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香港金像奖上,杜琪峰监制的新作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剪辑等5项大奖,为被唱衰许久的香港警匪片再次振作士气。那么警匪片,这个香港电影中最具特色的类型片,会再次迎来新的辉煌吗?
👆点击上图参与测试👆
1980年代:从喜剧
色彩到暴力美学
提及早期的香港警匪片,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但事实上,香港警匪片最早成型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侦探片”。1970年代后期,随着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警匪片也在叙事技巧和电影技法上有了明显突破。1980年代,喜剧作为香港电影的主要娱乐元素,也开始渗透进警匪片这一类型。
《警察故事》
但香港警匪片真正跻身香港电影的主流并形成气候,还要归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成龙和吴宇森的警匪片。从《A计划》到《警察故事》,成龙警匪片率先将动作片融入进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同时,吴宇森在1986年拍摄的《英雄本色》,也开创了警匪片类型上的新模式。吴宇森警匪片中,警与匪的关系突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正邪界限变得模糊,而在电影美学上,吴宇森将残酷的枪战场面转化为优美的舞蹈,开启了香港警匪片中的“暴力美学”先河。在《英雄本色》的影响下,英雄片,或称江湖片,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警匪片的主流。
1990年代:粗制滥造中,银河映像的崛起
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吴宇森、周润发等电影人纷纷离开香港赴好莱坞发展,整个香港电影业,包括警匪片,在90年代都陷入跟风之作的粗制滥造中。直到1996年,杜琪峰与韦家辉、游达志一同成立“银河映像”,香港警匪片才重新迎来中兴时期。
作为银河映像的“铁三角”,杜琪峰、韦家辉和游达志的创作体现了银河警匪片电影的三种趋向:韦家辉的狂放、酷;游达志的黑、冷、狠;以及杜琪峰的温情化倾向和对角色人性的探索。
《一个字头的诞生》
韦家辉先期在银河映像的导演作品几乎只有一部《一个字头的诞生》,但是却奠定了银河之后一系列作品的基调。作为一部黑色气息浓郁的实验作品,《一个字头的诞生》以分段式结构完美建构起重复叙事,镜头语言(手持镜头+广角镜头)则对影片的冷酷氛围和冲击力起到巨大的加成作用。
《暗花》
游达志的黑色三部曲《两个只能活一个》《暗花》《非常突然》则使银河电影特征“黑、狠、冷、酷”名声大噪。《暗花》的叙事基调阴冷中透着一股狠劲,光线阴暗,剧情紧迫,不断铺陈人物内心的挣扎。在一种宿命论的框架下,个人性格退居其次,例如电影中出现的不少俯镜,使人物在大环境的吞噬下变得渺小卑微。
相较之下,银河的灵魂人物杜琪峰,其电影中的“黑、冷、狠、酷”并没有前两位那么重,而是以相对浅白的方式构筑出独特的“杜氏风格”:细腻而充满张力的动作场景,设计精巧却水到渠成的故事桥段,老道稳健的正统风味和奇峰迭起的鲜明影像。
《枪火》
杜琪峰的电影风格多变,其警匪片的打造也历经多次演变。1999年的两部警匪片《枪火》和《暗战》是杜琪峰在警匪片道路上的一次成功转型——《枪火》采取以静制动的手法,通过极具张力的静态构图营造枪战时的紧张气氛;《暗战》则将警匪片拍成警匪斗智的猫鼠游戏,同时加入银河映像一贯的黑色幽默、宿命论的元素。
进入21世纪后,杜琪峰在警匪片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不断在电影内容和拍摄手法上进行新的尝试。2004年的影片《大事件》中,首次尝试运用具有写实风格的长镜头处理枪战场面,其中一场七分钟的巷战长镜头一气呵成,体现出杜琪峰对于枪战场面娴熟的掌控能力。此后,杜琪峰不再满足于类型电影单纯结构的探索,而是转向对电影文化深度和内涵意义的提炼,从《黑社会》到《放逐》,杜琪峰的黑社会电影进入了阐释黑帮文化的深层次范畴。
21世纪初:是巅峰,也是难以跨越的经典
2002年,《无间道》系列横空出世,不论是在商业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达到了巅峰。相较于此前注重枪战等暴力场面的警匪片,作为卧底题材的《无间道》更重于刻画人物内心的纤细波动,整部影片动作场面很少,基本靠情节推动,重视对细节、对白等的刻画。
《无间道》
导演杜琪峰曾经在采访中这样谈及《无间道》的成功,“《无间道》的最大成功在于振兴了香港电影业。我希望这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会掀起一阵跟风,而是刺激电影人创作更多有趣的题材。除了故事外,《无间道》的制作水准很高,尤其是它的画面设计。我认为这部影片会刺激香港电影人在电影制作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无间行者》
但遗憾的是,《无间道》再次掀起卧底片跟风潮。2006年,好莱坞将《无间道》翻拍成《无间行者》,并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2013年,韩国推出卧底题材电影《新世界》,导演朴勋政承认,自己的构思全部来自于《无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