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 女 【中国】
是的,对抗和冲突是一种能力,就像被人讨厌的勇气也需要刻意训练一样,
美国人走到哪里都被人讨厌,但是这个国家是星球上最强大的,它们之间存在联系。
因为,如果你是个大家都喜欢的人,那要么你是降维打击,要么就可能是讨好型人格,消耗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别人。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类似的道理。
父辈从小就告诉我们“忍一时风平浪静”,就是这种毫无理由的忍让,让很多人形成了非常内耗的人格,导致性格和心理发生了扭曲。
但其实,就像我们接触的很多“道理”,它应该是结合一定的场景、一定的条件,自身的情况来综合应用,而非教条。
就像我之前写的“核心算法”中,与人冲突的能力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觉得真正比较客观概括的一种思维行动模型应该是:
不惹事、不怕事。
前者是内修,包括很多定律,比如说史特金定律,90%的事物都是浪费时间的,我们要从最应该入手的10%出发,集中精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没有利益冲突,不必与人争论和内耗。
比如说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不惹事,是出于提高自身效率的角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尽可能用合纵联合的思维,去看到矛盾,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自己所用。
但这不意味着事事忍让躲避,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人情社会,“看人下菜碟”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就是你办事的效率并非完全来自社会运行规则,而在于你本身的地位、行为、甚至是性格。
气场特别弱的人,很容易激发起别人内心的恶,本来可能相安无事,但就会有人看你是个受气包,也想过来欺负你、踩你一脚。
特别是职场老黄牛。
要是这种性格的,就必须要下意识去训练。
但要是本身就是特别强势的,有点“得理不饶人”的,需要的则是收敛和忍耐,因为与人斗争是耗精力耗体力耗元气的。
真正比较到位的修炼应该是,看似温和,其实雷霆万钧,左手净瓶,右手霹雳。
不怕事,就是遇到任何事情,第一反应都不是抱怨吐槽倾诉害怕,而是想办法去解决。
有的冲突不是因你而起,有的冲突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路径,有的需要让步,有的坚决不能让步、
这其中有合适的边界,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并通过训练,能够迅速判断出,什么场景我不必在意,什么场景我锱铢必较,寸土不让。
并且,掌握如何与人冲突,使用什么样的手段。
我以前写过,我自己就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那时我不太敢冲突,所以换来的就是无尽地羞辱。
但当我真正自己走出来、用鲜血换来尊严的时候,就发现,
男性如果没有攻击性,也就没有免疫力。
错的不是攻击性,而是这个“法宝”你敢不敢用、会不会用、什么时候用。
我终于明白,人的缺点很多时候也同时是优点。
当别人要揍你或者PUA你羞辱你的时候,他(她)就希望你“情绪稳定”,为什么?
因为情绪稳定能让对方利益最大化。
但是当你要揍别人的时候,你就需要攻击性,你不需要什么情绪稳定。
情绪是个中性词,是一把武器,你只要意识到你要用它面向别人,而不是被它伤害就好。
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有一次改变性格的“奠基之战”。
我们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都可以“有话好好说”,但不是“觉得我好说话”。
对有的人,如果你看到这个人不尊重你,你放心,他内心一定是看不起你的。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给他点颜色看,就不要怕得罪人。
特别是当你有理有据,不要怕得罪任何人,因为他们可能比你还害怕。
必要的时候,冲突就是解决职场困境一个比较好的手段,特别难推动的事情,如
果你没有能力悄悄把矛盾激化,让别人去冲突解决,那就要自己做好冲突的准备。
所有这些能力,都需要一点点、一个个人身上试手,才能慢慢游刃有余。
有一次开车,被后面人无端别车和辱骂,当时车里沐朵很害怕,我开车追了三个红灯别停那个司机,痛骂得饮料泼到他脸上
不敢还口,警察来了想和稀泥被我照骂不误,道歉了才放他走。
我就想用行动告诉沐朵,
平时的时候,尽量不要计较,但危害到自己利益了,而且
自己有道理、
该反击的时候不要犹豫,光害怕和躲避是没用的。
其实没有什么因果报应,不过是心理安慰,现世都不敢报的,来世也报不了。
有时说软话,做狠事,有时说狠话,做软事,在这个看人下菜碟的世界,希望你也要有看人下菜碟的能力。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不哗众取宠、不左不右、
不偏不倚、
不在乎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
理性思考,客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