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回到深圳了吗?
和千万返深大军一起杀到的,还有深圳的“NCP大考“。
NCP,
国家给“新冠肺炎”确定的
简称。
如果说,武汉的“
NCP
大考
”
是闭卷考试,那么深圳则将迎来一场,已准备了大半个月的开卷考试。
大家都能猜到深圳即将面临的难题,也都看到深圳为之做好的准备。
但是这一次,没有模拟卷,也没有多选题,
正确答案最终也只有一个。
真正的大考刚刚开始。深圳,你真
的准备好了吗?
图片源于深圳卫健委、深圳疾控
截止于2月7日12点
必须看到,在目前深圳公布的300多个确诊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输入型案例。
那么在这次返深大军,究竟会有多少人呢?
。
深圳最新的官方常住人口是约1300万。
假设深圳近500万的户籍人口都留深过年,就还有800万非户籍人口正在返深。
但实际上,深圳的实际管理人口
已经接近2500万
。
而且从近几年春运数据看,
节后返深的人数都是千万级以上。
其中2019年春运期间,“海陆空铁”累计来深旅客量达1548万人次。
图@深圳交通
也就是说,就算打个折扣,在疫情未完全得到控制的情况下,
短短几天内,深圳必须面对超过1000万人口的流入。
战疫之下,这样的数字放在哪座城市面前,都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挑战。
例如同为返程高峰,上海的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测量体温人次达到上百万人次。
截止到2月7日,已发现体温异常101人。
而据第一现场报道,在深圳的武深高速防疫检查点,自1月27日至2月1日,共排查抄17万人,其中体温异常人数25人(均非湖北籍人)。
不让回来?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所以现在深圳一方面逢车必检,从航空、高铁到最新颁布的入深车辆报备,基本是按照
不漏一车、不漏一人
的强度在防治。
最大限度把发病人员尽快隔离,降低传播概率。
同时,小区的网格化管理也投入到战疫之中。
2月7日,深圳开始对小区100%实行围合封闭式管理;
出现确诊病例的住宅楼单元一律实行14天的硬隔离。
不少小区发纸质“通行证”出入小区。
上述措施是否就是深圳防疫的全部“底牌”呢?
针对
千
万级人口流入,深圳还有什么管理办法和智慧?
何况,
深圳还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居住在相对开放的城中村。
在管理相对混乱的城中村,特殊时期又应该如何防治管?
我们仍然需要拭目以待。
从目前的疫情数据看,你会发现除湖北全省外,
深圳是全国确诊人数第二多的城市
,而且这是在返深高峰未来临前的数据。
有病症便要医护,深圳面临的第二道考题便是
医疗资源
。
这几天,有部分网友一直在讨论武汉的医院和床位不足。
但是你要知道,武汉的医疗资源可以媲美除深圳以外的全国一线城市,从人员数量到医院质量,也算在全国排名前列。
那为什么说是除深圳外呢?
因为在医疗方面,
深圳是被武汉“碾压”的那一个。
作为一座极为年轻的城市,医疗短板一直是拖深圳后腿的重要因素。
有数据统计,武汉有36家三甲医院,8.8万个床位。
而深圳的三甲医院只有16家,相当于北京的1/5、上海广州的1/4、武汉的1/2,
仅比贵阳、兰州、南宁、呼和浩特多
1
家。在全国百强医院榜单上,深圳更是无一入围。
另外,深圳全市床位仅为
4
万多个,也是武汉的一半,但深圳要面对的人口,却比武汉多了近50%
当然,
战疫不是比床位
。特殊时期,深圳的医疗能否以特色质量取胜而不是数量?目前集中收治确诊病人的深圳第三医院,就是全国标杆性的传染病治医院,从医疗设施到隔离条件,都十分具有深圳特色。
再看看目前的战况,
深圳已经
累计出院
39
例,同样是除湖北外,全国第二多的城市
,无死亡案例。另一边,深圳版的“火神山”医院也在加紧建设。
医疗这道题,深圳正在全力破解!
摆在深圳复工面前最大的难题,便是“
硬
通货
”
口罩。
圳长想请大家数一数,你们家里还剩多少个口罩?
假如每天上班用一个,你又能坚持多少天呢?
答案是不是很心慌?
如今在深圳,
买口罩已经成为比买房更难的事情了。
摇号不可怕,可怕的是号都没得摇。
当然也会有网友质疑:
深圳作为GDP第三的城市,为什么连一个口罩都搞定不了?
其实对于深圳,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可惜,口罩不是。
如今
全国的工厂加班加点,每天也只能生产
1500
万只口罩。假设
2500
万人口的深圳开始复工,保守估计每天有
20%
的人需要出门上班,那每天深圳就需要消耗
500
万的口罩,占全国产能的
1/3
。所以
口罩的短缺,是所有城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好消息是,两家深圳企业正在奋力破解此题:比亚迪宣布到2月底口罩日产能将达到500万只,另外龙华富士康到2月底口罩日产能将达到200万只。
口罩之外,临近的复工还将带来一系列更加复杂和无解的难题。
例如出行,在深圳有公交车司机确诊之后,你上班是会选择
日均客流量600万的深圳地铁,还是僧多粥少的的士/网约车?
例如工作餐,早上路边的早餐还吃不吃?
中午你会选择人员大量汇聚的食堂,还是会选择接触大量人员的外卖小哥?
例如写字楼,我们怎么躲开密闭拥挤的电梯?
办公室的中央空调会不会成为新的传播渠道?
会议室里唾沫四溅的头脑风暴,还能不能开?亲爱的客户,还见不见?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按照专家们的建议,圳长只能想象以后每天深圳人的生活是这样的:
跑步出门,干粮自带;
爬楼上班,通讯靠吼。
哦,前提是你还有口罩可以出门上班。
图@深圳地铁
回顾过往,当我们面临许多重大问题是,经济总是最牵动心悬的一个。
“笨蛋,根本问题是经济!
”
当年克林顿竞选时留下的名言,如今也是深圳战疫必须面对的难题。
看看身边的企业吧,当西贝这样的亿级网红都在过苦日子了,
其他中小型企业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冬天?
深圳是民营企业的天堂,而且大多数还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
这注定了深圳企业可能十分脆弱,他们很可能正在面临着:
每月固定支出的人工成本、随时断裂的现金流、大批量未回收的应付款、无法按期交付的所承担违约赔偿,税收与贷款利息等。
不开工是等死,开工则是拿命在赌。
万一真的有员工被确诊了,这将导致整个办公室、整个车间、甚至整个公司都被隔离14天。
整个2020年,只剩下25个“14天”了。
圳长对深圳经济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尤其是深圳这种外向型经济,往往
牵一发而动全身。
据悉,现在深圳的很多企业都在想尽办法开源节流,收缩用工需求,优化员工结构,以便有更多余粮过冬。这就势必伴随着失业人员的产生,以及员工短时间内无法再就业的压力。
与此同时,
金融、地产也会受到相应的波及。
例如
一个月前仍风光无限
的
深圳房地产市场,已经被丢入了“急冻室”。疫情期房地产销售的实施性“禁流”,对于高负债率和高周转率的房企来说,无疑是史无前例的“黑天鹅”。
上述关注面还只是企业,
大量在深圳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口,他们的生活将会如何?
的士司机、餐厅服务员、外卖小哥还有快递员等等,他们是维持一个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也
都是手停口停的基层人员。
疫情带给他们的收入以及一系列后续影响,
对于深圳,才可能是真正冰山下的“暗礁”。
幸运的是,深圳依然是个高科技制造业为主的城市。
如果这场疫情速战速决,以当年的非典为例,第二产业在疫情过后可以通过加班加点的投入,把之前的亏损尽可能的补回来,整个上下游的产业链也能迅速回到正轨。
目
前,深圳已经出台了
16条措施,将
为企业直接减负600亿+
,
真金白银地
帮助企业
渡过难关。
当然,首先你得“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