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如此,互联网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距离,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而由此而来的网络安全更不容小觑。近些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一直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近日公布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那么,新时代,如何理解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网络安全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考验着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各级党政机关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网络舆论监测和引导,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保障人民群众的用网安全,一是要依法治网。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各地方、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落实好等级保护制度、网络实名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点保护制度、用户信息保护制度、网络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网络数据跨境制度等;二是加快互联网领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把涉网违法、违规和犯罪行为作为不良记录纳入法人和自然人信用数据库,开展跨部门联合惩戒,提高涉网违法犯罪分子的机会成本;三是树立协同治理、社会共治的理念。从单纯依靠政府部门自身力量的网络监管,走向以政府为主导,互联网企业、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网民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互联网治理模式。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社会,互联网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维护全球网络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我国要大力培养网络安全领域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积极呼吁、参与甚至主导制定网络安全方面的国际法、国际条约和国际规则。与其他国家加强对话、协商、交流与合作,加强案件协查、司法协助与信息共享,建立共同打击网络犯罪的长效机制。加快网络安全防卫力量建设,用举国之力尽快突破核心技术并实现大规模应用,加强网络攻防技术和装备研发,切实维护网络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