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产业转移及资本助力下,东南亚创投市场近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当地创业氛围升温,就连中国及其它国家的科技巨头及资本开始把目光盯向这块沃土。
这是不是资本机构的下一个掘金地?为了探索这个问题,猎云网开设了
东南亚资讯及投融资频道更加密切关注这里的创投机遇,给国内创投圈提供更加全面的资讯信息及投融资对接服务。值得一提的是,猎云网还计划于11月28开启“泰国投资市场的掘金之旅”,帮助国内投资机构顺利出海(
请点击链接查看报名详情
)。
但很多人心中仍存疑问,为什么要去东南亚做投资?哪些领域被投资人看好?当地项目有哪些痛点?LP对此怎么看?
在11月8日的Techrunch 2016国际创新峰会北京站上,戈壁创投合伙人(东南亚)邱家睦、金门资本创始合伙人Jeffrey Paine、聚合创投管理合伙人Adrian Li和TechCrunch记者Jon Russell就投资东南亚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圆桌讨论。讨论要点如下:
•
资本流入没有特别充分的市场完全有机会可以挖掘。
东南亚还在享受人口红利,消费者非常年轻,相比中国更有活力,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
• 把中国已有的一些技术、产品服务复制到东南亚,不是巨变式的创新,更多是微小型的创新,风险会小很多,也可能会获得更多回报
• LP认为去东南亚投资是分散投资组合的一种方式
• 过去几年两类的公司去到东南亚,第一类是扩张型,国内已经饱和了要走出去;另一类是非主流型,在中国并不是主流,已经有一点儿被淘汰
•
移动端的APP、设备是主要的风向标,这是中国创造、中国制造非常好的模板。另外网络游戏或其他娱乐、媒体产业也是去到东南亚投资的一个方向
◆
◆
◆
◆
◆
嘉宾介绍
金门资本创始合伙人 Jeffrey Paine(后文简称“J”)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回到这里跟大家谈一谈东南亚的投资,在过去八年当中我都住在泰国东南亚国家。我们总部在新加坡,主要是在A轮、种子轮进行投资。
戈壁创投合伙人(东南亚)邱家睦(后文简称“邱”)
:我来自戈壁投资,我们是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去东南亚的VC,2010年去了东南亚国家,在过去六年我们已经投了40多个不同的企业,包括东南亚马来西亚、泰国等等。
聚合创投管理合伙人 Adrian Li(后文简称“A”)
:我们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一家投早期初创型本地公司的基金,已经完成了超过20笔投资。
◆
◆
◆
◆
◆
下面是由猎云整理的圆桌实录,请享用
问: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好的市场、这么好的环境你们还要选择东南亚进行投资?
邱:
东南亚可以给我们不同的选项,这么多年由于人口红利中国发展非常快,但是中国的老龄化也非常迅速。东南亚反而慢慢的在享受人口红利,所以东南亚的这些消费者都还非常的年轻,跟中国相比反而更加有活力,这是为什么我们选择转向东南亚进行投资的一个原因。
中国虽然发展很快,竞争也非常的白日化,东南亚比较年轻,竞争也没有这么激烈。
A:
有很多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在东南亚建立起了很大的用户群,譬如做APP的,还有做美图,中国互联网的公司已经开始看东南亚的一些商机,而且也可以借助在中国的一些成功优势和经验。
虽然你在中国可能不是最好的工程师团队,但说不定你去了东南亚就是龙头,是行业最好的团队,因为东南亚是后起之秀,他们之前没有像中国这么多的机会,也没有这么多的竞争,发展还没有中国这么成熟。
我们已经在中国试过水,如果在中国的这些团队、技术、服务,如果能够在中国试水成功,去到东南亚以后,就会有很多这样的投资回报。
问:有没有东南亚的某个国家或者说特别的行业领域,中国的公司更适合去投资?有没有看到东南亚哪些国家的哪些领域最受中国投资公司欢迎?
J:
譬如说我们要考虑到出海时,本地化团队的建设,APP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说BAT这些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去到国外,已经出海了。也有一些是不同的品牌,虽然是由中国的创始人创造的,但是他们有直属品牌、副品牌去了本地化的运作。
问:你们已经去东南亚很多年了,LP有什么意见吗?
A:
我们在中国有一些LP,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印尼,因为印尼是一个非常投资友好型的环境,跟中国十年前的情况非常类似,对于中国公司出海来说非常熟悉。
印尼互联网渗透度已经达到35%,在人均GDP这一块也是4500人民币。2000年末是非常好的时机,很多VC进入印尼、进入东南亚国家,也赚的盆满钵满。之后又回到中国,而现在又是转向东南亚一个很好的时机。
邱:
我们LP也认为东南亚是分散我们业务组合、投资组合的一个方式。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老外在中国,不用微信,没有微信支付在中国寸步难行挺难生活,要去东南亚一样,你也需要有本地化。
问:阿里巴巴今年有三个大的动作、三个大的交易,2015年的时候他们可能只有一个这样的并购和走出去的动作,未来中国公司在走出去投资东南亚方面还会不会有更多、更频繁的一些大的项目?
邱:
比如
移动端的APP、设备是主要的风向标,这是中国创造、中国制造非常好的模板。
比如说在印度、东南亚卖得特别火的智能手机都是中国品牌,都是中国制造商所制造的。另外网络游戏或者说其他的娱乐、媒体产业也是去到东南亚投资的一个方向。
A:
从规模上来讲并没有很多中国公司在东南亚已经布局得非常大或者说非常强了,从量级、规模级来看都不是特别的大,因为中国有这么多的机会、机遇。
可能对于很多中国公司来说,还是要立足本国的市场是第一步,而不是要把东南亚的国家铺开、铺大。未来几年当中,我觉得你可能会看到,还会有这样一些试水投资,因为他们想要了解东南亚的市场,他们可能通过一些比较没有这么激进的投资动作,来理解、熟悉东南亚市场的不同。
比如说好像资本流入并没有特别充分的市场完全还是有机会可以挖掘的
,在东南亚的国家并不是资本的热点,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有所动作的话,说不定会抢占先机。
J:
过去几年当中,我发现两类的公司去到东南亚。
第一类是扩张,中国好像已经饱和了要走出去。另一类已经在中国并不是主流,已经有一点儿被淘汰
,所以他们要去到东南亚,东南亚相当于中国十年以前的发展水平,现在可能不是我们的立足之地,那我们就去东南亚。
问:中国的环境还是挺难生存的,东南亚可能就更难了,因为有六个不同的国家,说不同的语言,他们的政治体制、环境、法律法规、语言都不太一样,对于中国来说更多元、更困难、更不统一。大家和初创企业合作、交流的时候,听到他们的一些痛点是什么?
A:
在我们聚合创投最大的重点是在印尼市场,我们有20个投资公司,3-4个是在印尼设总部,其他那些都在印尼有他们的运营职能部门等等。
这些印尼的企业家,他们其实是享受到印尼的人口红利,比如说人口足够多、印尼足够大、市场也已经很大了,那些立足印尼的初创企业家完全不用担心市场,有足够多的机会带他们挖掘。譬如说选择新加坡的话,你的竞争对手会来自硅谷、北京,不像印尼。
邱:
刚刚说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更具有国际视野,印尼更立足于本国,东南亚不同的国家侧重点不一样,风格也不一样。也有一些是由中国的海外华人自己来初创的企业,因为大家知道海外的华人一般在做生意这方面很成功,二代、三代的选择在东南亚自己创建一个新的创新公司或者说投资公司等等,这也是在东南亚华人创业的一个趋势和我们能看到的一个现象。
J:
从创始人角度来看,他们有时候对困难估计不足,他们在跟我们宣传自己项目的时候,我们就觉得他们的DNA或者说公司的基因可能是有局限性的。比如说他们是希望在自己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进行发展,还是会希望有跨东南亚不同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