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时期的地理课堂上,我们了解到中国的东部地区属于
季风区。
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来,中国的东部地区主要受亚热带季风以及温寒带季风的影响。季风区通常因为有风向的变化,所以降水时间会较为集中在某几个时间内。
早早的从3月末开始,南海上不甘寂寞的南风吹向陆地,标志着中华大地的热闹雨季的到来,而所谓雨季,就是指的是这些地区会出现
连续阴雨
的时期,但是连续阴雨的形式、降水强度因为地区的不同则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
注: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上图季风区内)内雨带变动情况。
影响我国最主要的系统就是
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的进退,就会影响到东部地区雨带的进退。所以,下面根据副热带高压的平均进退的情况,对主要的雨区进行区分。
一、华南前汛期
1、简介
华南前汛期
通常发生在3月末至6月,其中4月份的时候雨量还是属于比较温和的春雨期,而5-6月就是雨量加大的汛期了。代表城市就是广州了~
可以看见,广州在3-4-5三个月的降水量出现了陡然的增加,到6月份的时候达到了峰值。后面的789三个月雨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至于具体原因在下面会说到。
2、环流形式
在这个时期,副热带高压位于华南沿海,通常与之激烈交锋的是
南支槽
,南支槽是西风气流被青藏高原阻挡后,向南绕行形成的系统,通常会源源不断的将水汽送向中国南方。在这一时期,高层的环流形式就是
副高和南支
相交锋。地面上就有一条
准静止锋
,这就被称为
华南准静止锋
。它随着南支槽和副热带高压的交锋在华南地区南北移动。
另一支西风气流向北翻越天山,形成了
天山高压脊和东亚大槽
,而随着高压脊的东移和大槽发展入海,春季的时候,华北常常会出现
高温干旱的现象
。而西分中的短波成员则会爬上高原形成高原槽,移下高原在地面形成西南涡系统,西南涡随着南支槽的移动而移动,有时会向东形成
江淮气旋
,有时会向东南进入华南,造成华南的
暴雨冰雹
天气。
例如,这是2015年前汛期的一次天气的环流形式,南支槽正在发展并加深东移,东亚槽正在成型前期。
二、梅雨(江淮雨季)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简介
在6月下旬,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北移,北半球的辐射增强,副热带高压的势力也在逐渐增强,南支槽已经逐渐压不住北上的副热带高压的势力了,南支槽也被挤压闭合,在印缅附近形成了一个闭合的低压系统,纬向风分量逐渐从西风转为东风。
以南京为例
从6月份降水开始增大,到7月份达到了极大值。
2、环流形式
分析梅雨的环流形式,由于副高打败了南支槽占领了南支槽的位置,南支槽只能缩到印缅地区,而副高则会直接对阵东亚大槽。
在对流层高层,
青藏高压(南亚高压)
则会东移出青藏高原,进入长江流域上空,南亚高压的辐散效果是利于对流层低层降水的。而当南亚高压就会东移出海之后,就宣告着一次梅雨过程的结束。
而在地面和对流层低层,分别存在着一条
梅雨锋
(江淮准静止锋的一种)和一条
江淮切变线
。每当有短波槽掠过切变线/梅雨锋上空时,就会扰动静止锋,有利于气旋的形成。
所以,合理的梅雨过程就是:
副热带高压位于南方徘徊少动,北方冷空气随着东亚槽一次次南下,地面静止锋存在并产生一个个江淮气旋沿着切变线移动,带来一次次强降水过程。这种连续性降水并间隔阵雨雷雨的梅雨形式被称为“
典型梅雨
”。
例如,在2015年宣布入梅时, 对流层高层已经有南亚高压东移
而对流层中层,副高和一波波槽配合
在地面上则有一条准静止锋
3、早梅雨与二度梅与枯梅
在5月中下旬时,正处于华南前汛期的盛期,有时候大气环流调整活跃,南支槽没有挡住副高,副高发生了一次
北跳过程
。这个时候,南支槽仍然存在,但副高的位置却偏北。江淮流域就会出现类似于6月的梅雨天气,这个过程就被称为“
早梅雨
”。
例如2016年5月中下旬,江淮流域就出现了一次早梅雨过程。事实上,由于南支槽这个水槽的存在,且地面升温没有6月强烈,有时候早梅雨的天气形势(连阴雨)会比典型梅雨更“典型”。
而在六月的时候,由于副高势力强烈,副高西侧水汽输送强烈,北方冷空气往往在主体到来前,渗透下的冷空气就会激活副高西侧的暖湿空气引起强对流天气,这也是许多人觉得入梅后的天气总是一阵一阵雷雨的原因了。
然而与典型梅雨不同的是,早梅雨过程结束后,
副高不是北进而是重新南退,降水中心又会重新回到华南
。
二度梅
就是在梅雨过程结束后,副高北进后,又重新南退回到江淮流域,引起类似于梅雨的天气过程。二度梅结束后,副高则与典型梅雨一样北进。
枯(空)梅
则是副高在江淮流域停留时间过短而北进或者压根未做停留直接北跳,引起江淮流域降水量偏少,形成夏季干旱的情况。
三、华北雨季
1、简介
随着梅雨的结束,7月中旬至8月,副高北进至华北附近,位于副高腹地的江南江淮则出现伏旱桑拿天的天气。
例如,济南、北京、长春的平均降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