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最敢说
真话
的经济
原创
干货
伪砖家简介
某基金合伙人,混过名校,厮杀于股市和宏观对冲市场数年。
如今专家甚多,高谈阔论,自觉不如遂取“伪砖”名号,经济本该理性,奈何阴谋论四起,骂娘声不绝,甚觉无聊说点实话以道“中国经济真相”。伪砖家胡乱之言,以贻志同道合者。
经济奇迹来自巨大的人口红利。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被总结为“中国模式”。但事实上,相比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在体制上松了绑,靠的是巨大的人口红利。
对于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来说,只要他还年轻,只要还能干得动活,哪怕没有政府,他都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GDP。
去年西班牙就有类似的经历,这个南欧国家因为议会选举没有任何政党达到多数,导致在8个月里是“无政府”的,但其GDP增速达到了3%,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
可以说,中国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进入高增长轨道并不是偶然的。17年正好是一代人长成的时间
,正是因为从1962年到1970年连续8年的高人口出生率与增长率,才为后面30年提供了足够的劳动适龄人口,而这就是经济增长的秘诀。
所谓的改革开放,只是对束缚在这些人口身上的绳索做了松绑而已。
紧接着,1978年到2011年中国经济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0%,谁也想不到2012年开始下滑。
但其实,
中国经济下滑的本质上还是人口危机,政府正在为过去三四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背黑锅。
1971年,中国开始全面计划生育,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被迅速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自此一路下滑。从1971年的23.4%,一路不回头下滑到2015年的4.96%。
由此,人口“青黄不接”,整体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中国劳动力人口转折点的提前到来。
按照这个趋势,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在2010年到2020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累计也将减少近3000万人。
而
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势必引发人力成本的上升,这对于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业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在2010年中国GDP总规模超过日本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明显的减速周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的转折点提前到来,在缺乏创新等其他竞争要素的情况下,导致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全面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短期内可以遏制经济下滑的态势,但长期而言,除非尽早改变人口政策,否则,这种趋势难以逆转,中国经济的减速将超乎想象。
人口,中国经济的命脉。
能改善或者延缓这种状况的唯一救星是生育率。中国目前阶段,即使没有大规模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2个孩子才能保证种群的世代更替,但这一数字已经连续25年没有达标。
结论简单而很冰冷:大家都不愿意生了。
现在一个突出问题是年轻人结婚晚,要孩子更晚,等到想要第二个犹豫太多,经济压力啊,没人照顾啊,影响工作等等。还有就是,中国整个经济模式和教育模式都是围绕一个孩子设计的。你想早结婚早生孩子,在这个大环境下有些心有余力不足。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把孩子当成奢侈品,而不是必须品。
生孩子原本是比其他更重要的,是家庭的必须品。但如今变了,往往是其他问题搞好了,事业有成了,然后才想到生孩子。
整个社会的生育观变化了,不把人口当成财富,而是当成包袱。根据全国妇联的最新调查,有53.3%的受访家庭不想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城市,这一比例超过60%。
这显然已经不是政策放开,大家就愿意生孩子的年代了。
计划生育之后,中国的生育率就像老司机飙车不能停。历史告诉我们,一旦生育率下降,想要逆转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倾向于少生优生,不愿意承担养育多胎的时间及金钱成本。
日本曾经短暂地实行过计划生育,导致了其劳动力减少。过去的五年里,日本人口减少了将近一百万,约总人口的0.7%,现在日本人口为约1.27亿。
人口学家预测到了2100年,日本人口会降到8300万。
就算安倍实现他1.8的生育率目标(现阶段生育率为1.4),也难以逆转人口跌落1亿的势头。
在新加坡,政府曾通过取消第三孩产假和津贴等方式要求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后因人口老龄化又开始通过补贴鼓励多生多育,但是效果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