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拿下”中年女人,这些方法就很奏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走!有大唐做后盾,我们去交州发大财|安南纪事(一)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8-14 12:17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墓志铭系列/不定期更新/细雨丝竹(撰文)|



古代中国大体是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但在某些年代,无心或无力于农事、有意从商的人,也拥有“相对”的春天。这一股和煦的春风,便曾经温柔地照拂过唐代的商人。

假如你是一位吃苦耐劳的唐朝商人,大可不必把自己束缚在长安东、西两市或广州等内地都市的“波斯肆”、“胡店”,为那些价格高昂的进口商品支付大笔资金。想想这些货物的售价中包含了多少运输成本?与其对胡商的跨国运输成本照单全收,不如自己出一趟远门。

西去陆上丝绸之路,当然是一种选择。可是,你或许不愿意承受大漠风沙的考验,畏惧沿途异国小邦不知何时就会蹿起的烽火狼烟。与之相比,你宁愿出海冒一次险。那么,就去安南吧!无需离开国境,在大唐的安南都护府、在我们的国门之内,身为大唐子民的你,即可获取更多的利益。

大唐故安南都护府长史周府君墓志铭

你可以贩运东南一带的丝绸、瓷器、宝剑、马鞍、茶叶、药材等商品,在广州(旧称“南海”)搭乘“铜船”,经海路前往安南都护府,抵达安南府治所交州(旧称“交趾”)、龙景(位于今越南灵江口)或龙编(今属越南河内一带)。进入安南府境,你可以用较为低廉的价格,就近从相邻的林邑国(今属越南)换来一些沉香。大食(阿拉伯)商人飘洋过海来到安南,他们对中国商品和林邑沉香趋之若鹜,将用宝石和龙脑香、乳香、丁香、小茴香、没药、苏合香等名贵香料与你做交换。


交易过后,假如你有剩余的茶叶、药材,还可以销售给安南府的百姓。他们也很喜欢内地商品。
【《旧唐书》:(咸通年间诏令)如阗、溪峒之间,悉籍岭北茶药。】

你将满载而归,搭乘最大的“俞大娘航船”返回中原腹地,将大食商品适当加价销售。中原上流社会对大食香料和宝石的消费量极大,所以你不必担心销路。
【1.刘恂《岭表录异》: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2.李肇《唐国史补》:然则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此则不啻载万也……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

说起来似乎很容易。其实,为了营造出这样的经商谋生环境,隋、唐两代投入了巨大的努力,许多先人为之流汗、流血,牺牲奉献。

这段古记,要从安南府治所交州的沿革谈起。

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地区。先秦时代,百越人栖息于此。秦始皇平定百越之后,在该地区设置桂林、象郡。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割据桂林、象郡等地,建立南越政权。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收复南越,设置交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日南、珠崖、儋耳等九郡。自此,交趾扼守南方各国朝贡中原王朝的必经之路,战略价值日益上升。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置“交趾刺史”一职。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改“交趾”为“交州”。三国鼎立,这片土地由东吴政权管辖。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一度调整行政区划,把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划为交州,南海、郁林、苍梧三郡划为广州。不久,又裁撤广州,仍并入交州,治所设在番禺,后来迁至交趾。三家归晋,晋武帝太康年间,交州治所迁往龙编。
【1.《元和郡县志》:交州……古越地也。秦始皇平百越,以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赵佗王南越地,又属焉。元鼎六年平吕嘉,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诸夷,其足大趾广,两足并立则交焉。汉本定为交趾刺史,不称州,以别于十二州。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士燮为太守,共表请立为州,自此始称交州焉。吴黄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南海、郁林、苍梧三郡为广州。寻省广州,还并交州,以番禺为交州理所,后又徙于交趾。晋太康中,徙理龙编。2.《旧唐书》:自汉武已来朝贡,必由交趾之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兵戈扰攘,众多士民逃亡交趾,避难落户,带来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推动了交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中原王朝国力衰退,无暇顾及边陲,对边疆的控制削弱。林邑国势力借机坐大,野心滋长,乘虚而入,不断侵扰交州地区。特别是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开始,林邑频繁侵犯日南等郡,致使交州越来越虚弱。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至穆帝永和三年,文率其众攻陷日南,遂据其地……其后频防日南、九德之郡,杀伤甚多,交州遂致虚弱。】



多事之秋,局势险恶。此时,相信没有哪个中原人敢去交州做贸易。这种局面持续数百年,直到隋文帝平定南朝陈、一统河山,才迎来改变的契机。

隋文帝着手加强对交州的治理,于开皇十年(590年)改交趾郡为玉州,并于仁寿四年(604年)设置玉州总管府。鉴于林邑国拒不朝贡,加之群臣建议夺取林邑国珍稀的自然资源,隋文帝于仁寿末年诏令大将军刘方任驩州道行军总管,率领钦州刺史宁长真、驩州刺史李晕等下属,统帅一万多名步骑兵及数千名罪囚征讨林邑国。但是,这场征伐进行得并不顺利。

林邑王梵志率军骑乘大象作战,隋军一时无法适应这种重型武器,战况不利。不清楚当时有多少隋军将士被大象踏为肉泥,只是,他们迸射的鲜血必定引燃了刘方的冲天怒火,也激发了他的潜能。他灵感爆发,想出一条妙计,密令士卒在阵地上挖掘出无数个小坑,用草叶掩盖。隋军引诱林邑军队出阵,伪装败逃。林邑军队不知有诈,大举追击,却纷纷“象”失前蹄,跌入陷阱。刘方率部反击,大胜林邑军。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逃跑。隋军攻克林邑都城,缴获十八枚金铸庙主。从此,林邑国归顺隋朝,朝贡不绝。
【《隋书》:高祖既平陈,乃遣使献方物,其后朝贡遂绝。时天下无事,群臣言林邑多奇宝者。仁寿末,上遣大将军刘方为驩州道行军总管,率钦州刺史宁长真、驩州刺史李晕、开府秦雄步骑万余及犯罪者数千人击之。其王梵志率其徒乘巨象而战,方军不利。方于是多掘小坑,草覆其上,因以兵挑之。梵志悉众而阵,方与战,伪北,梵志逐之,至坑所,其众多陷,转相惊骇,军遂乱。方纵兵击之,大破之。频战辄败,遂弃城而走。方入其都,获其庙主十八枚,皆铸金为之,盖其有国十八叶矣。方班师,梵志复其故地,遣使谢罪,于是朝贡不绝。】


林邑人的大象败给了中原人的智谋,中原王朝的实力保障了交州地区的安宁。隋炀帝大业三年,废除玉州,恢复交趾郡建制。
【《元和郡县志》:隋开皇十年罢交趾郡,为玉州。仁寿四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复为交趾郡。】

依托于和平安定的大环境,至隋朝鼎盛时期,交趾凭借出海口及犀牛、大象、玳瑁、珠宝等资源优势,吸引大量商人来此淘金致富,发展为岭南两大都会之一,与广州(南海)并驾齐驱。
【《隋书》: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

可惜,隋朝昙花一现,交趾地区的繁华弱不禁风,很快“无可奈何花落去”。

隋末唐初,反王萧铣建立“梁”政权,其疆域包括交趾地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朝名将李靖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平定萧梁,将交趾地区纳入大唐版图。之后,李靖成功招抚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人口。唐高祖敕令他出任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岭南与交趾地区唇齿相依。岭南安定,也就为交趾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大后方。

邻居林邑国不敢怠慢,迅速作出反应,于武德五年遣使来朝,并于武德八年、贞观元年、四年、五年分别进贡珍奇特产。贞观五年以后,林邑国更是年年入贡,岁岁来朝。

古老而多难的交趾地区舔舐了经年战乱造成的创伤,迈开步伐,再次出发。
【1.《新唐书》:萧铣(梁)治下“西至三峡,南交趾,北距汉水,皆附属,胜兵四十万。2.《旧唐书》:(李靖)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诏命检校荆州刺史,承制拜授。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授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3.《旧唐书》:安南府在邕、管(二州)之西……隋交趾郡。武德五年,改为交州总管府……调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武德六年,其王范梵志遣使来朝。八年,又遣使献方物……贞观初,遣使贡驯犀。四年,其王范头黎遣使献火珠……五年,又献五色鹦鹉……又献白鹦鹉,精识辩慧,善于应答。太宗悯之,并付其使,令放还于林薮。自此朝贡不绝。】

武德五年(622年),唐朝设置交州总管府。建制几经变迁,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八月改为安南都护府。从交州总管府成立,到唐末南诏进犯为止,可以说是中原商人奔赴交趾地区(以下统称安南)拓展商贸事业的黄金时代。

首先,他们有唐朝强大的国力、军力做后盾。

大唐,是一个在立国之初,就有能力、有勇气以战争手段开辟西域、保护商路的朝代。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灭亡东突厥;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遣侯君集领军灭亡高昌,后设置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八年(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一度占领焉耆,俘虏其国王;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诏令唐将阿史那社尔征服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地,唐朝实现对西域的完全掌控。而对于安南,即使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仍然能够驱逐外敌,保境安民,在安南府实施有效治理。

根据柳宗元所撰《唐故中散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安南都护、御史中丞充安南本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上柱国、武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张公墓志铭》及《旧唐书》记载,元和元年(806年)三月,唐宪宗敕令安南经略副使张舟任安南都护、本管经略使。由此,安南开启了一段新的传奇。


据墓志铭记载,张舟起家靳州靳春县主簿,文官出身,但从其生平事迹来看,他不仅是一位文武全才的能臣,还是一员精通水陆两栖作战的良将。在安南都护任上,张舟实行公正合理的贡赋政策,厉行法制,大力推进当地经济建设,把安南府治理得商贸繁荣,物阜人丰,府库充盈,军需充足,部队训练有素。

元和四年(809年),张舟水陆并进,指挥陆海军协同作战,击破环王国三万余兵马,俘获大象、军械等物资及环王国五十九名王子(ps:太能生了~),开拓了唐朝疆土。

随后,张舟软硬兼施,降伏乌蛮首领,深入传播中华文化,在当地重新树立起东汉名将马援曾经建立的铜柱,铭刻唐朝的功德,教化乌蛮二十州。
【1.《柳宗元集》之《张公墓志铭并序》:今皇帝载新景命,丕冒海隅。时惟公祗复厥绩,交趾之理,续于前人……始命靳州靳春主簿,句会敏给,厥声显扬……迁检校太子右庶子兼安南都护、御史中丞,充本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乃命一其贡奉,平其敛施。牧人尽区处之方,制国备刑体之法。道阻而通百货,地偏而具五人。储偫委积,师旅无庚癸之呼;缮完板榦,控带兼戊己之位。文单环王,怙力背义。公于是陆联长毂,海合艨艟,再举而克殄其徒,廓地数圻,以归于我理。乌蛮首帅,负险蔑德。公于是外申皇威,旁达明信,一动而悉朝其长,取州二十,以被于华风。易皮弁以冠带,化奸宄为诚敬,皆用周礼,率由汉仪……乃复铜柱。2.《旧唐书》:(元和元年三月)戊戌,以安南经略副使张舟为安南都护、本管经略使……元和四年八月……丙申,安南都护张舟奏破环王国三万余人,获战象、兵械,并王子五十九人。】

从隋朝刘方到唐朝李靖、张舟,三个人的事迹浓缩着安南的一段流金岁月,正可与陈国保《王朝经略与隋唐南疆商业贸易的发展》一文中下列论述相互呼应:“ 隋唐帝国在实现岭南统一的同时,即着手对南疆交州的经略。 隋唐中央王朝不仅凭借自身优势,通过武力征讨或怀柔招抚,实现交州的内附,更为重要的是,为巩固南疆统一的成果,积极经营管理这一地区。


生逢其时,中原人赴安南经商,自然不会有太多顾虑。

提高中原商人积极性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则在于唐朝的商业政策。

早在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就颁布《废潼关以东缘河诸关不禁金银绫绮诏》(注:其时尚未更改年号,次年改元贞观),宣告商品贸易是人民维持生计的必需产业,明确清除不必要的障碍,解除战争时期的禁令,允许百姓将金银绫绮等货物运出潼关,自由交易。
【1.《唐大诏令集》之《废潼关以东缘河诸关不禁金银绫绮诏》:远至尔安,昔王令典,通财鬻货,生民恒业……欲使公私往来,道路无壅。财宝交易,中外匪殊。思改前弊,以清民俗。其潼关以东,缘河诸关,悉宜停废。其金银绫绮等杂物,依格不得出关者,并不须禁。2.《新唐书》: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遣裴寂告于南郊……贞观元年正月乙酉,改元。】

据钱穆先生《中国经济史》总结,由于唐太宗施行轻徭薄赋政策,“唐初待工商界甚优厚,虽设关卡,但不征税”,且唐代“不收一切商业赋税,为前代所未有者”。对于“欲改业营商者”,“听任自由,政府决不勉强人民一定务农”。

到晚唐咸通年间,南诏进犯,安南形势欠稳,唐懿宗依然诏令内地各道放行安南茶药贸易,以保障安南府的需求。
【《旧唐书》:(咸通年间诏令)宜令诸道一任商人兴贩,不得禁止往来。】

在空前优厚的营商环境中,安南贸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安南府成为“广州通海夷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在大食人的记录里,从大食出发,穿越万里海涛,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港口就是龙编,大食人称它为“鲁京”。在龙编,大食人可以买到中国的“石头”、丝绸和陶瓷。由龙编中转,还能通往广州、泉州、扬州等地。

那时,在安南府的街市里,中外商品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当地居民热爱内地茶叶、药材等商品,本地的纺织业产量增长、工艺水平提升,安南生产的丝可用于缴纳赋税(租调),并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1.张舟墓志:奇琛良货,溢于玉府;殊俗异类,盈于藁街。2.《新唐书》:先是杨州租、调以钱,岭南以米,安南以丝。】

不能忽略的是,航运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也居功至伟。在唐代,包括季风监测、天文定位、地文导航在内的航海技术提高了出海的安全系数。水密隔舱、钉榫结合等技术革新,为唐朝商人造出了更加坚固、运载量更大的航船。例如前文提及的“俞大娘航船”,需要几百名船工操控,船舱宽阔,可以住家、养老、送终、婚嫁,甚至分设街巷,建造园圃。唐代商人乘坐这样的豪华邮轮出海经商,在当时应该是相当拉风的吧!


之于古人而言,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意气风发,昂扬向上。尽管它终将结束,那份美好,仍然值得记取。

沧海桑田,涛声依旧,隐约回响着唐朝人自信的呐喊:“走!有大唐军力做后盾,我们去交州发大财!”

参考资料:
陈国保《王朝经略与隋唐南疆商业贸易的发展》
李少华《阿拉伯香药的输入史及其对中医药的影响》
景兆玺 《试论唐中期以后中阿海路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张玉霞《唐代中国入阿海路贸易品述论》
,汪根基、黄晋祥《唐代与阿拉伯地区的商贸交往述论》
古籍《隋书》、《元和郡县志》、《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寰宇记》、《唐国史补》、《岭表录异》等。

作者简介: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井飞鸟,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长篇小说《神探王妃》、长篇历史散文《鱼玄机》(笔名“浅樽酌海”,已签约出版,继续创作中;前者部分连载于晋江)。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