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infzm.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龙网  ·  突发!地铁车厢出现烟雾,当地回应 ·  22 小时前  
环球时报  ·  突发:谷爱凌退赛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周末

解码“头痛”之困,沈腾助力公益为偏头痛患者发声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2-17 17:3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偏头痛对患者身心、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及公众对偏头痛认知的不足和重视程度亟待提升的现状。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偏头痛的症状、危害、治疗手段和防护网构建等。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认知,推动社会形成更包容、更理解偏头痛患者的氛围。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偏头痛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生活困境,影响众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

偏头痛患者遭受身心痛苦,需要大众理解与支持。文章讲述了偏头痛的症状、危害和患者面临的困境。

关键观点2: 公众对偏头痛的认知普遍不足,重视程度亟待提升。

文章通过描述小辞和欧娜等患者的经历,强调了公众对偏头痛认知的重要性,并指出缺乏相应的疾病层面认知和重视会导致患者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受到身心折磨。

关键观点3: 偏头痛的治疗需要科学应对,了解病因是前提。

文章介绍了偏头痛的治疗历程、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突破。强调了解病因和采用科学治疗手段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了偏头痛大众疾病认知教育和倡导项目。

该项目旨在提高公众对偏头痛的认知,构建社会防护网,为患者带来希望。国民级演员沈腾担任健康中国行动偏头痛公益倡导大使,为科普宣传注入动力。


正文

全文共 3393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 偏头痛不仅是一项医学问题,更是一种生活困境。无论是患者,还是那些频繁头痛的人(受激素波动影响的生理期女性、处在工作生活高压下的职场女性、课业繁重的学生、工作应酬连轴转的中年男性等),都深受偏头痛带来的身心、生活与社会交往的影响。他们不仅需要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治疗,也需要大众的理解与支持。



文 | 严目

编辑 | 刘十一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清晨醒来,太阳穴的尖锐刺痛像无形的绳索绞紧每一根神经,和煦的光照也变得刺眼,只能匆忙拉上所有窗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忍耐疼痛;工作间隙头痛瞬间来袭,眼前的屏幕逐渐模糊,周遭声响渐次远去,只剩脑海深处一片轰鸣,还来不及反应,恶心之感就阵阵上涌;本该安睡的夜晚,却被搏动性的疼痛搅得支离破碎,只想隔绝所有声音和光亮把自己蒙在被子里......

头痛这个看似普通的症状,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却常常被忽视或误解。有人认为它只是劳累过度的警示,也有人选择默默忍受。然而,当剧烈的疼痛反复发作,还伴随畏光、恶心、呕吐甚至无法集中注意力时[1-3],这或许早已超出普通头痛的范畴,而是一种更复杂的疾病——偏头痛。

根据 2016 年全球疾病负担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研究,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1],它绝非简单的头痛,背后更是潜藏着诸多“暗雷”,而公众对偏头痛疾病的认知普遍不足,重视程度亦亟待提升。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积极行动,发起了“健康中国行动——2025偏头痛大众疾病认知教育和倡导项目”,项目在2024年12月17日正式拉开帷幕。值得一提的是,国民级演员沈腾受邀担任健康中国行动偏头痛公益倡导大使,凭借其广泛的影响力与亲和力,将为偏头痛的科普宣传注入强大动力。此外,项目还得到了辉瑞中国的支持。

“越界”的头痛,一颗不为人知的健康“隐雷”。当偏头痛的警报拉响,我们拨开重重迷雾,解码偏头痛之困,探寻黑夜后的黎明与希望。

1

徘徊在导诊台的偏头痛患者

上初二时,小辞第一次因为“头痛”去看医生,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这正是一场漫长而曲折的与偏头痛对抗之旅的开端。当时,医生给她开出的诊断是 “鼻窦炎”,随后便开始了对应的治疗流程。日子悄然流逝,一次搭乘地铁时,小辞因为偏头痛的伴随症状在地铁上呕吐,爸爸陪她到了医院,医生在一番检查后,开了两片止痛药就让她们离开了。在她从小到大的就医经历里,小辞的“头痛”始终像是一团迷雾,没有得到过准确的诊断,也没有明确的治疗建议,她听到的永远是“别太累、别太焦虑”这样的叮嘱。

“越界”的头痛,一颗不为人知的健康“隐雷”。(视觉中国/图)

如今,小辞对偏头痛的症状已然有了深刻的认知,她能平静地描述那些细节,“在发作时,你会处在一种很紧张的状态,整个人一下子就不好了。脑袋里像有无数根针在猛扎,眼前直闪炫光,根本看不太清东西。呕吐那次就是我爸爸架着我去的,我当时已经没有太强的自主意识了,人浑浑噩噩,特别害怕光和声音。身体会觉得酸软无力,渐渐地甚至感觉身体的右半截有点麻木,那滋味真的没法形容。”这个时候,小辞会习惯性吃下一片止痛药,“但它也只是缓解部分痛感,所有的症状都还在,让我什么都做不了。”尽管小辞偏头痛的发作频率相对较低,但猛烈的症状还是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了偏头痛带来的生理痛苦,以及因为他人不理解而带来的内心“隐痛”。她曾遇到过一位教体育的女老师也患有偏头痛,但是学校不让她请假,“原因是她的发作频率太高,她为了上班,为了不被说是在‘逃避责任’,就得一直忍着。”
小辞和女老师面临的状况并非个例,而是众多偏头痛患者共同的处境。多数人对偏头痛的了解极为有限,以为只是焦虑、劳累引起的症状,所以缺乏相应的疾病层面的认知和重视,这使得患者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饱受身心折磨。
偏头痛患者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饱受身心折磨。(视觉中国/图)

欧娜则是在小学六年级时第一次从医生口中听到偏头痛这个名字,“当时医生和我爸说这是女性常见病,我那个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女性,只觉得自己是个小孩。”事实上,在偏头痛患者中,女性更为多见,约为男性的2.2[1,3]“我印象很深,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CT,我爸说给我女儿做个CT,看看脑子里是不是长瘤了,我爸自以为很幽默。然后做了发现啥也没有,就开了一堆的药,没想到从此以后这个病就一直困扰着我。我今年39周岁了,12岁确诊的,这个病已经整整伴随了我27年。”

欧娜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在社交平台上记录自己的治疗与用药历程,其间不少粉丝都在评论里向她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止痛药可以一直吃么”“有效果么”“有副作用么”,她说,“很多病友对于偏头痛的认知还停留在纠结‘我到底能不能吃止痛药’,是不是忍一忍就好了,他们缺乏专业医疗的帮助,对这个病不了解。”欧娜也从六年级确诊后,辗转去过很多家医院,做了大量检查也没有查出任何病因、得到明确的治疗方案。这样的迷茫与纠结,让病情在漫长的拖延中发作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变本加厉。我国既往数据显示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偏头痛患者就诊率低、正确诊断率有待提高[1,3]。偏头痛无疑已成为一个亟待突破的医学与社会双重困境。

若未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偏头痛带来的远不只一时的疼痛困扰,工作中,让患者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无法全身心地在职场拼搏奋进;生活中,可能因为突然发作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慢慢导致恐惧出门、独行和社交。更严重的是,“偏头痛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造成患者失能,影响患者工作和社会活动。先兆偏头痛患者缺血性卒中(脑梗)相对风险是无偏头痛患者2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王伊龙教授指出。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偏头痛演变为长期困扰患者的顽疾时,很多患者不知所措,病急乱投医,尝试止痛偏方、增加止痛药服用剂量和频率等,“许多人还会因随意服用止痛药物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增加治疗难度和复发率,甚至引发胃肠道出血、肝肾损伤等严重问题。”一些患者会发现长期过量使用止痛药物后,疼痛越来越严重,头痛发作越来越频繁,止痛药效果越来越差。简而言之就是,药吃多了,头痛更频繁了,也更痛[5]

在每一次沉默忍耐的背后,都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疼痛故事。(视觉中国/图)

偏头痛所潜藏的危害,实则远超常人想象。正因如此,定期检查、规范治疗非常必要;从社会角度看,从患者到医生,从家庭到工作环境,每个人都有责任帮助偏头痛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

她们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已经足够清晰地提醒我们:偏头痛不可小觑,它需要更多的关注、更早的诊断和更有力的支持。毕竟,在每一次沉默忍耐的背后,都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疼痛故事。

2

止痛更需治痛,科学应对偏头痛

当头痛成了生活中的“常客”,不少人都心存疑虑:自己究竟只是偶感不适,还是被偏头痛缠上了?其实,判断是否面临偏头痛,风险并非无迹可循,由临床研究证明,通过偏头痛标识问卷(ID Migraine问卷)中的3个关键问题了解是否具有偏头痛的典型症状,即可较为准确地识别和筛查偏头痛风[4]

参与偏头痛风险筛查自测,查看最近的线下头痛中心/门诊。(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图)

那么面对可能存在的偏头痛隐患,如何科学、正确地应对,便成为了解码偏头痛之困的关键一步。回首偏头痛的治疗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既往治疗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偏头痛急性期,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非特异性药物(常规止痛药等)以及特异性药物(曲普坦类药物等),这些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暂时缓解疼痛,但存在治疗不足、安全性与耐受性不佳等问题,无法完全满足患者的治疗需[2,3]。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偏头痛急性期治疗策略得到了优化,偏头痛的治疗,不应仅仅满足于止痛,更要着眼于治痛。快速而持久地缓解头痛及其相关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降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这成为了衡量偏头痛治疗手段更为理想的目标与标[2,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