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排斥对个体行为和认知的影响的研究成果有很多,研究中使用的范式大多是较为经典的
“孤独终老”范式和抛球游戏范式
,不同研究的结果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也体现出了较强的可重复性,
但至今为止的研究都比较碎片化,不成体系。
无论是在认知方面还是行为方面,
受到社会排斥的个体的表现在都不同条件下呈现一种矛盾性
:在攻击性行为增加的同时,亲社会行为也有可能增加;对他人的认知既可能更加积极,又可能会带有攻击性。
社会排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条件,会对个体带来不同的影响,将这些看似矛盾的反应统一起来需要一个较为精细的模型。
目前为止有关社会排斥的影响的理论模型有Richman和Leary(2009)提出的多元动机模型(multi-motive model)和Williams(2009)的需要-威胁的时间模型(temporal need-threat model)。
多元动机模型认为,被排斥者的即时反应是一致的,如自尊的下降和感到痛苦,但对排斥事件的解释会影响到之后的行为反应。
在被排斥后,个体会出现三种动机,分别是亲社会动机、反社会动机和退缩回避动机。个体对排斥事件的解释会影响不同动机的比重,进而导致不同的行为。这一模型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但在解释和预测较为复杂的反应时显得比较机械。
需要-威胁的时间模型将个体在被排斥后的反应分为反射(reflexive)、反省(reflective)和退避(rersignation)三个阶段。
在反射阶段,个体的反应类似于进化中形成的本能反应,感到基本需要(fundamental needs)的满足受阻,负性情绪上升,这些反应在个体之间没有差异。在反省阶段,个体会根据自己受阻的需要来决定下一步的行为,如果控制感受阻,攻击性行为就会变多,如果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受阻,个体就会变得更加亲社会。如果个体长期遭到排斥,反省阶段的行为没有带来改善,他们就会进入最终的退避阶段,出现疏离感,感到无助并逃避社会活动。但也有研究表明,反射阶段的反应也是有个体差异的,受到被排斥者人格的影响。
以上两个模型分别从基本需要受到威胁的假设和事件解释导致行为反应的
理论出发,对于社会排斥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但都有不完善之处,只能用于解释,不能用于预测。这一领域中依然需要一个新的生态效度较高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