断奶”,父母也要消除自己对孩子的情感依赖,接受孩子迟早离开自己这个事实。



4

《少年派》中有一个细节: 林妙妙住校后,王胜男连晚饭都不做了。

丈夫忍不住埋怨: “我真受不了了! 这几天都清汤寡水的,连个青菜叶子都没有。

荣格说: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太多的中国父母“为娃辛苦为娃忙”,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操持着孩子的一切。

小时候,伺候孩子的吃喝拉撒睡; 长大了,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还要陪读陪作业; 孩子成家了,不远万里到孩子身边发挥余热,照顾日常起居,伺候第三代。

一生都与孩子捆绑,完全没有自己的享乐。

北大才女赵捷说: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做母亲,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孩子不是父母的全世界,只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过客。

他总有一天要独自到外闯天涯。

而我们也要整理心情,为人生的下一个里程,重新出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