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2017,你们喜欢这些电影,而我不 | 开寅

枪稿  · 公众号  ·  · 2018-01-09 20:58

正文


今天的枪手是开寅。


前几天,我们与他闲聊,说到“2017最让人讨厌的电影”这个话题,结果发现,他最想喷的,大多是刚过去那一年里被许多人交口称赞的影片。


刚结束的金球奖上,《三块广告牌》与《伯德小姐》分别斩获最佳剧情片与最佳音乐/喜剧类影片,不过它们都在开寅的这份榜单中。


未能幸免的,还有豆瓣9.0分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8.7分的《看不见的客人》。


所以,你能想象到下文会有多火力十足了吧?




2017,为什么你们喜欢这些电影,而我不


文 | 开寅

作者简介:笔名九只苍蝇撞墙,朋友们都叫他九苍老师,但为了不与苍老师搞混,所以,开老师在这用真名了,真的,这就是他的本名。他曾在法国学电影,一不留神拿了个索邦大学的电影学博士证书在家摆着看。曾是九十年代传奇的《戏剧电影报:环球综艺》的创始人之一。



在这个娱乐评判权力被牢牢掌控在一小撮人手上的时代(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对一部电影的赞誉、好评和毫无底线的溢美之词很大程度都是被“哄”上去的。 “哄”的目的很可能是一种对于话语权的炫耀,当然更有可能是商业利益上的精心策划考量——无论影片被标榜为怎样的艺术、创新和独特, 它口碑的爆棚最终只是宣传策略和市场定位的成功而已。


即使从最乐观的角度说,“好”的听太多了,也会腻,也会产生不可抗拒的无味疲惫,也会 对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的称赞产生轻如鸿毛的廉价感。

欧美权威评分网站Metacritic评出的2017年电影TOP10:《脸庞,村庄》《普通女人》《敦刻尔克》《伯德小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狐步舞》《弗罗里达计划》《霓裳魅影》《纽约公立图书馆》《我叫他摩根》。


所以,这篇吐槽文章当然可以被视作是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的唱衰,这个并不难——只要照着大家都说好的一直唱反调下去就好了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它也很可能是在尝试帮助你恢复一些味觉的触感 。老吃齁甜的,突然来点咸辣的,其实是有助于回味那些对于那甘洌微甜的记忆,或者说,有助于帮你回忆当初 为什么爱看电影的初衷


它并不是无的放矢的胡擂,相反,它更关心的是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电影,而站在另一个角度,我为什么会不喜欢。当然, 这只是为了表达一点逆向的不同意见而已,它无损于这些影片的价值和它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崇高位置。


1.三块广告牌

每年一到奥斯卡颁奖季的前夜,类似于《三块广告牌》这样的“冲奥片”就开始集体亮相了。他们的特点一般都是 带着极度悲催的复杂性,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都是撕心裂肺地不可调和,正常观众是非对错的判断都必须在此失灵 ——因为即使是坏蛋,他们看上去也是遭受到了如此的不幸宿命以致于值得观众发自肺腑地同情。


于是整个影片必须变成一个被放大的无解矛盾,踢给体制、政府、社会甚至是资本主义制度乃至银河宇宙,于是在虚无中大家都得到了绝望但宽慰的精神升华。 这便是带着奥斯卡获奖脸孔的一票候选电影,真的是食之无味,咽之恶心。

《三块广告牌》的戏剧冲突极为激烈。


《三块广告牌》不但符合以上所有要求,还平添了最合乎规范的一点:这里面每个演员的表演,无论是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尔,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还是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都是如出一辙的 纽约表演工作室风格 ,都是 梅姨的师弟师妹 :浮夸、紧张、程式化,看似情绪激荡实则都是规范训练后的编程技巧。它导致每个人都演技爆棚式地血脉喷张,但同时又面目可憎、油滑腻味、让人厌恶。 他们的言语、动作和表情充斥了奔着影帝影后而去的王者演技,却丝毫没有做为人的真诚度可言。


2.伯德小姐

一个如是自命不凡的女主人公,才华天赋未见多少,脾气秉性却是冲天的牛气,她真的越年轻,就越招人不待见。《伯德小姐》在欧美评论界所受到如此热烈地追捧, 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一票文艺中年们对自己“固执愚蠢”的青少年时代的留恋。


当他们坐在欧式咖啡馆里抱着桑塔格的小书夸夸其谈的时候,闪过心头的记忆可能就是 从偏僻小城里走出来的那个蒙昧无知平庸乏味但却小清新泛滥无度的傻乎乎自己。 对它的怜惜、同情和欣赏化作了《伯德小姐》中的自恋跃然于大银幕之上,结结实实感动了这些文艺范儿人士一把。


它真的没什么水平 ,唯一的价值就是让一群同样水平欠奉又缺乏自省意识的文艺票友们,看到了那个他们引以为自豪但其实又不好意思下嘴夸赞的贫乏自我。


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一股男男的爱情之甜蜜贯穿了这片的从头至尾。纯情小男生和高大英俊的“霸道总裁”之间互相吸引又爱意升腾的六个星期,伴随着意大利北部的迷人乡村景色确实让人有点流连忘返。不过问题依旧,这么一部男欢男爱的纯情电影除了情侣之间互相挑逗得开心有趣味之外, 是不是值得这么多“绝世佳作”的疯狂热评叫好? 在它的同性恋话题性之外,怎么看这也就是一部程序思路正常到说不出更多特点的爱情片而已, 特别是影片的后半段已经像掉进了蜜罐一样腻得齁嗓子了。

影片的宗旨就是甜甜甜。


我们看到的,也仅仅是一个出自中产阶级家庭的享乐少年被爱情所困扰的青春期伤感悲喜剧,充满了有闲阶层不疼不痒的小哀愁。 实在是看看哭哭就好,认真起来就会显得尴尬。 而我脑子里一直转的是这样一个情欲泛滥而男女多角恋爱的剧情结构人物设置,如果是已过世的大师侯麦来拍, 在道德伦理和欲望较力的关系上,该会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另一番景象。


4.妖猫传

不少人看完《妖猫传》的第一个反映是,它和《芳华》讲了同一件事: 都是被崇高的理想所感召,但最终却被操纵而成为某个“大”事业的牺牲品。


话可以这么说,但这并不算鲜见的主题却被包裹在了一个农民炕头糊墙的挂历纸一般的美学风格下,它闪烁的不是《芳华》带着现实疼痛触感的情感思绪,而是 躁狂到体液喷涌状态的《小时代》暴发户迪斯科舞池灯光 ——尽管蹦迪的人都穿着唐装,但还是给人以在 某个土豪富二代家的轰趴上化妆舞会的即视感。


《妖猫传》的外在视觉相当抢眼。


一个要表达的概念并不足以撑起一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因为它永远可以从前人的论述中找到出处(即使是同期也和《芳华》撞了车)。 真正体现一个导演水准的恰恰是他的技术技巧和美学选择。


遗憾的是,除了在 美学上滑向初中男生带着遗精般惊悚快感的大杂烩 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叙事技巧上的奇怪设置:日本和尚空海与浪荡诗人白居易俩人从头到尾和美人杨贵妃“殉国”的故事没什么实际关联,他们在长安街头一边暴走一边上演了一个小时的双人银幕快板书,仅仅是为了和坐在银幕外的我们一样, 表达一下对于杨贵妃的花痴情结 。这么宝贵的银幕动态展示时间,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 狂热粉丝留言状态 中晃过去了。


并不是说《妖猫传》有多么的不堪,在同期上映的影片里它也还算是态度诚恳的良心之作。只不过让人伤感的是, 我们对于国产片的期待值已经降到如此之低,似乎只要它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用老师规定的主题讲清楚讲完整一件事,就足以让我们欢欣鼓舞击掌喝彩了。


5.银翼杀手2049

我理解那些热衷于此片的人对于一部完美科幻电影的期待: 瑰丽壮观的场景设计,关于生死议题的反复探讨,以及前作神圣光环所围绕下的“续集升值”遐想。


不过在我的观念里,电影并不只是视觉奇观的的集合,也不是“高概念”驱动下的科学论文,它更是 一个情感与思维的载体 。这些情感的立意与高度决定了影片的高度。从这点上看,老版《银翼杀手》的惊人之处在于 从情感上否认了物理生命的意义 :为了生存而生存是没有价值的,如果可以超越这一惯性的思维逻辑,那么在人类固化的肉体之外, 依然可以有无限自由的生命体验

这部续集进化的只有视觉效果,内核上反而重回保守。


但当《2049》在价值观上 重返了繁衍后代和伦理亲情这些美国基督教社会最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它原本的“朋克”特质就退化为一场对肉身延续的无限眷恋 ,其中掺杂渗透着最平庸俗气的美国式实用主义。无论它外在形式如何花哨,都掩盖不了它内在价值观和情感的陈腐气息。 它确实是一连串在技术手段上几乎无懈可击的影像集合,但同时也是一套在情感上让人昏昏欲睡的陈词滥调。


6.明月几时有

香港电影人当中还在一直拍严肃电影的似乎只剩下了许鞍华了。 从这一点说,真的不忍心对《明月几时有》苛求过多。但我只说一句,战争片中的 艺术化散点叙事 没问题(罗西里尼、塔科夫斯基都完美尝试过), 但拜托不要把抗日玩成过家家。


我们的抗日志士已经被电视上充斥的各种神剧羞辱得人不像人鬼不似鬼,在《明月》里却又被刻画成 在日本宪兵队的窗户根儿底下聊闲天的走神儿战士,可以深夜揣着盒子枪蹲在马路当中突发文艺病。 我真的不信当年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们就是以这种游离的文青状态和敌人展开斗争的。现在想想,似乎还是《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里的敌后工作者们更像在和凶残的日本正规军战斗, 《明月》里对峙的有可能都是双方文工团的文艺兵。


7.看不见的客人

大家喜欢这片的原因不外乎一个: 它有一个花费了不少心思设计的重重逆转烧脑结构 ,基于对同一事件不同角度、动机和人物心态的多重可能性描述, 不断翻转的剧情像是脑筋急转弯游戏嵌套出的复杂谜题。


不过,如果看电影前某个坏心眼儿的朋友上来简单告诉你一句“ XX其实是XX ”,你会发现这片子根本没法往下看了:所有精心设计的颠覆性翻盘和头脑风暴式的否定/再否定都会因为一句剧透而土崩瓦解食之无味。说白了, 它除了“脑筋急转弯”式的文本情节设计之外,一无所有。

影片就像邀请观众在电影院解答脑筋急转弯。


我把《看不见的客人》看作是 人物感性思维一片空白的逆转对话练习。 它既没有情感深度,也欠缺感性抉择,更疏于创造人物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唯一的成就是利用刻意的不断翻盘制造人为惊诧而获得字面上的奇观效应。 我觉得这不是电影,只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谜语而已。


8.每分钟120击

不客气地说, 当代同性恋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只对“事”的强调和对“人”的无视。 一种先天的弱势心理状态,导致只要在银幕上谈论同性恋和他们的境遇,就成为了影片胜利的标志。这本质上和我国十七年革命电影时期政治挂帅的标准相差不多: 只要谈的是无产阶级,就不可能不合格。


我可以想象如果把《每分钟120击》当成一部热血沸腾的艾滋病患者社会斗争史来看会是多么的激情荡漾。但它除了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话题,有一些催泪的段落,具有很强的社会政治意义之外, 我没有看到它作为一部电影本身应该有的宽广包容性、细腻多义和遐想空间。


《每分钟120击》在遐想空间上欠奉。


它只是站在了一个事先确认的立场上,不断以相同的姿态出击、慨叹、叫好赞颂和义愤填膺。如果我们看的是一部社会政治新闻专题报道,它可能真的是上佳之作。但当成电影的话,正因为缺乏了对人物个体本身复杂性的多面刻画,所以 无论它所叙述的事件是怎样的动人、煽情、正义感爆棚,都无可避免地掉入了“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狭窄范畴,这也正是欧美左派电影最大的软肋。


9.绣春刀II·修罗战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