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一轮复习更有效?
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受制于学情和校情,一轮复习模式也应该是多样的,但是好的一轮复习应该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学生的参与度
若是有效的复习,排在第一位的应该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也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你无法叫醒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一个醒来的人做事的动力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不管怎么样的复习模式,学生的参与度高,复习效果就会更有效。
二、主干知识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深度理解
一轮复习以课标、高考题和课本为抓手,离不开考情分析和课标分析,这是复习的针对性,也是脑科学提到的学习的本质就是清晰。既然要有针对性,考情,尤其是本省考情便不能一展即过,不能让学生读一遍或者看一遍就过去了,要给学生分析,让学生明白考情、课标、课本之间的关联。
主干知识的应用性体现在知识要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让知识活起来,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这也是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要求。
上海卷和山东卷在这方面的探索具有借鉴性,比如:
2024
年上海卷以主题贯穿,第一主题是:瓷器的全球流动(
24
分)
在这一主题下分解出两个小专题:(一)瓷器行销世界;(二)瓷器影响世界。
其中有一题:
1784
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港口,其与中国的瓷器贸易由官方指定机构代理,该机构是( )
A.
宣政院
B.
市舶司
C.
中书省
D.
广州十三行
我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史料,利用这么一个学生没听说没看过的真实的历史情境,提高了广州十三行的应用性,这一知识点也活了。
在一轮复习中,有大量类似广州十三行这种零散的概念知识点,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上海卷的模式,在一大主题下,用零散的知识解决历史情境中的问题,既提高了知识的应用性,也提高了学生复习的参与度。
主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也就是很多一线教师留言的那样:主干知识足以应对高考,关键是形成关键能力,对主干知识形成系统的理解。只有理解了主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才能谈得上系统的理解。
比如上海卷第二个主题:商业贸易与西欧社会转型(
26
分)
它的介绍语是:
11
世纪后,商业贸易复兴驱动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介绍语体现了唯物史观,经济发展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它的三个小专题:(一)商业贸易复兴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动力,催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了力量;(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西欧社会实现了社会转型,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
这一道题是对主干知识的系统分析,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模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以山东卷主观题为例也是如此:
16
题:“江南经济区”的变迁
17
题:“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
18
题:数字里的上海
19
题:非洲的“解放”
四道题均有一个主题,在主题下利用关键能力和主干知识解决问题,如果要适应这种考查模式,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可以采用主题式复习?当然很多老师已经在用主题式复习模式了。
在一个主题或者多个主题下,以问题推进,每个知识点都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而有用武之地,这样的复习应该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