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历经五千年的岁月变迁,如今良渚古城只有遗址可考,被部分专家形容成是“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地面上除了台地、土坡和被植物覆盖的水坝遗迹等,看不到明显的建筑遗存。
如何让良渚古城重现“真容”,让“五千年中国看良渚”有更多具象化的载体?
从保护传承到活化利用,余杭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良渚文化。
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中国59项世界遗产里,只有良渚遗址属于潮湿环境土遗址,容易出现渗水、苔藓霉菌等生物破坏,以及裂隙、冲沟、坍塌等病害。
在全球都尚无成熟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介绍,他们联合浙江大学、河海大学、敦煌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方面工作。“创新研发的植物与微生物绿色防治试剂,已经能有效抑制遗址本体表面苔藓、霉菌等病害的发育。”
国际知名考古学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国家委员会主席莉玛·胡贾在良渚遗址考察时惊讶于这些保护技术。她说,老虎岭遗址、南城墙遗址上的保护项目十分科学,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推广和示范价值。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坚持“最小干预、最大阐释”原则,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展陈体系和旅游配套设施。
游客走进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会发现大莫角山台地张贴有二维码,用手机扫码,即可开启一场“穿越之旅”。这是运用最新科技手段打造的AR场景,展现良渚先民的生活环境、陶器制作、宫殿建造、祭祀仪式等。
在距离良渚古城遗址不远的良渚博物院内,游客只需戴上一副AR眼镜,用手一挥一点,眼前即刻出现一幅电子打卡地图,文物的特点信息便清晰地浮现。虚拟3D文物还能跃然于掌心,游客通过缩放、旋转、操控可以360度全方面观察细节。
科技创新,也在助力良渚文化加快“走出去”。良渚文化屡次亮相“何以文明”联合国特展等国外大展,利用数字技术不仅还原了水乡泽国的江南风情,还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面向全球传播五千年文明之声。
不仅仅是良渚文化。包括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等在内的一众文化元素,如今在科技赋能下,共同闪耀于余杭北部的良渚文化大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