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政商内参。
By政商内参 (微信最好的政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商信息,深度解读政商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微信号:zsnc-ok
来源:西洋参考
微信号:iwestbound,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我至今仍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青岛是中国最美的城市。那个由德国人规划并草创的老城区,一个个欧式庭院高低错落,掩映于绿树之下,面朝大海,几乎代表了某种审美的极致。
青岛的德式建筑
吴冠中的画作《滨海城市(青岛)》
后来,老城区里的许多房子被拆,甚至整条路被拆掉重建,如今你再去青岛,虽仍可能会为那一条条老街而沉醉,但已经无法真正领略旧时之美。东部开发之前,老城区海边立起了一栋栋高楼,尤以一栋名为百盛的巨无霸最为碍眼,以至于现在站在观象山、观海山这些儿时观景地拍摄美丽的天主教堂时,比教堂更高更宽的百盛永远“抢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栋外形无比粗陋的“百盛”,蛮横地插入秀美的青岛老城区,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审美的缺失,还有权力的蛮横,以及这片土地对权力的信仰。
青岛百盛商业大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东部渐次开发,高楼林立,成为“金边”的另一部分——所谓“金边”,是指青岛的美丽海岸线,但另一个名词并不好听,即“镶着金边的抹布”,指青岛所能拿得出手的地方,只有这条“金边”。这片在荒地和郊区上崛起的新区,与老城区紧紧相连但又有机分离,可以算是不错的城建样本,也成为青岛人最拿得出手的荣耀,很多人会说“看,这里多像香港!”
从小见惯了老城区的欧陆风情,又对东部的高楼大厦倍感荣光的青岛人,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山东老大。他们连真正的欧洲都看不起,我就不下一次听到跟团去欧洲的青岛人一脸鄙视地说“欧洲差劲,连个高楼大厦都没有”。相比之下,被很多人耻笑为“大农村”的省会济南只能努力寻求存在感。
在百度贴吧里,山东似乎分成了两派。一边是以青岛为首,烟台、威海为小弟的沿海地区,另一边则是以省会济南为首的内陆地区。二者最直接的交锋场域往往是本土球队的贴吧,一边是近年来辉煌不再的山东鲁能,一边是急速坠落直奔中乙的青岛中能和尚不成气候的青岛黄海。
齐鲁德比一幕:青岛球迷标语讽山东鲁能队
尽管形同“两个破落户的对决”,但贴吧里的“攀比”之风仍能让你大开眼界。青岛球迷会将山东鲁能队称为“老巴子队”,意指济南的土,济南球迷则会在有关青岛球队的帖子后面不阴不阳地来一句“哦,中国青岛”,以讽刺一部分青岛人不以山东人自居。
青岛球迷会常常贴出山东省内的GDP排名,彰显青岛的绝对优势,顺便鄙视连烟台都比不上的济南,尤其是在青岛跨入“万亿俱乐部”之后,济南球迷则会以“镶着金边的抹布”回应,也会贴出济南的高楼大厦图,以证明济南不是大农村,尽管那一大片高楼大厦无比丑陋。
行政级别也是双方较量的焦点,青岛和济南都是副省级城市,旗鼓相当,但济南作为省会,GDP已经明显逊色,行政级别也只能打个平手,无形中确实吃了瘪,所以,济南历任党政一把手的升迁就成了关键,他们希望以此与青岛较量一番,但可惜的是,青岛历任党政一把手的升迁轨迹似乎更强于济南。
千佛山顶看济南夜景
这是一场无休止的较量,偶然有几个清醒者在贴吧里表示“都是高楼大厦,都一样丑”,或者质疑“多少人当官跟我们老百姓真的有关吗”,都会立刻招来我们十分熟悉的网骂——“你不配做山东人!”“你为什么不滚出山东!”“你连家乡都不爱,你还算是人吗?”
当然,山东人也有一致对外的时候。比如说起广州恒大队,他们有很多种批评方式:一种说法是私企逐利又任性,玩几年就会退出,鲁能这种有背景有资源的国企才是王道,一种说法是恒大没有广东本土球员,还有一种说法最有意思——许家印不是广东人,所以广州恒大明明是河南恒大。
山东省行政区划
在网上各种地域之争里,不管由头是什么,最后总会扯到经济发展上。山东人似乎更喜欢这样,他们会动不动就拿出GDP作为武器,也会将各种数据排名当成宝贝。前段时间见到一个关于全国百强县的帖子,山东有十余个县入围,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只有一个。跟帖一片叫好声,当然,有清醒者提出珠三角多已改县为区时,招来的是辱骂。
2016年山东“全国百强县(含县级市)”上榜名单及排行(22个)
甚至连山东并不健康的经济结构都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荣耀。众所周知,作为GDP排名第三的经济大省,国企在山东GDP中的占比极高,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之弱,跟另几个经济大省压根没法比。
但许多山东人却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因为山东这种省份的存在,才撑起了中国经济,像广东浙江福建那样,钱都流入私人腰包了,对国家有什么好处?换言之,并没有在GDP中享受到多少好处的山东人,反而对“藏富于民”有种仇视感。
2016年GDP排名前10的省份,来自国家统计局
对高楼大厦的喜爱,对国企的自豪,对GDP排名的看重,其背后是对权力的崇拜。也正是因为这种崇拜,山东人在数十年乃至近百年来,始终是中国权力生态中一个相当丑陋的样本。
这当然与历史有关,所谓“儒家思想发源地”,时至今日不过只剩下靠孔子赚钱的曲阜,以及已成陋习的“礼”。山东人的“礼”与“好客”,其实与现代文明相距甚远,比如繁复的酒桌规矩,座位如何安排,酒该如何喝,还有席间无休止的劝酒,与其说是“礼”,不如说是巨大的负担。至于层出不穷的闹洞房丑剧,更是典型陋俗,跟传统压根不搭边。
曲阜孔庙
对权力的膜拜往往会制造愚昧和守旧,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在山东发端,并非无因。即使有着极长的海岸线,但从山东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脉络来看,受海洋文化熏陶少,受权力文化影响深。
义和团运动地图
所以,一桌子山东人坐下来吃饭,总是互称头衔,即使对方仅是街道办书记,也要尊称一声“书记”。谈及子女毕业后的工作问题,“有单位”是基本要求,而这个“有单位”,仅指公家铁饭碗,最不济也得是个事业编制、公办教师,公务员当然最好不过。我就常听老一辈山东人说类似的话:“我那儿子不行,在一个破公司上班,连个单位都没有。”
酒桌座次示意图
作为GDP大省,山东人最让人诟病的还有在商言商意识的匮乏。在许多山东人的思维定势里,经济必与权力挂钩。山东民营企业的弱势,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意识有关。
对权力的膜拜,使得山东成为“人情社会”的代表。许多山东人喜欢以“豪爽厚道讲人情”标榜自己,顺便鄙视斤斤计较的上海人和“滑头”的广东人。
但过分讲人情,反而会造成社会的阻滞。山东人办事,往往不愿循正途,而是习惯于先托关系,所以,“我在哪儿哪儿有熟人”这类拍胸脯夸下的海口,在山东民间极为常见。这反而造成了办事难的境况,并进而使得政府部门效率低下与民众不循正途二者交错扭结,形成恶性循环。相比之下,被许多山东人鄙视的上海和广东,却是中国政府部门效率最高、最为规范和透明的地方。
山东人对权力的膜拜,最明显的体现也许是对政治的热衷,以及由此衍生的完全与己无关的虚幻自豪感。在网上常常可以见到“山东籍中央委员为何最多”、“山东人出了多少军界高层”、“山东向其他省份输送数十名副省级干部”、“山东人为什么这么会做官”之类的帖子。那些充满自豪感的转发者们似乎从不会想到,这一切其实跟自己并没有任何关系。
近年来,山东屡屡出现奇葩事件,其中的愚昧落后,甚至让你很难相信它们发生在一个原本应该相对开放的经济大省。招远邪教徒在麦当劳打死妇女事件中,凶手的愚昧自不必说,旁观者无动于衷也显然有愧于“山东人仗义”的固有认知。青岛大虾事件中,当地政府极慢的反应速度和最初的傲慢,同样是官本位思想的体现。
就在写这篇稿件时,一个青岛的朋友告诉我,她儿子出国留学了,临行前告诉她,即使在外面混不下去,也不打算回来工作。
我想,我与这个少年一样,其实都深爱着这片熟悉的土地,但失望也许会让我们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