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VogueBusiness
Vogue Business in China聚焦中国市场,为行业人士提供针对中国的时尚、奢侈品、美妆等行业的报道及商业洞察,打造时尚产业智库。
51好读  ›  专栏  ›  VogueBusiness

趋势解码:“地母美学” 为何受到追捧?

VogueBusiness  · 公众号  ·  · 2025-02-05 12:00

正文


图片来源:VOGUE



作者 | Rebecca Zhang

编辑 | Evelyn Wang





社交媒体作为当代审美话语的策源地,在“纯欲风”、“ABG 风” 流行之后,近日又掀起了名为 “地母系” 的审美风潮。顾名思义, “地母系” 美学以大地之母般的气质为核心,展现出沉稳、大气且充满温柔力量的女性之美。


自地母美学兴起,“天下苦白瘦幼久矣” 的论调迭出,地母美学被大众立于 “白瘦幼” 的对立面,被当作女性重新掌握审美话语权和 “反男性凝视” 的利器。


而谈及 “地母系”,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意大利演员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她以在荧幕上展现的蓬勃生命力和自然原始的女性气质,打破东西方审美的界限,成为这一美学的奠基人。


意大利演员莫妮卡·贝鲁奇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此后,越来越多的东方女性也被归类为 “地母系” 美人,例如巩俐、林青霞、周韵等。如今在网络上,地母美学呈现出更加年轻化和流行化的趋势,宋佳、张婧仪、郑钦文等女性又被网友们指定为这一概念下的新面孔。


郑钦文 图片来源:VOGUE



那么在这种审美风潮下,当我们在谈论 “地母美学” 的时候究竟在谈论什么?社交媒体上的地母美学是否真的能够彰显女性审美的 “主体化”?而这又为时尚界提出了怎样的新命题?



究竟什么是地母美学?


回顾美学的历史,人们对于 “地母之美” 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人类文明早期,从石器时代的雕像到宗教仪式,地母形象承载了人类对生育、丰饶与自然力量的敬畏。在西方古典时代,古希腊神话中的盖娅(Gaia)作为 “大地之母”,象征宇宙的起源;而艺术作品中,阿芙洛狄忒(Aphrodite)则以女性自然的身体象征爱与美,折射出生命繁衍与自然的神性。


在东方哲学中,“地母” 的意象常以 “天地”、“自然” 和 “阴阳” 的形态出现,并贯穿了宇宙生成观、自然秩序和女性力量的哲学思考。相比于西方对于自然曲线的赞美,东方的 “地母” 美学则更多了一层对于力量与温柔平衡的意蕴 —— 女娲以柔和的母性形象为世人带来生机,又以非凡的意志弥补苍天,传递出一种兼具 温柔 坚韧 的美学观。


宋佳 图片来源:VOGUE film



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于强壮、丰腴、自然的女性在多数时候占据着社会的主流审美,这与人类的生存需求和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到来,主流审美逐渐发生变化。纤细苗条的身材逐渐被推崇,这一趋势与消费文化、时尚产业以及媒体传播密切相关,例如英国模特凯特·摩丝(Kate Moss)在 90 年代掀起的海洛因美学(Heroin Chic),以苍白、瘦削、颓废为新潮流。


英国模特凯特·摩丝(Kate Moss) 在 90 年代掀起的海洛因美学(Heroin Chic),以苍白、瘦削、颓废为新潮流。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时至今日,地母美学作为一种古老又新生的美学表达,逐渐淡化了古典定义中的神性与母性,而保留了具有大地之母般沉稳、厚重、包容和天然气质的美学形象,传递出一种自然、原始的力量感,重新将自然的肤色、健硕的身体带回人们的视野。




地母美学打破了 “凝视” 吗?


反观我们所处的时代,算法驱动的流量机制与消费文化将 “精致、白皙、纤瘦” 被固化为理想外貌标准,使当代女性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愈发焦虑,对自身的 “不完美” 产生深刻的不安。


Mob 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受访人群中的 76.4% 表示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其中 20.3% 的人群自认有中度乃至重度焦虑;同样,在针对身材焦虑的调查中,受访的女性中 54.3% 认为自己太胖,需要减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再追求极致白、极致瘦的地母美学似乎是打破单一审美桎梏的 “清流”。然而在大量观察目前网络上分析探讨地母美学的文章和视频后,我们发现,当前关于地母美学的讨论仍然大部分停留在外在特征的表层化解读,如方圆脸、立体骨相、钝感五官、发量发色、身高骨架和深色穿搭等,甚少触及地母美学的内在意蕴。


图片来源: VOGUE



以小红书为例,目前关于 “地母系美人” 的化妆与穿搭教程相关帖子已超过 16K+,其中点赞量最高的帖子点赞量已突破 58K。在这些教程中,不少博主依然依赖厚重粉底与大量修容,以塑造平整无瑕的肌肤状态和骨相立体感,仍然有着对于精致感的刻意追求,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地母美学崇尚自然与原始美感的初衷,使女性的外貌仍然被置于被动的客体化视角之下。


那么,地母美学的兴起是否真正打破了 “凝视”,还是仅仅提供了另一种禁锢女性的 “审美范式”?


对此,VOGUE Business 采访了从事影视艺术与女性主义研究的副教授、评论员 Annie Sun,她认为:“我们首先需要肯定,地母美学的兴起确实为多元化审美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当某种审美被塑造成大众追逐的 ‘标准’ 时,实际上是从一种审美标准转变为另一种,并非是从一元走向多元。并且,新审美标准的建立仍然沿袭了男性凝视的逻辑,不同的是转变为女性的自我凝视 —— 女性依然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外表之上 。”


图片来源:VOGUE



打破这一 ”自我凝视“ 逻辑,需要的则是超越社交媒体上将地母美学与刻板化女性外表相对应起来的的片面化解读,聚焦于地母美学真正的核心 —— 展现女性与自然、生命之间的深刻联系。


与此同时,这种美学的流行本质上也体现了女性对于自我认同的进一步探索: 比起身材,更应重视身体的健康与功能,强调自我舒适而非迎合他人;比起容貌和年龄,更应关注女性个体的经历和内在经验。


在流行文化中,我们可以通过美国歌手 Taylor Swift 看到女性对自我认同的探索与转变。在纪录片《Miss Americana》中她坦言,在职业初期为了迎合主流纤瘦身材的审美,她曾饱受饮食失调(Eating Disorder)困扰。


然而,近年来她摒弃了对低体重的执念,转而关注合理饮食与体能耐力,以支撑高强度的演出。在去年 “Eras Tour” 巡演中,她每场持续三小时的表演,展示了更加健壮的身体状态与更具爆发力的演出风格。


图片来源:Instagram @taylorswift



进一步看,早期的地母美学讨论多聚焦于中年女性,而随着话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也被纳入这一审美范畴,包括张婧仪、张雅钦等新生代演员。这一趋势展现了地母美学的包容性,但其真正的价值却绝不应止步于向年轻群体的兼容,而是更进一步,打破年龄偏见,向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传递生命力与自然之美的多元视角。


有趣的是,近来 “女性应吃足肉蛋奶” 的话题也登上小红书热门,这一话题表面上关乎营养摄入,实际上却牵涉到对女性身体、饮食习惯甚至社会期待的深层解读。


在长期的文化叙述中,女性的饮食往往被赋予 “精致”、“清淡”、“少食” 的标签,肉蛋奶并不被强调。而在这一话题的讨论下,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肉蛋奶对女性健康与力量的意义。这与地母美学指向了同一个核心议题,即 女性如何真正认同并掌控自己的身体




关于地母美学

时尚界应该关注什么?


地母系美学的精髓不仅在于美的表达,更在于女性力量、人与自然的深度联结,这种理念也为时尚行业注入了一种更具哲学性和社会意义的价值观。


“女性力量” 似乎是时尚界经久不衰的议题,然而在充斥着营销话术和固化品牌形象的行业环境中,与女性建立真正真诚的对话并非易事。多数品牌往往仅围绕特定特质的女性群体展开叙述,或优雅,或先锋,或独立。


然而,在地母美学重新成为 “显学” 的当下,展现真实、自然与包容的女性力量并强调自我认同的品牌叙事或许将更加符合未来女性所期待的方向。


近来,已经注意到这一趋势的有意大利品牌 Max Mara,在近期推广品牌 Olimpia 西装的推广策略中,Max Mara 以 “不设限” 的女性叙事与实践为主题,向所有女性消费者传达着 “不被定义” 的包容态度,也吸引着不同代际消费者。在此过程中,Max Mara 将 “Forget Perfection, you are remarkable" (不需要完美,你是非凡的)作为宣言,以鼓励女性接纳自我。


图片来源:Max Mara



此外,地母美学中仍然根植着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结。Annie Sun 在谈到地母美学时指出:“地母在古典意涵中象征着孕育与包容的力量,放在我们现代社会的语境里,应该表达的是崇尚和保护自然的特质,引导人们去反思工业社会、父权制同时对于生态和女性的双重压迫。”


Annie Sun 将地母美学与 20 世纪 70 年代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丝·多博恩(Françoise d’Eaubonne)提出的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结合起来,这种思潮认为女性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息息相关,女性与自然都被视为 “可征服、可支配” 的对象。因此,解决性别不平等和生态危机需要系统性的变革,而不仅仅是局部修补。


谈到在时尚界同时反思生态压迫与女性主义的先驱人物,绝不可忽视乌拉圭裔美国时装设计师、Chloé 前设计总监 Gabriela Hearst。 在她的时装中蕴含着对于自然生命力的致敬,如大量使用羊毛、亚麻、植物染色等天然材质,以及使用极简、力量感的设计语言和手工工艺,诉说对于自然生命力和女性气质的思考。


图片来源:Gabriela Hearst



同时,Gabriela Hearst 与乌拉圭女性牧民合作社合作,以公平贸易采购羊毛,打破了 “自然-女性-劳动” 的贬值链条;在快时尚席卷全球,品牌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Gabriela Hearst 却倡导 “少而精” 的慢时尚,如其同名品牌在 2020 秋冬系列仅推出 40 款,直接挑战了快时尚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女性劳工的剥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