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物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做销售,已经是很普通的事情了。
八年前,这还不是一个太常见的事,就像现在有几个博士毕业了会去当销售?
刚读博那会儿,在实验室遇到一位推销一代测序的销售,他说他硕士学历,第一份工作做的是技术岗,第二份工作换成销售岗。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当销售收入高一些,但是不能一毕业就当销售,得先去做研发、技术岗,这样以后工作的上限会比较高一些,且进可攻,退可守,即使销售做不好,还可以再退回来做研发。
当时听得一愣一愣的,觉得很有道理!
直到自己参加工作了,我才发现
这样的思维是有漏洞的。
下面我会从招聘、定位和学习三个角度来说一下漏洞在哪?
一个销售从招聘、培养,到上手,需要花1-2年的时间。在这过程,公司要支付工资,管理人员要投入培训精力,公司还要牺牲利润(新销售所负责的市场产出一般相对较低)。倘若对方只是来尝试的,半途甩手不干了,那公司牺牲的成本是巨大的。
一些应届生在面试时喜欢说,我没干过销售,不清楚要怎么做,想来试一下。
好,下一个。公司没兴趣让你试。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如果不上网调研,不实习,也不请教有经验的师兄师姐,顶着应届生的帽子作为借口想混进来,那还是找个跟你一样不调研就开始创业的公司去试吧。
想着“先做研发,后做销售,进可攻,退可守”的人,其稳定性并不比这些应届生强到哪里。
知道你有后路,你随时要退,那公司为什么把这个岗位给你试?销售团队的负责人背负着销售任务,你有退路,那他的退路呢?完成不了任务可能就得卷铺盖走人。
学诚法师在《好好说话》一书中说过:“每个人都在过着自己嘴上的人生”。
想着退可守的人,大概率是做不好销售,最终还是会退回去当研发。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预言实现”。
当面对激烈的竞争时,想要脱颖而出,得学会定位。
所谓的定位,就是找到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最强。
比如1998年,农夫山泉在进入饮用水市场的时候,娃哈哈、乐百氏等巨头已经占据了市场。农夫山泉推出矿泉水,与娃哈哈、乐百氏等销售的纯净水区别开来。“农夫山泉有点甜”,迅速传播开来,让它占据了巨大的市场。
研发和销售代表着两个就业方向。在全民学历提升,竞争巨大的就业市场,想要脱颖而出,更要善于使用定位,迅速占据自己的生态位,再谋求下一步的发展。
若想走销售路线,一开始工作内容就应该定位在销售。同一年毕业,别人做研发,你做销售,别人来做销售,你已经做到了销售管理。此时你占据了生态位,成了那个面试官。
有人可能会问,那既然如此,也别读研,本科出来就开始当销售,岂不更快。学历是个门槛,一些大公司的技术销售岗,只招硕士。进了门槛,后面的发展才是靠个人本事。
工作有个复利曲线,当你进入一行的时候,需要经过前期的缓慢积累,到某个拐点后才会出现快速的成长。很多人没法坚持到飞速成长的那一刻就选择了退出。还有些人在不同公司跳来跳去,或者在不同工作间跳来跳去,都是在重复前期的缓慢积累,别人已经飞速成长起来了,他还在找方向。
小时候,大家应该都听过磨刀不误砍柴工。于是不少聪明的研究生,入职后找了一堆资料开始学,把工作却丢到了一边。他们担心去见客户的时候,被问到不会的,丢面子。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要先去接触客户,清楚自己有哪些不足,然后再有针对地去学习。
学习需要不断重复,使神经建立连接,才可能形成相对较长的记忆。中学时候学的几何,因为没有重复使用,毕业后就还给老师了。小学时学的汉字,因为经常用,现在还会认得。
妄想去研发岗工作一两年,学会些知识,然后再当销售,在技术上碾压同行,那是异想天开。一来学的知识在销售岗不一定需要,二来过一段时间,没有重复学习,也就忘了。
优秀的销售会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学习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这些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在每天的工作中重复记忆,使得神经建立连接,自己做起工作也越来越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