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唧唧堂
唧唧堂学术管理分享平台,更好的学术阅读与写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时报  ·  39名中国人获救 ·  2 天前  
新华社  ·  一飞机在菲律宾南部坠毁 ·  2 天前  
数据分析与开发  ·  取代数据岗,某司数据从业人员已集体转行.... ·  3 天前  
新闻晨报  ·  痛惜!李锋博士遭遇意外离世,年仅48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唧唧堂

JPSP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2024年12月论文摘要8篇

唧唧堂  · 公众号  ·  · 2025-01-27 17:55

正文

平衡的心态:敬畏感通过时间距离促进平和

敬畏感已被证明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幸福感(参见Monroy & Keltner, 2023)。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敬畏感对幸福感的益处:敬畏感培养平和——一种对任何价值体验都保持平衡心态的状态——我们记录了这一过程是如何通过时间距离实现的。在七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了实验、大数据分析和干预方法的组合,为我们的假设提供了支持。在研究1至3中,诱发的敬畏感增加了平和感,这通过自我报告量表(研究1)、情绪反应的减少(研究2)以及对正面和负面体验的无偏见行为方法(研究3)来衡量。在研究4至6中,敬畏感通过时间距离增加了平和感。这种效应超越了自我缩小(即感到渺小和微不足道)并被证明在跨文化中是稳健的(研究4)。对社交媒体上近20万篇帖子的分析(研究5)揭示了所提出的中介模型在生态丰富的环境中的表现。研究6为中介模型提供了因果证据。最后,在为期5天的敬畏感干预(研究7)中,敬畏感增加了心理和身体健康,平和感解释了这些益处。综合这些发现,揭示了敬畏感通过改变人们对生活事件的时间视角来培养平衡的心态。(PsycInfo数据库记录(c)2024 APA,版权所有)

Pan, X., Jiang, T., Yuan, W., Hao, C., Bai, Y., & Keltner, D. (2024). A balanced mind: Awe fosters equanimity via temporal distanc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6), 1127–1145.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410


人类社会感知的分类体系:使用电影刺激的数据驱动建模

每天,人类都会遇到需要有效编码的复杂社会情境,以便与他人互动。然而,组织外部世界社会特征感知的原则仍然描述不足。在这项大规模研究中,我们调查了动态场景中社会感知的原则。在主要数据集中,我们向1,140名参与者展示了234个电影片段(共41分钟),这些片段包含各种社会情境,并要求他们评估每个片段中138个社会特征的存在。对社会特征评分的分析揭示了一些特征被范畴性地感知(存在或不存在),而其他特征则被连续性地感知(强度),并且需要立即反应的简单社会特征在参与者之间的感知最为一致。为了建立基于电影的社会特征的低维感知组织,我们使用了主坐标分析和共识聚类对特征评分进行了分析。这些降维分析揭示了社会感知结构可以用八个主要维度来建模,并且行为相关的感知类别从这些主要维度中出现。这个社会感知结构从对不相关的好莱坞电影片段的感知推广到了对完整芬兰电影(70分钟)的感知,以及对静态图像(n = 468)的感知,并在三个独立的参与者群体(n = 2,254)中得到了验证。基于这些结果,我们提出了社会感知的八个基本维度作为快速社会感知的模型,其中社会情境沿着八个正交的感知维度被感知(最重要的是情绪价值、同理心与支配性,以及认知与物理行为)。(PsycInfo数据库记录(c)2024 APA,版权所有)

Santavirta, S., Malén, T., Erdemli, A., & Nummenmaa, L. (2024). A taxonomy for human social perception: Data-driven modeling with cinematic stimuli.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6), 1146–1171.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415


美德、能力与支配性如何共同塑造工作中的地位获得:整合个体中心和变量中心的方法

地位研究者已经认识到美德、能力和支配性是获得地位的不同而可行的途径。虽然承认这些途径可能是兼容的,并且可能不是独立运作的,但以往依赖于变量中心视角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它们之间可能复杂的相互作用。本文整合了个体中心视角和变量中心视角,探讨不同的途径如何共同塑造工作场所的地位。研究1A(N = 537)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这是一种归纳性的个体中心方法,重新分析现有的调查数据,识别出人们用来获得地位的七种不同的美德、能力和支配性的剖面。研究1B(N = 988)在一个独立的全职美国工作人员样本中确认了这些剖面的存在,尽管在水平上存在细微的差异。在我们的初步研究中,这些剖面在地位获得上有所不同,一个以高美德和高能力但低支配性为特征的剖面与最高地位相关联——这是一个关键的发现,仅使用变量中心方法很难揭示。研究2(N = 792),一个预注册的实验,通过操纵假设场景中的三条途径,收集了因果证据,证实了这些剖面的不同有效性。研究3(N = 785),另一个使用精细操纵的预注册实验,证实了研究2的发现,并为这些因果洞察在现实工作环境中的相关性提供了证据。这项研究有几个重要的含义:达到顶峰需要多种途径的结合;将美德和能力混为一谈,归入“声望”的范畴,掩盖了它们独特的贡献;支配性对地位的积极影响并非普遍适用。(PsycInfo数据库记录(c)2024 APA,版权所有)

Bai, F., Lin, K. J., Yan, J., & Li, H. (J.). (2024). How virtue, competence, and dominance conjointly shape status attainment at work: Integrating person-centered and variable-centered approach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6), 1172–1188.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403


自我控制信号和权力的提供

我们认为谁更有权力,更愿意赋予权力:那些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还是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提供了不同的预测。低自我控制可以被视为一种抑制的缺失,而抑制的缺失被认为与更大的权力有关。然而,高自我控制可以被视为一种代理性,这与更大的权力有关。在七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表现出高自我控制的个体被视为更有权力,并被赋予更多的权力,相比于表现出低自我控制的个体。这一结果在低或高自我控制行为是快速还是慢速选择时都成立(研究3和4),并且在表现出低与高自我控制意味着相同行为但不同目标时也成立(研究5和6)。研究6展示了我们发现对于目标设定的重要含义:当人们有一个谦虚的目标但超越了它时,他们被视为更有权力,并被赋予更多的权力,而当他们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但没有实现时,即使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都执行了相同的行为。我们对中介结果进行的元分析显示,人们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个体更自信、更有能力,这与更大的权力感知相关,进而与更大的权力赋予相关。感知到的能力也直接介导了自我控制对权力赋予的影响。当前研究解决了权力文献中的理论辩论,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权力是如何被感知和积累的。(PsycInfo数据库记录(c)2024 APA,版权所有)

Wu, S., Smallman, R., & Smith, P. K. (2024). Self-control signals and affords pow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6), 1189–1214.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457


爱我,因为我依赖你:以依赖为导向的帮助寻求作为人类择偶策略

现有研究表明,以依赖为导向的帮助通常被视为负面的。相比之下,当前研究旨在测试以依赖为导向的帮助在亲密关系中的积极功能,其中人际依赖是被重视的。我们假设以依赖为导向的帮助寻求可以在传达喜欢和浪漫兴趣中发挥作用,因此,它可以在吸引伴侣方面起到工具性作用。我们的假设在九项研究中得到了证实(N = 2,535)。对于寻求帮助者来说,寻找伴侣的动机可以积极预测(研究1)并导致(研究2A-4)以依赖为导向的帮助寻求行为倾向(研究1-2B)和实际行为(研究3和4)。对于提供帮助者来说,在激活择偶目标后,想象(研究5A和5B)和实际接收(研究6)来自潜在伴侣的以依赖为导向(相对于以自主为导向)的帮助寻求请求增加了帮助提供者对那个伴侣的浪漫兴趣。研究7进一步从浪漫竞争者的角度展示了以依赖为导向的帮助的功能。因此,处于浪漫关系中的人更有可能将一个请求其伴侣提供以依赖为导向帮助的潜在竞争者视为偷猎者。理论和实践意义已在文中讨论。(PsycInfo数据库记录(c)2024 APA,版权所有)

Teng, F., Wang, X., Lei, Q., & Poon, K.-T. (2024). Love me, because I rely on you: Dependency-oriented help-seeking as a strategy for human ma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6), 1215–1236.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458


谁在学校里茁壮成长?学术自我概念与个性的相互作用及其在青少年中期对学术表现的作用

为什么有些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成功?我们结合了动机和个性预测因素,共同考察了特定学科的学术自我概念和五大性格特质对学术表现的相关性。基于两项独立研究的数据,研究对象为德国九年级学生(研究1:N = 1,508,平均年龄 = 14.98岁,51%为女性,38%有移民背景;研究2:N = 19,783,平均年龄 = 15.10岁,50%为女性,36%有移民背景),我们首先估计了潜在的双变量相关性,以调查这些社会情感特征之间的理论网络。其次,使用潜在的调节回归模型,我们检验了这两种特征的主要和交互作用对学术表现水平和变化的作用,这些表现通过成绩和测试分数来评估。最后,我们测试了社会情感特征对学术表现的相关性是否因社会人口统计特征而异。五个发现突出显示:首先,我们建立了学术自我概念和五大性格特质之间的广泛一致的理论网络,特别是关于德语自我概念。其次,特定领域的自我概念是相应学科不同学术表现测量的一致预测因素。第三,除了开放性和尽责性这两个已建立的主要效应之外,所有五大性格特质都以某种方式对表现有所贡献。第四,尽管存在一些不一致性,社会情感特征只形成了协同交互效应。第五,学生的社经背景同样重要,既说明了对表现的主要效应,也主要与社会情感预测因素形成了协同交互效应。我们的结果强调了动机、个性和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在预测学术成就中的复杂相互作用,并强调了注意这种交互性质的必要性。(PsycInfo数据库记录(c)2024 APA,版权所有)

Johannsen, M., Brandt, N. D., Köller, O., & Wagner, J. (2024). Who flourishes in school? The interplay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personality and its role for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middl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6), 1237–1262.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525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身份:日本、丹麦、以色列和美国的成年人如何叙述生活中的困难事件

叙事身份通过整合对过去的选择性重构和对未来的想象,是一个人内化并不断发展的自我故事,其功能是为生活提供一定程度的意义和目的(McAdams & McLean, 2013)。虽然叙事身份被发现与一系列心理和社会现象相关联(例如,Adler et al., 2015; McAdams & Guo, 2015),但对叙事身份的跨国差异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在当前研究中,来自美国(N = 102)、日本(N = 122)、以色列(N = 103)和丹麦(N = 111)的438名成年人撰写了关于逆境(低谷和生活挑战)的叙述,并完成了关于心理幸福感的自我报告量表。第一部分检查了讨论的叙事主题、叙事指数(救赎、污染、代理、共同体、意义构建)的频率及其与四个国家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在救赎和意义构建的水平以及叙述的事件类型上文化差异最大。第二部分涉及对日本、丹麦和以色列叙述的定性、主题分析,以得出一套描述每个国家的叙事指数。在日本叙述中出现了几个(接受、归咎、未解决),在丹麦叙述中(平衡情感、共同成长、常态),以及以色列叙述中(集体责任感)。综合我们的发现,关于逆境叙述的研究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叙事身份不能在不了解文化的情况下被完全捕捉,而是需要与故事所在的文化背景一起研究。(PsycInfo数据库记录(c)2024 APA,版权所有)

Turner, A. F., Thomsen, D. K., Tuval-Mashiach, R., Sevilla-Liu, A., Cowan, H. R., Sumner, S., & McAdams, D. P. (2024). Narrative identity in context: How adults in Japan, Denmark, Israel, and the United States narrate difficult lif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6), 1263–1287.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523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个体在代理性和共同体自我概念上的差异:来自133个国家600万人的洞察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SES)的人在自我概念的两大维度——代理性和共同体性——上如何看待自己?针对这一理论和社会上重要的问题,现有研究通常都是间接的:它依赖于代理性和共同体自我概念的远距离代理,SES的狭窄操作化,相对较小的样本,以及来自少数国家/地区数据。相比之下,本研究直接检验了SES与代理性和共同体自我概念之间的关联,依赖于经过良好验证的代理性和共同体量表,考察了三个互补的SES测量指标,并使用了来自133个国家600万人(年龄:平均值 = 26.12岁,标准差 = 11.50)的数据。总体而言,地位较高的人认为自己在代理性上稍微多一些,在共同体性上稍微少一些(或几乎相同)。至关重要的是,这些关联在不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我们试图用11个国家特征来解释这种差异,并发现只有其中三个特征是稳健相关的:国家宗教性和病原体负荷限制了代理性自我概念的地位差异,而收入不平等放大了共同体性自我概念的地位差异。我们的讨论发展了理论,以解释国家宗教性、病原体负荷和收入不平等对于SES在代理性和共同体自我概念差异中的重要性,并描述了这些差异的重大社会影响。(PsycInfo数据库记录(c)2024 APA,版权所有)

Boileau, L. L. -A., Gebauer, J. E., Bleidorn, W., Rentfrow, P. J., Potter, J., & Gosling, S. D. (2024). Socioeconomic status differences in agentic and communal self-concepts: Insights from 6 million people across 133 n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6), 1288–1310.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517


唧唧堂学院推荐订阅


以下数据库、专栏及课程,安卓手机用户可通过下方小程序链接订阅,苹果手机用户请通过文末“阅读原文”链接访问唧唧堂学院H5页面订阅。



AI精析数据库


经济学论文核心分析数据库

经济学论文数据集数据库

金融学论文核心分析数据库

金融学论文数据集数据库

管理学论文核心分析数据库

管理学论文理论数据库

管理学论文数据集数据库

管理学论文量表数据库

管理学论文AI精析数据库合辑(4大数据库)



论文导读


人工智能主题论文导读专栏

心理学论文导读会员(年度)

经济金融论文导读会员(年度)

管理学论文导读会员(年度)

2024管理学顶刊论文导读800篇

2024心理学论文导读500篇

2024经济学顶刊论文导读300篇

中国主题管理学论文导读专栏

中国主题经济学论文导读专栏

SMJ历年最经典论文导读专栏

AMJ历年最经典论文导读专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