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悟慈
2018年12月7日下午,由腾讯佛学组织的“一万菩萨绕清凉”朝礼五台山活动开展小朝台活动、参访黛螺顶。
在黛螺顶的三学堂,“治地住队”的队员们有幸聆听了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黛螺顶住持昌善大和尚的开示。
时值隆冬,大雪节气,依然有队员再三坚持三步一拜登上黛螺顶。
大和尚从五台山的气候讲起,为大家分享了“一万菩萨绕清凉”的经典依据、五台山佛教传入与发展的历史、黛螺顶及其小朝台的历史、五台山文殊菩萨的智慧以及自己在五台山30多年的修行体会等。
大和尚说:“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大家今天来这里朝山,很辛苦。”
在节气交替之际,气候进一步加剧、气温进一步寒冷。大家第一次在冬天来“绕清凉”,南方来的居士体会肯定更加深刻。
这还不是最冷的时候,最冷的时候零下30多度。在这个时候,要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不能与天地对抗,要顺势而为,随着规律走。
他说,大家来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气候是寒冷的,但大家朝圣的心是温暖的”。
文殊菩萨曾经发大愿,迎一千送八百,你来的时候,文殊菩萨在一千里外就欢迎大家了;你回的时候,文殊菩萨会送你们八百里。所以,欢迎大家朝礼五台山。
大和尚说:“一万菩萨绕清凉”这个活动“意义非凡”。
“一万菩萨绕清凉”在《华严经》中是有记载的。《华严经》是佛陀成道以后在定中讲的,用了21天的时间,共60多万字。这是佛陀讲的最长的一部经典,分别在忉利天、夜魔天、菩提场等7个地方分9次讲的,因此又叫“七处九会”。
在该经的《菩萨住处品》中,佛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这段经文奠定了五台山“一万菩萨绕清凉”的经典基础。实际上,经文提到的“清凉山”,在中国有很多,比如河北、江苏、陕西等很多地方都有,山西怀仁也有。
那么清凉山在哪里?具体以哪个来定名?最终是唐代的澄观国师确定了下来。澄观国师经历过九位皇帝,又是其中七位皇帝的国师。他世寿102岁,手能过膝,为华严宗和五台山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凉国师经过考证,认为经典里的清凉山就是山西的五台山。通过这一缘起,奠定了五台山文殊菩萨应化道场的地位,也奠定了五台山是四大名山之首的地位。
佛教传入五台山的时间,几乎和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一致的。
昌善大和尚说,佛教传入五台山,开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梦金人。第二天早朝时,召集文武大臣,让文武大臣解梦。有人说,西方出现一位圣人释迦牟尼佛,要将教理流传到中国。
于是汉明帝派人西行。在新疆这一带碰到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就有了白马驮经。白马驮了三部经典:《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和《八大人觉经》。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尊者也来到洛阳弘法。第二年,两位尊者祈请在五台山开辟佛教道场。
但是,五台山历史上是道教圣地,又名紫府山。为评判高下,皇帝让佛道两家斗法。正月十五,在白马寺建了焚经台,将两家经典进行焚烧。道教经典化为灰烬,而佛教经典完好无损。
随后,摄摩腾和竺法兰还做有偈语:“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纳,丘无山岳嵘。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神通稀有事,处处化群生。”
最终,汉明帝认为佛教是究竟的,于是就把五台山让给佛教来弘法。此后,佛教开始在五台山流传。
大和尚说,五台山第一座寺院是大孚灵鹫寺,也就是现在的显通寺。为什么叫灵鹫寺?因为显通寺后面的山头像印度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灵鹫峰。所以以山名命名为寺名。
其实不止灵鹫峰,五台山好多圣迹乃至事物都和印度相似,比如东台顶的那罗延窟,又如五台山也有娑罗树。
北魏孝文帝时期,五台山寺院广布,迎来了佛教发展的高峰。唐朝时候,五台山台内台外360座寺院,方圆500里,辖二州五县,即忻州、代州,五台县、繁峙县、原平县、定襄县、阜平县。之后,历经宋元明清,五台山的发展虽然起起伏伏,但也多次出现了鼎盛局面。
因此,可以说,佛教起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并最终完成了中国化,而五台山佛教是非常重要的代表。
昌善大和尚说,五台山对其他的佛教名山也有很大影响,大家都知道普陀山有不肯去观音。当时有位日本僧人慧锷来五台山,请了观音菩萨像要带回日本,但是到了普陀山这个地方,船无法行驶,就把观音菩萨供在那里,此后就开辟了普陀山观音道场。金乔觉也是来五台山朝拜以后,去九华山开创了地藏道场。
在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塑有文殊菩萨像,大和尚说,朝拜这五个台顶叫大朝台。乾隆皇帝来过五台山6次。第3次来的时候,听说黛螺顶住着一位青云和尚。青云和尚在中台顶住了20年,修行很好。
乾隆皇帝知道台顶气候严寒恶劣,变化多端,加之年龄已大,于是让青云法师想个办法,下次来的时候“不登五个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青云法师就想了一个办法,把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像合塑在黛螺顶,命名为五方文殊殿。
五年之后,皇上第4次来五台山,果然在黛螺顶同时拜了五方文殊。他曾经在黛螺顶住了一宿。还写了一首诗,赞美黛螺顶:“峦迥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找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闱黎凝未识真宗。”
从那以后,朝拜黛螺顶就被叫做小朝台。“大家来朝台,来黛螺顶,朝拜一下,等于把五个台都拜了。”
摄影:悟慈
黛螺顶唐代时有出家人,但没有形成道场。明成化年间,初具规模。大和尚说,在历史上,黛螺顶被称为佛顶庵、青峰顶,就如普陀山有佛顶山、峨眉山有金顶一样。
黛螺顶在台怀镇中心,又是制高点,这座山座东向西,仿佛一只海螺扣在这里,佛教中有吹大法螺的说法,因此这也是演教说法之意。每当信众去不了五个台顶,就来黛螺顶拜一下,相当于把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都拜了。
五方文殊,有五个名字,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名称不一样,体现的都是文殊菩萨智慧广大的意思。这种智慧是不二的,没有二元对立。
佛教有句话,“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走向成佛之道。大和尚说,要想有这种智慧,就需要转——“转八识成四智”。
我们的前五识加上意识共六识,对六尘,分别起作用,通过末那识起作用。第七识是分别识、独头意识。而第八识阿赖耶识如同储蓄所,一切都要收纳。佛教为什么要打禅七,念佛七,其实就是破除我们第七识的分别执着,要破除疑情。
五方文殊的“五”,寓意深广,昌善大和尚说,“五”是佛法,也是世法。
五台山的五个台顶代表五方佛;五方文殊,代表的是佛的五种智慧,这是佛法。在世法层面,“五”的运用也很广泛,如人体多是由“五”来组成的,如五官、五藏、五个指头;如生活中的五谷、五味;又如青黄赤白黑、东西南北中等,他说,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五年计划、五年发展等也是“五”的运用。
大和尚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世法同一个体系、同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是殊途同归。
佛法彰显的是一种精神,世法彰显的是一种物质。精神和物质是不二的、分不开的。归纳起来,都是体现在智慧当中。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其精神主要体现在智慧方面。大和尚说,“不论是搞工作、做事业还是学佛、成佛,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智慧。通过智慧,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照破我们的烦恼,彰显我们自性的光明。”
有智慧、有福报,才能真正接触到佛法,才能感受到佛法的熏习,“大家要在学佛当中亲身感受,去经历,慢慢感悟。”这无量无边的功德,真的是不可思议。
智慧是用来断除我们的烦恼业障的。佛陀初转法轮时为五比丘讲过四谛法,通过四谛三转十二因缘,让众生知道苦,知道这个世界是不究竟的,是幻化无常的。
四谛法说“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苦从哪里感召的?从烦恼和惑业方面感召的。这个“感召”就是“集”。“慕灭修道”,慕就是羡慕的意思,羡慕佛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得到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圆寂。圆寂就是圆满所修的三世一切的功德,断除种种的业障。佛陀达到这种境界了。凡人看到佛陀有这样的修证,羡慕佛陀,就常随佛学。通过这样,就知道要断除烦恼、惑业。要通过思维,同时用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内心,“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
那么如何运用在生活中呢?大和尚说,冲动是魔鬼。当你烦恼生起的时候,是魔鬼占据内心了,这就把我们的清净智慧本心给掩盖了。
所以佛法告诫我们,
修行在哪里?就在当下这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是善是恶、是菩提还是烦恼?如何取舍?怎么去对待?就在当下这一念,你来下决心。通过一种思维、通过一种智慧来破解,这是最主要的。
好多人说,烦恼不能控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生烦恼了发了脾气了,反过来后悔了。但有时我们想想,生起烦恼,要观照。如果我们心里很愚蠢,自私自利,一直围着烦恼转,什么话都听不进去,这就是愚蠢的表现,就是没有智慧。
所以生活当中,烦恼生起来了,要想想,谁在烦恼?
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被烦恼主宰。我们如果被烦恼主宰了,我们就在痛苦、轮回、堕落当中。
大和尚说,其实这个世界是很无常的。学佛需要智慧来观照,智慧现前。我慢恭高,烦恼升起的时候,失去本心,福报减退,魔障随之而来。这就是大家常讲的“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大和尚说,在五台山住山30多年了,深深体会到文殊菩萨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文殊菩萨每天都在与我们相应,我们要用心去感知。种种心念、种种行为、种种修持都在文殊菩萨的智慧里。
真正有智慧了,就懂得了规范自己的心念、行为。
只要我们用心做事,真心对待,天地万物就和我们对话,文殊菩萨就与我们相应。
文殊菩萨怎么和我们相应呢?须知“心同法界”,与十方法界、佛菩萨都是相应的。只要众生感念佛菩萨的恩德,佛菩萨都知道我们众生心里想什么。我们“一念的思维、一念的感召都会和文殊菩萨响应”,这是“感应道交,真实不虚”。我们的念头和虚空法界是相呼相应的。
“我经常和弟子们讲,作为佛弟子,要多去要多去念佛、诵经,做种种善事。”
当你念佛时,佛的光明在普照我们,令我们业障消除、智慧现前、光明现前;当我们不念佛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念烦恼。
念烦恼带给我们的是堕落、痛苦。因为我们的痛苦、业障皆从烦恼、妄想所产生。所以,来到五台山,要来求智慧。
开示完后,大和尚还为六名队员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前后将近一个半小时,队员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一万菩萨绕清凉”活动开展以来,昌善大和尚开示时间最长、最全的一次。虽是冬天、寒风凛冽,但队员们能为“心开意解”而无量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