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钱谈创新
原创内容、只谈创新,由上海知名实战派创新研究专家钱致远老师主持,以精益创业和迂回式创新(颠覆式创新)的方法论为指导,一起了解创新潮流、解剖创新案例、理解创新规律与方法、捕猎创新机会。适合创业者、创新公司、各类投资者和对创新感兴趣的朋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院闲聊  ·  韩国姓金和李的人为何特别多?朴姓哪来的? ·  15 小时前  
小院闲聊  ·  韩国姓金和李的人为何特别多?朴姓哪来的? ·  15 小时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总台央视】激情亚冬 逐梦冰雪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钱谈创新

从0到1,独家解读 | 全球餐饮巨头麦当劳的三生三世创业史

老钱谈创新  · 公众号  ·  · 2017-05-09 22:17

正文

2016年底上映了一部好莱坞大片 《The Founder》(大企业家/创始人) ,这对我们这些致力于创新领域的人来说,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好电影,除了欣赏电影的艺术和故事情节之外,我们从中看出了一个 完整的独角兽创新案例,从中可以学习吸收到创新的营养 。首先来看一下官方的剧情简介:


影片讲述奶昔搅拌机推销员雷·克洛克(迈克尔·基顿饰),在上世纪50年代遇到了经营汉堡快餐的麦当劳兄弟后,嗅到了商机;直至1961年,他用270万美元买下了麦当劳兄弟的汉堡连锁,并将其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快餐王国。


看正文前,我们先来看几个问题:


1、麦当劳兄弟俩是如何在小本生意的不断摸索中,抢先一步找到了现代快餐业的诀窍?


2、而主人公Ray又是如何阴差阳错碰到了麦当劳兄弟俩,并且开始了以特许经营店模式的合作方式?


3、接下来主人公又是如何在经营陷入困境、走投无路中,得到能人相助,对麦当劳旧有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怎样的彻底转变,才走上了真正的爆发成长道路?


4、由此可见,一次革命性的独角兽创新(哪怕是在传统餐饮业),也需要有几步关键的创新环节,才能完成历史性的壮举!


欲知详情,请听“ 只谈创新的老钱 ”(钱致远老师)的全面分析,成功之道,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从奥秘到启示,让你启发满满!


温馨提示:

全文较长,阅读时间约在10分钟左右,请做好阅读的恰当姿势。也可以收藏好本文,有空时慢慢阅读。

我们强烈建议您关注 “老钱谈创新” 这个公众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到原创的优质创新内容。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从电影The Founder的故事中(相当于一个记录片),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商业创新的案例,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很精彩,抵得上一堂哈佛商学院的大课呢。当然假设电影的叙事是真实的,并没有为了艺术,而刻意改编或扭曲。


目前麦当劳在全球六大洲119个国家,拥有约32000间分店,总市值过千亿美元。在很多国家看来,麦当劳就是代表着一种美式生活方式。1990年麦当劳在中国大陆(深圳)开业进入了中国市场。


那么


麦当劳如何从0到1、早期开拓、引爆成长,最后成为美国和全世界的快餐业巨头?


我们一起从早期的历史迷雾中,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把握创新的奥秘,真实的细节才是魔鬼啊。



一、主人翁大半辈子的平庸生活



故事从1955年代开始。主人公Ray(雷·克罗克)那时是一个52岁的年轻小老头,每天开车上门跑客户,抱着自己的奶昔机现场推销。他是一个上门销售员,就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那个抱着骨密度仪到处上门销售的年轻黑人爸爸。

奶昔机的产品亮点就是,快速、产能高,多用途的食物搅拌机,包括了5个搅拌头可以一起搅拌奶昔。估计产品价格也是比较贵的。销售员的三寸不烂之舌,演绎的很有说服力:更快的产能,用户更短的等待时间,那么就会带来更多的客户,更多的营收......产生鸡生蛋、蛋生鸡的良性循环。这看起来应该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 现实是Ray还是无情被拒、被拒、再被拒 ,晚上只能在宾馆里面,用自带的唱片机,播放卡耐基的积极成功学演讲,来自我激励补充能量。


为什么好东西、好产品,你的客户不买单? 问题出在哪?


原因就是,他们是典型的、常规主流用户群(餐饮店),他们的业务相对稳定了嘛! 更多的奶昔供应能够带来更多的消费吗?产能提高了会带来增长吗?在一个均衡稳定的市场内,很难!正常运营着,不出问题就是ok。而买一台多用途的设备,是要好好算计权衡一下的,包括旧的设备扔掉合算吗?结果就是,可能新产品只是锦上添花,甚至是不划算的呢。所以,他们并不是最需要、最在意你和新产品的人!这与他们是不是聪明、有没有业务前瞻性,没什么关系。


他们这些典型的、看得见的主流用户群,与那些非主流、不知道在哪儿的边缘用户群的区别在于,后者才可能对你的产品期待已久,对他们来说,面对日益高涨的用户需求,产能不足是痛点刚需,是一直想要解决的瓶颈。你的出现,才能对他们是雪中送炭啊!


那么最在意、最需要Ray的多用途奶昔机器的餐饮店在哪里呢?

他们具备了什么样的特质呢?



二、偶遇麦当劳兄弟俩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一天,一个被销售助理称作汽车餐馆的用户主动来电话,一次就要订购了6台!


Ray说,是不是搞错了吧,什么样的餐饮店一次要制作5*6=30杯奶昔?Ray打电话过去问询,电话中店主很忙,他最关心的就是:再加2台,给我们来8台,什么时候才能把货送到啊?!


Ray好奇不已,想要探个究竟。很多敏锐的创新者,也是这样,能从一些异常信息中去挖掘出背后的真相和机会。他从密苏里州一路开车,沿着66号公路开到西海岸,拜访了位于加州的快餐店,一家以兄弟俩的名字命名的餐店,就是 Dick and Mac McDonald 啦。


Ray还亲自消费体验了一下,发现这家汽车餐馆就是不一样,自己一下子成了傻子一样:


首先,没有服务员上前招呼你,要自己排队,貌似队伍还很长,但是移动很快!


其次,貌似价格也比较便宜,一个汉堡一毛五!


第三,付款后数秒,服务生就当面递过来一杯饮料和一个袋子 :什么?这么快?确定不用慢慢等吗?为什么没有餐具、托盘?配薯条的酱料什么的,都在袋子里面了吗?确定、肯定、一定(服务生说!)那我在哪儿吃?吃完了废品怎么办?爱在哪吃在哪吃,吃完了自行处理扔掉!(服务生说!)

Ray将信将疑,找了个广场上的凳子坐下,吃起来,味道不错,旁边一个妈妈带着3个孩子,也在长凳上吃的津津有味。


Ray来兴趣了,一探究竟。兄弟俩带着Ray参观了餐厅内部的运作情况。Ray则邀请兄弟俩晚餐,了解更多细节。


兄弟俩讲述了悲壮的奋斗故事:早年挨饿、失业(1920年代?),只能西部大开发往西走,还梦想去好莱坞进入电影业,结果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开卡车,赚了小钱,买了一个小剧院,开业了,但是业务很差,发现时运不佳,大家都不赚钱,除了卖热狗和啤酒的。一想也对,人无论什么时候总得要吃饭吧。兄弟俩就转行做餐饮,卖热狗与橙汁,但所在城市的人口不够,所以决定把店搬到另外一个大城市。


到了1940年,汽车餐馆到处都是,同质化竞争严重,都是有几十道菜品,服务生送餐到广场上的汽车内。麦当劳小店的销量也上不去,也赚不了钱。兄弟俩左思右想,发现了 汽车餐馆这个模式存在的本质问题:客户群复杂,服务生工资高,客户等待时间长,且容易配餐错误。 善于钻研的弟弟通过业务数据分析,进一步发现,仅仅3种食品就占据了87%销量,它们是汉堡、薯条和软饮。


接下来兄弟俩下决心进行全面的革新,重新Re-Design自己的这个传统汽车餐饮店:


1.缩减品类

把菜品选择缩减为三种食品:汉堡、薯条和软饮。


2、重组消费流程

把用户的购买与消费流程全面重组,不用服务生了,用户必须亲自下车来排队,然后面对面付款,取餐后自行用餐。


3、流水线模式

这也是最重要的革新,把内部的餐饮制作流程,改造成了流水线模式(High Speeding System),把之前传统汽车餐店模式下的用户漫长等待时间(付从款到拿到餐点可能要30分钟),中间还时不时夹杂着配餐混乱(服务生记错谁点了什么,塞给你你就将就着吃呗),转化为现在高效、快速订单处理与等待时间。基本上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快餐店样子:一个完整的高速流程,从烤肉开始,掌握好火候与品质即可,同时有人配好汉堡面包,专人加入两片腌黄瓜,精准加入酱料与洋葱等,最后组装包好一个完整的汉堡,前后30秒。而且整个厨房的工具都是专门定制的,也无处可买,专门的设备与工具做专门的事情,目的就是高效流畅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事情。


堪称完美!

但且慢,

我们忽略了一个最核心的关键细节:


他们是如何设计出这一套系统的?

就不需要试错和测试吗?

不需要迭代和多次改版吗?


当然需要!

那他们花了多少时间、精力和资金呢?

非常非常少,可以说非常的巧妙!

他们具体怎么做的呢?



兄弟俩找了一个网球场,在水泥地上用粉笔画出餐饮店的内部布局,让服务员们模拟实际操作的流程 每一步都标准化动作,看看顺不顺,走动过程中会不会有冲撞和返工,程序是否有瑕疵。有问题,擦掉布局在水泥地上重新画一遍,重新布局后再重新排演,如此往复,整整6小时之后,一切和谐了,就像一首交响乐,运作Smoothly!然后他们再找供应商定制出了这么一个餐饮店!


这是典型的精益创业的MVP(最小可行化产品)啊

非常快速、灵巧和低成本的创新方式!那可是在1940年代,真是无师自通!


现在很多人说做硬件创新,尤其是制造业的,无法做MVP。麦当劳兄弟俩的做法不就是了嘛。创新为什么必须做MVP,就是要避免先在纸上谈兵,然后就把硬件做出来了,而第一版的硬件注定是有问题而不能用的,在实际运作中必然发现问题,然后进行优化、调整与改善,再推出迭代版的硬件,这么几个来回,费时费力费钱啊。你能想象实际的餐饮店装修布局好了,再重新装修,再重新装修吗?!


好消息是,现在的精益创业和MVP的创新方法,基本上已经是知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标准工作方法了。包括现在的欧美工业设计师,也用乐高玩具,进行硬件产品的MVP原型构建,供试错、测试和讨论用。


言归正传

终于兄弟俩的新“快餐店”开张了,就等着一炮打响了吗?


No,客户非常不满意,他们不愿意下汽车:什么?要我们主动排队自取?你们的服务生呢?



你看,创新必定遇到老客户、也就是典型主流用户群的抵制。所以,必须另辟蹊径,走边缘新用户群的路线。

冷场了,兄弟俩有些灰心丧气,想着打退堂鼓时,突然橄榄枝说来就来了,一个小男孩带来了第一单生意,接着更多附近的本地人来了。他们马上适应了新的购买流程与消费体验(在露天广场上聚餐的感觉不错哦)。小店的生意从此红火起来,兄弟俩辛劳漂泊半辈子,终于算是安定下来,开始有富足的感觉了。



从1940年兄弟俩开创传统的汽车餐馆,到1948年,才进化完成了这个“ 快速服务系统/高速餐饮系统 ”模式的快餐店。而这其实是差不多30年前就开始的美国汽车产业流水线模式在餐饮业的应用,来自于1907年开始的福特T型车是汽车流水线的典型成果,这款T型车就开启了美国人车轮国度的时代。(详情如何,此处略去3000字)。



流水线的制造模式所产出的产品 ,无论是福特T型车,还是麦当劳的汉堡包,从用户角度看到的、并且体验到的,相比传统模式下的产品来说,反而是更差的“传统体验”,包括服务品质、产品丰富度和产品品质等。但是它们的优点恰恰就在于, 更简单、更便利、更快速和更便宜 了。


此话怎么讲?


因为流水线的模式,通过大幅度的减配,把产品核心功能保留,砍掉多余的纷扰繁杂的配套,然后大幅度提高产品体验的便捷性、经济性。


这就是这种创新的基本逻辑。现在一切冠以“经济型XXX”的,都是走的这条创新道路。 经济型旅馆(砍掉星级宾馆的装饰与地毯等)、经济型航空(砍掉餐饮),包括随身听、MP3、手机照相机(产品功能比不上单反相机哦)等也是如此......就是现在的沙县小吃,虽然也是点餐方式,看起来不是快餐,其实背后的供应链,也高速快餐化了,一包一包的面条,从冰箱取出直接下锅,用户等待时间也是大幅度缩小。


这一切的背后就是,产业的分工与模块化的过程。对比的是以前那种一体化的、手工作坊模式。 比如说夫妻店,从面粉兑水的和面开始,从头到尾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后来分工、专业化、标准化和通用化,效率带来了成本的降低和品质的提高,以及产品失去个性化,而成为大众货。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福特的流水线......成就了现在大型工业的标准运营模式,双汇、富士康都是如此,以及悲催的是,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也是如此。衡水中学分校刚刚开到了浙江嘉兴,计划要招6000个学生呢。



三、合作创新:特许经营权



时间回到1955年,兄弟俩小富即安。直到Ray碰到兄弟俩、听到了兄弟俩的故事、看到了他们麦当劳样板店面的运作模式。Ray一夜难眠,第二天Ray找到他们兄弟俩,提出了一个合作提议, 特许经营权。但是兄弟俩断然拒绝,觉得事情不受控制 ,之前他们已经陆续开了5家分店,都不愠不火,主要是品质失控(还包括乱销售其他食品),兄弟俩管不过来。理由非常充分。后来很多行业的店面,在数量少时没问题,一旦加盟连锁就失控了。


问题在于,兄弟俩找的质量管理员为什么干不好?

没有主人翁精神呗。


后来Ray巧妙的解决了这个管理问题,后面再说怎么解决的。反正兄弟俩特别害怕这一次特许经营合作也搞砸了,这就会毁了他们的麦当劳招牌。这一辈子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有一个红火的小店生意,年纪也大了,真的怕了!


Ray怏怏而回,回到家继续重操旧业卖多用途食物搅拌机,无精打采的,真的不甘心啊。然后Ray再次找到兄弟俩,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梦想: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汉堡,是新的中产阶级大型户外活动场所附近的快餐,是每个美国人的family和friends们一起来吃饭的地方!是挂了美国国旗的、美国人的新教堂,是美国人的新的社区。 这是新的美国梦......这不也是你们兄弟俩的梦想吗?为了美国吧!我们应该一起干!


这一次兄弟俩合计一下,就同意了,但是协议很苛刻。Ray大笔一挥,一字不改,完全同意!兄弟俩提出的协议就是严格的质量监管,和一切改变都得他们俩同意才行。



主人公Ray开始干活了。费了老大力气,第一家特许经营店开好了。期间银行贷款时,银行可不管你的什么商业计划书,Ray只能抵押房子了,偷偷地瞒着老婆。


一次Ray夫妻俩与旧的朋友圈老朋友吃饭时,大家谈的都是打高尔夫,享受生活了嘛。Ray说自己开了一家餐饮店,被哈哈大笑、嘲讽了一下,估计之前Ray也兴冲冲的捣腾过几次产品代理销售,最后都没有大发而转行了。但是这一次,朋友们还是现场看了麦当劳店,觉得也不错,就投资加盟了。但是好事多磨,Ray后来发现,加盟店的品质无法控制。Ray很生气,与这些朋友圈老友们也就友尽了。


该怎么办?怎么办?

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销售员,东西没卖成,但是Ray敏锐的拦住问他,为什么你是犹太人却卖天主教的圣经?!销售员回答说,没办法,混口饭吃吧!


Ray说,那就我们一起合作吧,做我们麦当劳的店长。然后与店长夫妻俩,当面签字合作。销售员转行,工作起来,果然兢兢业业。老公在店里面,指导、监督整个高速制作流程,把品质控制住了。老婆在店外发自制的糖果招徕顾客。所以,事在人为, 关键是找到有责任心、负责任的人,他们必须是最需要这份工作、最在意这份工作的人。 他们需要麦当劳,麦当劳也需要他们。


沿着这个思路,Ray不去参加高大上的社交晚宴了,走Lower路线,到底层人民的活动场所去,在一个周五的老兵福利活动日,Ray遇到了干着各种杂活来养家糊口的一个老兵,把他也招募过来做店长。老兵夫妻俩,真是欢天喜地、兢兢业业。


接下来,快马加鞭,招募更多的加盟商和驻店的店长,开了一些店,蒸蒸日上。看起来一切就美好了!


四、注定要来的危机



危机还是来了, 业务红火,公司居然不赚钱,资金流濒临断流 。Ray打电话给兄弟俩,提出要重新谈判特许经营的协议,想要提高自己的分配比例。Ray说,我的比例提高了,我的资金就会更多一些,我可以把开店业务扩大两倍,因为那么多美国的土地上都没有麦当劳呢,然后你们的收入不就是更多了吗?



但是兄弟俩断然拒绝:协议就是协议,你当初是自愿签的。再说了,我们也不是特别在意这个把蛋糕做大的结果啦,我们没有这个野心,也不贪婪,我们还很在意你是不是失控,把我们的品牌给砸了呢!


谈判无果,房产抵押还款拖了3个月没还,银行急了,给Ray家里打电话,Ray的老婆知道了,非常生气,脸都黑了。接下来Ray也很生气,找到银行拍桌子,银行说,你欠我钱,还不能允许我们打电话到你家里了?



五、能人相助的转机



走投无路中,两个解决方案自然涌现出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1、袋装奶昔粉,替代冰淇淋奶昔


其一来自一家店长的老婆,她也是个有心人,有商业天分的那一种。 她在一个杂志广告上,发现了一种小袋装的奶昔粉,直接冲调一下,就可以做出来一杯味道一样的奶昔,可以替代现在使用的、大量囤货在冷藏室的冰淇淋奶昔。 这就可以节约空间、电费和大量的库存费,而且袋装奶昔粉的成本只是冰淇淋奶昔的零头,冲调时间还能减半。Ray当场喝了一杯,味道确实一样。这一下子,如果能够推广到每家店,就可以大幅度节约费用。


但是商业上算经济账是好的东西,包括后来陆续出现的奶粉、雀巢咖啡、立顿茶、方便面、各式各样的瓶装饮料、以及街边奶茶店,这些都是所谓Snap化产品,核心功能还在,但给用户带来的产品体验与品质却是不如传统产品的,其商业价值只能在于方便、简单和比较便宜 。孰优孰劣,要看用户的需求情况。一味强调产品本身的品质和体验的创新,很多时候走不下去,原因就在于用户的需求满足要受制于场景和所付出的代价,我们倾向于用更低的代价来满足需求。比如说,现场研磨咖啡豆,煮出的咖啡,味道自然很好,但是你要去费时费力慢慢弄啊?!而且你还得会做才行!少数人有时间精力,喜欢有腔调的、有品质的手艺活,不吃商超里面的水饺(都是工业品机器做的),自己擀面、做馅和包出来,饺子下锅,香喷喷。然后两个小时过去了。


说到这里你发现没有, 所谓的现代化的创新,不是让更多的人变成传统的多面手,传统上我们的衣服还得自家做呢,而是让更大用户群的需求通过更简单、更方便、更低成本和Snap化的方式来满足。 我们更广大的用户在更多场景下,采用更加Snap化的产品与消费体验,只要结果还过得去,同时让我们付出的代价更小一些,代价就是时间精力和金钱啦,我们还是心甘情愿的,毕竟有总比没有强!就像在地铁上看手机里面的电视剧,体验肯定不如家里沙发上看电脑大屏幕啦,但是在地铁上看电视剧,简单方便、自由、不浪费时间,效果差就差一些,有总比没有强。


显然,这个用袋装奶昔粉替代冰淇淋奶昔的提议,被麦当劳兄弟俩断然拒绝!兄弟俩愤怒道:没有Real Milk的奶昔粉?你居然想要这样糊弄我们的客户,这不就像给汉堡包加入锯末一样,怎么可能!必须用冰淇淋来调奶昔!Ray的提议自然无果。虽然过程中,Ray也不断主张:降低了费用啊,加快了调制速度啊,而且味道一样美味啊。但鸡同鸭讲, 一个是手艺人,一个是商人。


2、传统加盟模式改为房地产开发


不得已,Ray重新找银行进行贷款展期,银行说,你没有抵押品,我没办法帮你。Ray说,我的业务蒸蒸日上啊,我在美国9个州开了13家店了,只是没有商业资产做抵押品罢了,我有的是特许经营权,你可以去我的店里面看看,生意很好的!但是,老的银行贷款人员,不为所动,无果。


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个旁边卖冰淇淋的销售人员,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跟了出来,对Ray说,我可以帮你解决你的财务危机。真是人才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从此做了Ray的左膀右臂。 他就是哈利Harry,也是麦当劳的第一任CEO。就像马云遇到蔡崇信一样。



这个Harry提建议说,我们不能按以前那个商业模式干了:传统的加盟方自己选址,租赁下来,建设店面,Ray为他们提供培训、设备和品牌与管理等,然后Ray收取每月流水的一定比例作为特许费。这个模式下,Ray的资金流压力很大,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行抵押贷款的。 我们得走房地产开发的路子 ,我们自己选址,找投资人和金融机构贷款,买下大量的地,越便宜的越好,往往不是城镇中心地块,边缘的也没关系,然后强制出租给那些想要加盟的特许经营店,我们直接收取租金,这样的话,新店还没有开张我们就有租金收入了。还可以更好的控制品质,干不好的店,不租给你了,加盟商谁敢不服。 这样一来,最终,你就可以把那两个兄弟给架空了,把之前签署的协议给超越了。本来他们控制了你,现在你可以不鸟他们了,你是做房地产的,上下家(银行和加盟商),都将唯你马首是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