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雨磊
《学术与社会》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与技艺,常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博士论文》等专栏,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建  ·  裴爱国:科技赋能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 ·  2 天前  
中国电信  ·  这项行动,被央视点赞啦! ·  2 天前  
中国能建  ·  闻令而动!中国能建紧急驰援宜宾筠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雨磊

王雨磊:谈谈研究生学习的困难

王雨磊  · 公众号  ·  · 2021-03-23 10:08

正文


最近看了同学们的学习反馈。这些问题在我过去带学生的过程中,统统出现过,有些甚至一模一样。我在过去的几年里,带过几十个研究生,他们分布在不同专业,有在职的也有全日制的。

学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则是以他人为中心的。这两者有时特别难以兼容。我一开始总是把学生当成自己,想当然地以为学生会像自己一样,结果发现, 有些我习以为常的事情,这些学生并不明白,甚至不曾听说。 所以,我后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换位思考,“以他人之心”来忖度整个学习过程。

我发现,很多研究生在学习时,是存在很多障碍的。这些障碍既有生理学上,也有心理学上的,更有社会学上的。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研究生的这个“时”,其实已经对于教与学统统不利了。 再加上一些成年后的社会焦虑,有些同学还有工作,真正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心力和空间,越来越有限。

而且,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已经成年了,已经有了稳固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路径。而且他们通常会对自己产生了很多人生自信和方法自信,甚至有时会自作聪明,瞧不上老师。 最为根本的是,这些因素都会强化 一个结果: 能够被教学改变的几率变得更小

甚至, 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能够对抗老师的筹码和技术也越来越多。对于任何一位老师而言,当他发现学生在玩小把戏的时候,他的内心都是失落的,而且这也恰恰是研究生学习困难的具体表现。我一直对自己的学生说,不要试图耍小聪明,尤其面对维度比你更高的老师时。

每年上《国家治理与社会政策》的研究生课程,总会有些同学“技术性划水”。就算去年疫情期间上网课,隔着屏幕我依然能够明确感知到学生们的阅读和讨论状态。 有一位同学,全程脱节,等讨论接近尾声时,她象征性地说了几点,以为搪塞。但是,她自己不知道,一只待在池塘中的青蛙,和一只临时跳入池塘的青蛙,气场与言行全然不同。 谁读了文献,谁没有读文献,谁在认真研讨,谁在一边开着手机一边划水,老师心知肚明。

学是教的基础,教是学的催化。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实都是在讲,教学必须是学习为基础。只有学生受教,老师才能施教。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有很多时间其实不是在讲授知识,而是在给学生“开窍”——先让学生产生一个能够受教的管道。

学生愿意并能够开窍,是很难的,因为教育是反人性的。人天生是不想学习的,因为学习就是要改变自己。谁天生就愿意改变自己呢?人生越到下半场,其实越是容易形成“我执”,越是拒斥改变和学习。

不过,我看了最近的教学反馈,看到有很大比例的同学反复收听我的直播课,我还是挺欣慰的,这说明,凡是来听我的课的同学,其实都是那些“聪明的少数”,你们愿意克服各种障碍,愿意挑战自己。这是很可贵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