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综艺报
《综艺报》以独特视角透视国内外传媒娱乐产业热点,关注有实力和有潜力的公司及产业领袖,梳理产业脉络,发现产业趋势并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慧田哲学  ·  张鸣:退休之际的废话(这也太敢言了) ·  昨天  
A项亮  ·  项亮文字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  2 天前  
A项亮  ·  项亮文字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新型储能装机全国竞技,内蒙古领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综艺报

央视新作,你能忍住不哭算我输

综艺报  · 公众号  ·  · 2020-02-17 22:30

正文







《人生第一次》一共12集,有关“第一次”的人生故事,还有很长没讲。



人的一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

当宝宝第一次喊出妈妈的名字
少年第一次离家踏上征程
离开校园的学生第一次步入职场
新婚夫妇第一次见证生命诞生
……
无数个“第一次”将命运巧妙串联。


有部纪录片,就把镜头对准了这些“第一次”。
上线两集,豆瓣评分9.1。
记录了关于所有人的《人生第一次》。


1月15日开播的《人生第一次》是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biblibili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纪录片通过蹲守拍摄,记录了12个人生中具有代表性和重大意义的“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按下人生的返回键,将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进城、买房、结婚、退休、相守、养老、告别,12个“第一次”的故事串联一生,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出发点,打造中国人的人生图鉴,折射出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为了丰富节目的质感,《人生第一次》邀请了涂松岩、高亚麟、王耀庆、韩童生、辛柏青、郎月婷、张钧甯、寇振海、阿云嘎等12位声音各具特色的演员作为“故事讲述人”。每一位“故事讲述人”的自身经历都与相对应的故事内核紧密相连,他们是讲述人、观察者,也是亲历者,他们通过自己的阐述和声音,融合对于影片的所思所想,用克制又专注的表达,诠释蕴藏在影片中的世事变化和情感波动。

第一集《出生》:

第一次啼哭,生命始于喜悦的痛楚


人生第一次见面,孩子使劲哭,父母使劲笑。第一集《出生》选取了三个家庭,真实记录了“第一声啼哭”之前的守候与抉择,以及为人父母的艰辛和喜悦。

第一集,镜头对准了产房。

画面里最先出现的是几个男性,他们肚子上连接着仪器,体验女性分娩时的阵痛。这些准爸爸们坐在椅子上,只过了一会儿就痛得连声喊“可以了,真的可以了”。



谈及是何体验,他们这样形容:“就像有人要从你鼻孔里挤出一个西瓜。”“或者是有人用尖头皮鞋,不停踢你的肚子。”


在中国,平均每天约有5万人降临到这个世界。每一个选择顺产的妈妈,都要经历这种疼痛。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很多家庭希望能再有第二个孩子,可以跟第一个孩子做伴。吴丽辉希望这次生一个妹妹,儿女双全,凑成“好”字。


开指时,她痛得流泪、打颤;生产时,尽管打了无痛,但她因屏气用劲而扭曲的五官,让人也随之感到呼吸困难、为之心惊。



终于,她和丈夫迎来了他们的女儿兜兜。


如愿得女,自是幸运,然而第二个故事里的周婷却面临抉择。36岁的她进产房已经十几个小时,丈夫在产房外的等候室里坐立难安。

周婷想要顺产,在熬了十多个小时后,她突发发烧症状,导致羊水变热,孩子有被感染的风险。她最终没能坚持顺产,转而剖腹产。


生命伊始,是浪漫,是感动,其中的艰难,我们却难以预料。


向爽因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但同时她还是一个怀有双胞胎的孕妇,孩子的死亡风险高达30%。


手术前夜,丈夫王翔压下心中的紧张和不安,安慰妻子,还幽默地开玩笑逗妻子开心。


手术很成功,母子平安。得知消息的王翔奔向妻子,在看到妻子后,又转身走到无人的角落掀起衣角擦泪。


挺过第一关的向爽,在一个多月后再次进入手术室,迎来了两个男孩。双胞胎被抱出手术室,王翔和双胞胎见了面,随即又紧张地问起妻子,在听到妻子生命体征平稳后,他终于放下了心。

这个一直隐忍着担心的男人终于舒了一口气:“我下半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他们三个人过。”


双胞胎的名字是妻子手术前梦里梦到的,叫:春和、景明,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只愿: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第二集《上学》:

分离,总是痛苦的


出生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却也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短暂离开父母。


片子一开始,便是人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大哭大闹。


放下孩子的父母匆匆离去,怕不忍孩子的哭闹,心软把孩子带回;孩子哭起来无休无止,直到筋疲力竭,才睁开眼看身边的伙伴。



分离,总是痛苦的。


出生,是孩子第一次从肉体上与父母分离;上学,算得上是孩子第一次从精神上与父母分离。


两者都以哭开场。不同的是,出生的时候,母亲先哭,孩子再哭;上学的时候,孩子先哭,母亲再哭。



第一天进幼儿园,几乎所有孩子都在哭。“我要去找妈妈!”不断挣扎的孩子,两个老师都拦不住;有的号啕大哭,企图用眼泪留住妈妈。


教室里,哭声一片。看着自己孩子委屈,家长也在门外偷偷落泪。



他们也舍不得。第一次上学,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经历的脱敏过程。


有关于上学的第一次,是成长的故事。所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会的——是短时间离开父母,慢慢独立照顾自己。


等到升了小学,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对“开学”这件事松了一口气。孩子开始多了一份自觉,家长也多了一份期待,入学时候的书包里,塞了几根葱,寓意孩子要聪明;塞了统一100方便面,寓意要100分。孩子也在更高年级的学校里得到更多的成长。


在学校门口,家长们脸上的表情从“担心”换成了“欣慰、自豪”。


不过对于郭雨晴来说,校内和校外可能没什么区别:在学校要被老师管,在家要被爸爸妈妈管,妈妈对郭雨晴很严厉。


很难想象,在郭雨晴的妈妈还小的时候,她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练钢琴;但是自己做了妈妈以后,她反而也开始逼着自己的孩子练钢琴。



“我今天很多次地想,我妈为什么没有逼我更紧一些?这样我起码还能有一技之长。”所以她对待郭雨晴的方式就是“逼孩子学习,逼孩子练琴”。



没孩子的时候,想了无数套教育方法。但是真的有孩子了才发现,原来学了多少方法都没有用。


无法武断地认定教育方式的好与坏,只能抱着最初的初衷一路走下去。后来,郭雨晴的钢琴达到了能够参加比赛的程度。



摄影师问:什么是童年?


郭雨晴调皮地回答:

“睡觉前才发现,自己的作业才写了一点;

考完试才知道,该念的书没念。”


另类的“人生第一次”


出生、上学、工作、退休……


《人生第一次》一共12集,有关“第一次”的人生故事,还有很长没讲。


“一生看似漫长,真正记忆犹新的片段只寥寥数个。”有的很美好,有的很残酷。


人生就像无数大大小小的随机与刻意事件的排列组合,按照一定轨迹运行,但又永远无法预测。


2020年伊始,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很多人经历着另类的“人生第一次”。


“剪了啊?很心疼?”

“不心疼、不心疼,可以了。”

这是理发师和一名即将参与到抗“疫”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对话。

为了减少感染的可能,她们第一次因为工作剪去及腰的长发;



为了尽快建成医院,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第一次在工地过年;



为了医护人员吃得更好一点,商家和外卖员第一次把做好的饭菜和烤面包免费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