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发布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研究成果,沟通证券研究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新一轮冷空气来了 ·  7 小时前  
寒飞论债  ·  胡子总2025年十大展望(系列六) ·  昨天  
中国证券报  ·  100万怎么理财?我们“专访”了DeepSe ... ·  3 天前  
证券时报  ·  万科,大涨!多方表态:积极支持! ·  4 天前  
华泰睿思  ·  华泰 | 宏观:1月FOMC预览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从“一阶导”到“二阶导”,研究中保持敏锐性 | 我的研究思考与感悟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 公众号  · 证券  · 2025-01-31 17:33

正文

我是李长鸿,中信建投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2021年7月加入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先后覆盖建材和机械行业研究。恰逢新春佳节,在此分享我的研究感悟与思考,望批评指正。祝大家新春快乐,愿开年股市长虹。


从“一阶导”到“二阶导”,捕捉机械设备的“弹性”。2023年我从建材杨光团队转到机械吕娟团队,对我而言带有十足的“成长”和“转变”意味。机械行业需求往往来源于下游企业的资本开支,具有显著的“二阶导”特征,跟建材等“一阶导”品种在逻辑上具有较大差异。举个例子,假如下游产成品需求增长停滞,原材料业务面临的仅是存量博弈,而设备则可能失去需求;但倘若下游产成品需求爆发或技术革新,那么设备需求甚至可能成倍增加。捕捉这种极大的弹性,正是机械设备研究的魅力之一。


扎实的数据搜集整理能力能体现专业性,但研究中也要注重培养“敏锐性”。“科班出身”的研究员在财务报表逻辑、数据搜集整理、制作图表、报告撰写等方面都经过了规范的行研训练,在客户面前往往能够展示出极高的专业性。但要敏锐地感知到行业的变化,为投资赋予更深层次的价值,则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机械行业是按其生产属性、而非应用领域来划分的大行业,其细分领域众多,逻辑框架很难“放之四海而皆准”。通过跟踪易于获取的宏观数据、行业数据对于机械行业的分析而言显得“颗粒度”还不够,因此考验着分析师积极跟踪下游订单的能力。“产业发展,设备先行”,机械行业往往能够敏锐地感知到下游需求发生的变化,因此除了颗粒度,对于分析师的敏锐程度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例如,能够从天然气价格回落,联想到油气价差拉大,进而联想到天然气重卡市场的火爆,那么大概率会把握住2023年车载LNG瓶供不应求的行情。如何快速捕捉行业机会,是机械分析师应当时常反思、终生努力的课题。


破除成见、勿因循守旧,多对研究框架做“压力测试”。基于研究框架、结合历史经验,审慎地演绎未来是很好的研究方法。但未来是难以预测的,需要多问问分析框架的基本假设、逻辑链条是否稳健,是否真的与历史情境相似。在研究建材期间,我曾撰写过玻纤行业系列深度,通过“补库-累库-主动去库-被动去库”的库存周期方法论,判断2023年一季度迎来库存拐点,同年9月迎来价格拐点。但实际上2024年3月、11月才迎来玻纤龙头的涨价函。下行周期拉长,主要系行业矛盾已经从过去的供给冲击变为需求冲击。机械领域传统的轨交设备板块,继2023年靓丽表现并悄然退场后,于2024年再度迎来行情,且创下近年来新高。倘若囿于成见,仅仅把“中特估”理解为“1倍PB”,而忽视轨交车辆设备更新的重大进展,那么大概率是会难以理解轨交龙头的突出表现的。


最后,积极应对挑战。资本市场的屡次波动、分析师行业声誉的变化无不影响着大家的工作思路与精神状态。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积极的状态以应对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资本市场环境有扰动,但产业政策变化是积极明确的;积极跟踪实体企业的景气度变化,扎实做好研究、保持敏锐性,是从蛰伏到为投资创造价值、乃至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由之路。

CHARACTER INTRODUCTION

李长鸿
中信建投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硕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FRM持证人。2021年加入中信建投证券,历任研究发展部建材、机械研究员,当前研究方向为工业气体、仪器仪表、风电设备、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