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开设“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1万人次。14岁的千千,因为遭遇校园暴力,进而拒绝上学。她说,每天早上感觉一去学校就肚子痛……校园暴力、学业压力、焦虑抑郁……医生指出,生物、心理、家庭、社会,多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如果孩子已经维持不住上学这个功能,说明他的问题已经到至少中度以上的水平。”但家长往往急于求成,甚至大骂一顿、打一顿,逼迫孩子返校,这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压力。(4月13日 央视新闻)
孩子拒绝上学这一现象背后,部分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应被看见。校园本应是孩子们快乐成长、汲取知识的地方,却因暴力事件让千千这样的孩子心生恐惧;学业压力也如巨石般,压得这类孩子喘不过气。此外,部分家长由于急切与不理解,对孩子进行大肆说教,甚至出手打孩子的这类行为,更是在孩子本就脆弱的心理上雪上加霜。这些家长将“拒学”简单归咎于孩子意志薄弱,用不当手段强行矫正,本质上暴露了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滞后——仍在用处理“行为偏差”的旧药方,治疗“系统性心理创伤”的新病症。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家长首先要调整心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与支持,而不是一味指责。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杜绝校园暴力事件,同时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学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课程与心理咨询服务。社会层面,要加大对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可通过开展社区活动、举办公益讲座等形式,提升大众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营造关爱儿童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拒绝上学门诊”的高接诊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守护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摆脱唯分数论,需要学校和家长携手共进,同时,社会也应构建更具温度的支持网络。唯有如此,“拒绝上学” 才不会成为当下许多家庭棘手的难题,孩子们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找到与世界温柔相处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