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向阳光明草
随缘,热情,和谐,友好共处;阅读,思考,历练,提升境界;观察,记录,分享,收获精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开工第一天的打工人,开始流行午休gap了 ·  8 小时前  
新周刊  ·  就业率100%,这个新专业风口在10年后 ·  昨天  
新周刊  ·  春节档破100亿,你永远可以相信电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向阳光明草

AI工具:开启全民创作新时代!

向阳光明草  · 公众号  ·  · 2025-01-16 08:35

正文




AI工具:

开启全民创作新时代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工具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新星,照亮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计算机视觉,从内容创作到智能办公,AI工具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中国在AI工具领域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字节跳动的豆包, 以其强大的多模态交互能力,为用户提供文本创作、图像生成、语音交互等服务;


百度的文心一言, 专注于自然语言处理,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知识问答和内容创作支持;


阿里云的通义千问, 凭借丰富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在智能对话和文本生成方面表现出色;


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 以其卓越的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为用户带来便捷的语音交互体验。


这些工具在不同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功能,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AI工具

的应用前景广阔无垠


在工作与职业领域,它能实现智能文档处理、自动排版、内容优化和自动翻译,大幅提高办公效率;


在教育领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习惯,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智能辅导和虚拟课堂教学;


在医疗健康领域,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医学影像,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


在娱乐与创意产业,可生成绘画作品、游戏场景、角色和剧情,为创作者提供无限灵感。

普通网友

拥抱AI工具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书籍、参加线上课程,关注AI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媒体账号,学习和了解AI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AI写作工具进行文章创作、文案撰写,使用AI图像编辑工具进行图片处理、设计制作,通过智能语音助手实现语音交互、智能家居控制;


还可以结合自身兴趣与工作,将AI工具融入到摄影、美食、教育、市场营销等领域,发挥其独特优势。

不同的人

使用AI工具的体验和收获各不相同


知识背景、使用目的、使用习惯和熟练程度的差异,会导致用户在使用AI工具时的感受和收获有所不同。


例如,具有技术背景的用户可能更关注模型架构和参数设置,而普通用户则更注重工具的功能是否满足日常需求。


同样,不同的人应用AI创作的作品也各具特色。


输入指令的差异、创作风格的偏好以及对素材的融合方式,都会使最终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对于普通个人

应用AI创作的作品

其原创性的认定较为复杂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创作主体须是具有创作能力的人,单纯由AI生成的内容难以认定为原创。


但如果个人在AI生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观点,则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具有原创性。


在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发布AI创作的作品时,标注“原创”也需谨慎。微信官方和视频号虽未明确规定AI生成内容是否可标注原创,但如果作品主要是AI生成,未经过个人的深度创作和修改,直接标注原创可能存在风险。


目前普通个人应用AI创作的作品原创性认定较为复杂,需视具体情况判断,在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标注“原创”也有不同规定:

原创性认定

- 从创作主体看: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创作主体须是具有创作能力的人,AI本身不是创作主体,单纯由AI生成的内容难以认定为原创。


- 从创作过程看:

原创作品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创造性,而AI创作通常是基于大量数据和模板进行组合生成,缺乏真正的创造性思维和深度的个性化表达,与人类创作的作品在独创性上存在差距。


- 从表达形式看:

AI生成内容的表达形式往往受算法和数据影响,可能出现内容雷同或缺乏独到性的情况,难以体现独立、完整的个人表达。


- 从人类干预程度看:

如果个人在AI生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改、润色、重新编排等创造性工作,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观点,并能证明自己的创作贡献,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具有原创性。

平台规定

- 公众号:

微信官方目前未明确规定AI生成内容是否可标注原创,但一般来说,如果作品主要是AI生成,未经过个人的深度创作和修改,直接标注原创可能存在风险,若引发侵权纠纷或被平台发现内容并非真正原创,可能会受到处罚,如取消原创标识、限流甚至封号等。


- 视频号:

视频号对AI生成内容没有明确规定,但更倾向于真人创作,AI视频在视频号上获得流量的难度可能较大,若被平台发现内容主要是AI生成,可能无法获得平台的推荐和流量扶持,甚至会被限流或封号。

中国各大学和政府部门

对普通个人应用AI创作

持积极且规范的态度


多数高校有限制地允许并规范学生使用AI工具,鼓励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利用AI工具提升学习和研究效率;政府部门则鼓励创新发展与规范应用并重,强调责任落实与权益保护,注重标识管理与质量把控。


中国各大学的态度

- 多数高校有限制地允许并规范:

如复旦大学发布的《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提出“六个禁止”,但也在有限的范围之内鼓励、允许学生使用AI工具,像辅助文献线索和图表制作等。中国传媒大学要求学生明确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AI,并述使用方式、细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