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北大林校长的“鸿鹄之志”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关于读错字的讨论搞得沸沸扬扬,甚至超过了他的全篇演讲(或者说是读稿)的解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林校长昨日又发表了一个道歉文,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校长用大量的篇幅还原自己在语文学习的过程,解释自己文字功力的不足。强调稿子是自己写的,只不过由于自己对于语言系统学习的缺陷造成了那个错误;然后又说了“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这个观点自然又引发了更广泛的热议。当然,青衫君对这个观点与论述是极其不认同的。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重要基石。我们从小学老师那里先学拼音,认字,学词语,造句,然后学写作文,从说明文、记叙文到议论文,可谓经历了十几年的训练,直到高考,考官还念念不忘的考考学生的读音问题。请看下图,这是
1988
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页,请看第一题。这是基本功的考核。这些都足以说明对语言的学习有多么重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一个常识。相信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而且包括那些低级错误。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接受基础训练,为的就是尽可能地去避免犯错误,减少错误。更多的是在生活、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去巩固自己的知识、积累经验,而达到少犯错误的目的。当然,我们不可能说自己都会了,不会出错了,关键在于,我们通过这些训练,掌握了哪些方法让自己少犯错。
北大是中国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有无数文人志士、近代先贤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作为北大校长,在校庆这样万众瞩目的场合念错一个相对常见的字,实属不该,这是一个重大的事故。
事故发生了,校长也出来道歉了。在态度上也是好的。道歉信部分内容观点尽管我非常不认同,但是,与本文说的立意无关,所以暂不在本文里讨论。
校长说自己的重要讲话的稿子都是自己写的,根据校长的介绍,也许对于一个没学过拼音,而且一直认为鸿鹄就是那个读音的新三届高考生来说,也可以理解。
勇于承认错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一个公正人物,当众承认错误是一件更难的事情。
承认错误,就是要剖析原因,讲清事实,还原真相,请求谅解。同时,也要说明改进的方法,有什么样的预防与纠正措施,避免其重复发生。
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会犯错误,也许会犯比这个更低级的错误,我们是不是也能勇于承认错误呢?如果只是考虑自己的面子、形象或者权威这些东西的时候,或者有更见不得人不能摆在桌面上的理由时,你就有可能选择掩盖、回避、拒绝承认错误,这样只能让对立变得更加深入,最终不可调和,直至产生不信任。你的亲朋好友、你的团队会渐渐与你疏离、敬而远之。你从此也失去了很多帮助,相信这是大家最不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