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Untitled #100》 from the Red Robe series, 1982年
2024年7月13日,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一场集会中突发枪击事件,美联社驻华盛顿特区的首席摄影师埃文·沃奇(Evan Vucci)用相机记录下的瞬间引发人们关注。新闻摄影、普利策奖得主、“刷屏照”版权等话题继而持续发酵,仿佛用相机拍下的照片在图片唾手可得的时代再次值得被重视起来。米歇尔·赛邦(Michel Setboun)与玛丽·库赞(Marie Cousin)合著的《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40 ans de photojournalisme: Génération Agences)以照片和自述的方式回顾了新闻图片社时代的辉煌,而随着数字化时代来临,图片社面临着消失或合并的不同未来。
收藏家靳宏伟现为法国希帕(SIPA)图片社总裁,11年前,他拿下SIPA当时最大股东,11年后成为100%控股。上个世纪曾经随新闻业蓬勃发展的三驾马车——伽玛、希帕、西格玛,在今天仅剩下希帕一家,又因盖蒂图片社的上市,SIPA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私立图片社
。
而对已收藏摄影作品近20年的靳宏伟来说,举起相机拍照是记者的直觉和本能,实在难称伟大,“现场有好几个记者同时在,因为美国像特朗普这么热门的人,所有的图片社都会盯着在现场。”
菲利普 - 洛卡·迪科西亚(Philip Lorca diCorcia),《
Untitled》,1994年
1956年出生,靳宏伟早年曾赴越南战场做过战地摄影师,80年代转业后到《上海画报》担任过摄影编辑。1989年,在出国潮正盛之时,他选择赴美留学,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进入艺术学院学习摄影的人。1992年靳宏伟获得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硕士学位。2006年起,他开始进行20世纪当代摄影大师作品收藏,也在全国各地举办过多场大型收藏展。2013年,靳宏伟与合作伙伴拿下了世界三大图片社之一希帕图片社。2015年3月,靳宏伟在草场地艺术区开设了希帕画廊(CIPA)。
沉浸于摄影领域多年,靳宏伟经历过观念上的转变,也通过实践,愈加专注和坚定自己的收藏方向。他坦陈中国摄影想要腾飞的先决条件就是——“艺术家们将摄影作为一个必须或者应该有的介质来进行创作。”在采访中,他将自己收藏的路程娓娓道来,也谈到了一家图片社是如何运作的,而他更为反复强调的,是不要小瞧摄影。
《艺术新闻》专访靳宏伟
Q=《艺术新闻》
A=靳宏伟
Q:
您大概从哪一年开始收藏?什么契机使您开始聚焦于摄影的收藏?
A:
我正式的收藏是从2005年底、2006年初开始。我本人于1989年在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很早就接触了世界摄影史,当时也近距离地接受了很多与摄影相关的知识,我的导师、系主任都曾是大师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的学生,他们会把这些作品带到课堂里来给大家看原作。从那时起我就在心里被打下了烙印,赚到了钱很自然首先就想到了做摄影收藏。
Q:
您还记得自己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吗?
A:
我收藏的起点应该说不是一件,而是有二三十件,是在2006年初纽约的一次美国摄影画廊协会年度摄影交易展(aipad)。我买下了包括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的经典作品,还有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的几幅作品。
The Photography Show (AIPAD)艺术博览会现场,2006年 图片来源:Kopeikin
Q:
现在回头来看,这些起步是否有其特殊的意义
?
A:
从开始介入,到随着生意的不断增长,资金愈加充足,我的收藏是从摄影史的角度,试图去全面地覆盖20 世纪、 21 世纪的每一个重要人物。回头看来,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是在讲述一部美国当代摄影艺术史,当时确实没有想到会做到今天这么雄心勃勃的事情。
Q:
您近期还在持续收藏吗?在您多年的收藏生涯中,显然已经树立了自己的脉络,这个过程是从一开始就笃定的,还是在收藏中不断调整而出的?
A:
收藏一直都在做,今年是19个年头了。我的前期收藏在国内做过多次大型巡展,比如201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原作100: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后,很多人一下子就知道了我,展览此后又巡回到了全国很多地方,比如何香凝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等等十几处。后来几年又陆续做了“从卡拉汉到杰夫·昆斯:来自靳宏伟的收藏”巡展,“从图片到照片:来自靳宏伟的中国当代摄影收藏”“触摸经典——“175+175”世界摄影大师原作展”等等,十几年来大约出了七本书。
经过这样的梳理和学术探讨后,我的收藏从20、21世纪的“面”逐步转为“点”,也就是搜索重点人物,比如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萨莉·曼(Sally Mann)等重要摄影家的最重要的作品,无论已过世的或者在世的,它们都成为我收藏中的一个部分。近年来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收藏又扩展到安德烈亚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等当代艺术领域的前沿人物的创作,无论数量还是范围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跟十几年前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水准了。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Vibert》,1984年
Q:
在国内做过的众多展览,是否为您自己的收藏思路提供了新的方向?您对中国艺术家的收藏是否也是从展览“原作100”后开始的?
A:
对,“原作100”中都是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有一次我在纽约,一个美国藏家问我知道海波吗?我说不知道。他说你连中国的海波都不知道,怎么算是藏家?对此我很惭愧,离开祖国20多年,确实不知道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情况。也是从这时开始,我逢人便问有哪些优秀的中国摄影艺术家,并开始这方面的大面积收藏。王庆松、杨福东、邱志杰、王宁德、刘勃麟等不同代际的艺术家,以及摄影和当代领域跨界的诸如何云昌、张洹等都在我的收藏序列中。与此同时,西方当代的脉络也没有停下来,还是持续不断地往前走,这或许源于我在读书期间学习了摄影史,它使我总是有着无穷的动力。
Q:
在海外上学的过程与预想中有哪些不同?您觉得这段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A:
我在中国是学纪实摄影出身,到马里兰艺术学院,相当于一个烧了一辈子中餐的厨子,跑去烧西餐,一下人就懵掉了。之后慢慢适应,到最后能够接触西方当代摄影最前沿的一些东西。我们原本的观念认为照相机就是为了记实等功能而存在,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很多东西不但不记实,甚至完全可以甩开照相机也能做摄影。我的观念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转过来的。
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曼谷IV》,2011年
Q:
但您毕业后并没有去做摄影师,而是转向做生意?
A:
你说的很对,你知道纯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里, 99% 的人没有工作。要到报社当摄影记者,一般人家也会优先录取新闻学院新闻摄影系的人。艺术学院本身培养你就是一个纯粹的摄影艺术家,用摄影这个媒介来做创作。我也曾经投了很多简历,没有人雇佣我。结果最后没有办法,就走上了一条做生意的道路。
Q:
2013年,您与合作伙伴拿下了世界三大图片社之一的希帕图片新闻社(SIPA Press),能否具体讲讲其中细节?
A:
90年代,世界最有名的三家图片社是伽玛(GAMA)、希帕(SIPA)、西格玛(Sygma),那个时候还没有盖蒂图片社(Getty Images),后者是1995年之后才成立的,后来又经过上市从私立图片社转向了公立图片社。我拿下的希帕图片新闻社包括了希帕法国、希帕美国、希帕中国,主要是传递奥运会、体育文艺、戛纳电影节、好莱坞奥斯卡等方面的各种新闻图片。我们与美联社是合作伙伴,会相互代理一些图片的版权。
Q:
对大众而言,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似乎更加出名,能否讲讲希帕的不同之处和运行机制?
A:
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办者包括了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等大师,是合伙人制,就像律师事务所那样。事实上其规模不大,只有几十人。希帕图片社包括了一两百人,摄影记者的规模要大很多。编辑也有好几十人,真正意义上在给世界各地传递图片。或许他们没有大师那么出名,但在获得普利策奖等方面的几率大得多。1973 年中东战争期间,希帕图片社派往前线的记者就有几十名。
随着时代更迭,伽玛(GAMA)和西格玛(Sygma)都不存在了,前者仅剩下一些档案图片,后者被盖蒂合并。希帕成了仅剩的私立老牌图片社,我们在世界各国有一万六千个合同记者,每天给希帕法国传送图片,网络触达86个国家,图片通过图片社卖掉后五五分成。希帕中国这边也有 4000 多个合同摄影师,内容涉及生活、新闻类等方方面面。
辛迪·舍曼(Cindy Sherm
an),《无题Untitled#277(Dior)
》,1993年
Q:
您的收藏通常来自哪些渠道? 会认定一些知名的平台吗?
A:
我的收藏聚焦现代的摄影收藏,去触碰世界最顶尖的人物,买作品也在高古轩、卓纳、佩斯、豪瑟沃斯等一线画廊,二级市场基本上不碰。我做摄影收藏已经将近20年了,现在也逐步回到“只买最贵、最顶尖级的”原则上来。这样的摄影家数量其实屈指可数。
艺博会我只去最重要的四个——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法国巴黎摄影展览会(Paris Photo)以及纽约每年春天的美国摄影画廊协会年度摄影交易展(AIPAD)。每个地方带去的作品有很大差异,价值也相去甚远,比如瑞士巴塞尔动辄会有成交近千万美元的作品,而在香港如果有近千万美元成绩的作品就会成为很大的新闻。迈阿密巴塞尔几十万美元成交的摄影作品也很常见,而在香港一幅照片可能也就十几万美元。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