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读  ·  徐京坤,世界上航行最远的独臂船长 ·  3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资讯|线上“薅羊毛”不灵了,线下消费更香? ·  昨天  
新周刊  ·  网红萌宠,消失在商场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野生动物和萌宠都开直播了,谁还想看人类网红分不清的脸?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6-11 08:36

正文

卧虎藏龙的《新周刊》办公室里,

有一枚特派喵星“卧底记者”—— 新周猫 姜戈。


新周猫姜戈本尊


他是有颜值、有才华、有爱心的“小鲜肉”。

他关心动物界的一切,偶尔也看两眼无聊的人类世界,

正经起来,“奋笔疾书”地捍卫动物福利;

不正经起来,撩妹、偷袭、踩奶发情啥都干。

看完这位才华横溢的喵星人写的文章,你就知道:

其实你看不惯的一切,在猫看来更加荒诞、戏谑。


对了,这只骨骼惊奇的猫还开了微信公众号 新周猫

如果你想读懂爱宠的心,一定要关注。


爱猫的人都关注了,一起勾搭姜戈吧!


下面是姜戈的最新报道:


动物主播PK赛,直播界的清流都在这儿


姜戈语录 099

动物或成互联网最大赢家。



闲来无事,俺瞄了下最近很火的直播网站,满屏都是分不清谁是谁的美女主播、喊麦的东北男主播和期盼你刷礼物的眼神。看直播的人也不少,热门主播动辄吸引来好几百万人,土豪粉丝的礼物都快要闪瞎俺的猫眼。


不过,俺更喜欢“动物主播”,不喊麦,也不需要粉丝刷礼物。也难怪,两脚兽的魅力不够,要拿喊麦来凑,自带光环的动物朋友可能无法理解。


日本SBK社新闻主播犬山柴男表示不服。


最近,Youtube也开了直播频道,不少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人架上了24小时摄像头,要直播野生动物的生活。不少动物“主播”都纷纷报名、跃跃欲试。


这场动物主播PK赛,是乃们开眼界的好机会了!




其实,动物直播早就有了,国宝熊猫应该算是动物“主播”的开山鼻祖。2013年推出的iPanda熊猫频道一上线就大火,这个24小时实况直播熊猫生活的网站吸引了不少网友:“这是一个超级无聊又超级有趣的网站,无聊的话,可以盯着熊猫看一天!”



抛开普及大熊猫知识、呼吁爱护大熊猫等意义,熊猫的确非常适合当“主播”。圆滚滚的呆萌身材,行动缓慢,容易让镜头捕捉;不用讲段子,不走心的熊猫总是能闹出一些好玩的笑话;天生的慢动作,保证让观众看清楚每一个细节……



最近一位叫“奇一”的熊猫主播都火到国外去了,年纪轻轻就深谙网红之道——要有特色。凭借着超级黏人的抱大腿属性,奇一的视频,在发布仅一天后,在Facebook的播放量就已经破亿了……不就是抱大腿嘛,俺也会啊,哪位美眉愿意来配合演出啊?!





鹰在大众的心中,一直是孤傲、凶猛、翱翔天空的形象。所以,鹰主播打算开个直播向大众澄清一下,再孤傲的老鹰也有温情的一面。


直播带娃的鹰一家。


鹰巢在很高的地方,景观非常好,特别是日出和日落的时候,真的是美cry。最近,鹰爸和鹰妈喜得贵子,看着鹰娃破壳而出,饿了就张嘴让鹰妈喂食,冷了还有鹰妈的霸道“熊孵”。


看久了,让俺都有点想生个娃来玩玩。(小汪子:喂,绝育后的公猫请自重!)



即便鹰爸鹰妈都出去觅食了,巢里的鹰娃还在睡觉,也不用担心直播会冷场,周围的鸟语虫鸣、潇潇风声,真的是排压助眠的“中国好声音”。



背景找得好,直播没烦恼。懒惰的海象君就非常聪明,在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找到了一个风景超美的阳光海滩做直播。所以,海象君直播的时候,什么都不用干,就身体力行地号召大家一起看着美丽的海景“北京瘫”就行了。


回头看了看贵刊,海象君这个“办公环境”实在太让俺羡慕嫉妒恨了!



黄昏时分,和海象一起“瘫着”看金黄色的海滩,听着涌动的海浪声,偶尔还夹杂着海象们的“鼾声”,不是比听两脚兽主播喊麦舒服多了么?想看的,记得算好时差。


这么美的海滩,俺能看一天。



听说乃们喜欢看别人直播吃饭,棕熊“主播”表示不服。


表面平静的西太平洋深处,以4年为一个轮回上演着地球上规模最大的迁徙行动,而主角正是不少人爱吃的鲑鱼(即三文鱼)。从内陆河流出生后,鲑鱼会顺流奔涌进入大海,4年后,它们又从大海返回出生地进行产卵,然后死亡。而在这个大迁徙过程中,棕熊就要“守株待兔”,饱餐一顿了。



棕熊们就在河流的各级瀑布处严密把守,直播“吃饭”。归家心切的鲑鱼们往往不顾一切地冲向熊群,渴望涌向希望的生命之地。只可惜,等待着它们的却是棕熊们的血盆大口。


与此相比,俺觉得两脚兽直播三分钟吃10包火鸡面真是弱爆了。




两脚兽的直播,总是只有一个人在镜头前,乃们看久了,难道不会腻么?


所以,海底的兄弟姐妹们就群策群力一起来“直播”,地点就选在著名的帕劳 蓝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