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震动的新闻事件“白银连环杀人案”已宣布将被改编成电影,或许大家期待的中国版的《杀人回忆》有望“上线”!
穿越者综合编辑
来源:时光网;如是娱乐法;时尚先生;百度百家
“白银连环杀人案”要改编成商业电影
近日,“白银连环杀人案”正式宣布侦破,犯罪嫌疑人高承勇被警方抓获。这件被称为“天涯十大悬案”之一的惊人大案,不仅引发众多网友的高度关注,也将被改编成商业电影。
亚太未来与天涯共同成立“天涯未来影视工作室”
9月8日,曾联合出品《寻龙诀》的国内新锐影视公司“亚太未来”携手天涯社区,共同宣布成立“天涯未来影视工作室”,双方将着手联合开发根据“天涯十大悬案”改编的犯罪惊悚悬疑动作系列电影,其中包括最近刚告侦破的“白银连环杀人案”。
天涯社区拥有成熟活跃的中文论坛,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探索真相是天涯网友最突出的特点。亚太未来与天涯社区探讨合作之初,就对天涯社区适合影视改编的大量内容IP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以南大碎尸案、重庆红衣男孩案、白银连环杀人案等为代表的“天涯十大悬案”热帖已确定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
据悉,“白银连环杀人案”在天涯社区“盖楼”高达近6万层,点击460万,帖中曾出现大量案件的内部资料。有网友推测,或有办案人员匿名在帖中找寻线索,更由于诸多“福尔摩斯”推理与现实案件侦破过程高度吻合,为公安机关最终破案做出了积极贡献,天涯帖子也被网友称为“白银案”线索“重案楼”。
根据“天涯十大悬案“热帖改编的犯罪惊悚悬疑动作系列电影,都将是商业类型片,而不会做成纪实类影片或纪录影片——更准确地说,该系列品牌影片是受“天涯十大悬案”启发而创作的典型的商业类型片,电影的类型化特征将是项目开发的重点。
新闻到电影,向来是电影人的“心头好”
《杀人回忆》被称为韩国最好的电影
谈到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执着到如韩国那样,热衷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罪案故事了。真实事件改编的罪案故事成了韩国电影的大宝藏,差不多每年都会有几部这样的电影。
最近几年涌现的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具有一种珍贵的品质——就是直面现实,勇敢表达自己的立场,《杀人回忆》、《熔炉》、《假日》、《共谋者》、《那家伙的声音》等等作品,皆如此。
这些电影,或者改编自真实事件,或者以真实的社会现象为素材,有些当事人仍然在世,有些事件并没最后落幕,这些电影多半浑厚、沉重、悲郁,反思社会框架的缺陷和人性之复杂,因此,每当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时,人们总是用这些电影进行比较。
另外,新闻事件之所以收到电影人的喜好,是因为不编剧与导演的功力如何,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就已经提供了一部好电影的框架,只要编导基本靠谱,就足以组织出一部厚重结实的电影。所以我们难免向自身联想,这二三十年里,发生在我们周遭的,那些震撼人心、离奇骇异的事件,几乎是一个电影富矿:龙治民杀人案、南大碎尸案、朱令案、重庆红衣男孩事件、洛阳性奴案等等,都是现成的电影剧本,哪怕编导只是原样描红,也足以拍出一部惊世之作,未必比肩好莱坞的《十二宫》、《黑色大丽花》和《X市民》,仅它们蕴含的丰富话题性,已经足够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
中国近年也开始涌现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计划将新闻事件搬上银幕,此前消息称,《太平洋大逃杀》的影视及相关改编权已经出售给乐视影业,此事无论在新闻圈还是在影视圈,都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2016年1月14日中午12点30分,时尚先生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全文一万七千字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阅读量很快超过100000+,评论点赞数超过2000。
次日,多个微信大号对此文章进行了转载,根据乐视方面收集到的数据,该文当天阅读量很快突破1000万+,百度指数从0直接狂飙到14000,后续几日,更多的微信大号对此作品进行了转载,阅读量达到了3000万+。
乐视视频副总裁何凤云认为,“这样的话题性、这样大范围的传播和影响,已经为这篇特稿注入了强烈的IP属性,它覆盖人数的量级,已经接近了超级IP《盗墓笔记》。”
《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发布当晚,已经有数家影视公司抛出橄榄枝,希望买下它的影视改编权。
这期间,时尚先生也完成了《太平洋大逃杀》版权保护申请,在陆续接洽的将近二十家影视公司中,时尚先生最终敲定了乐视影业作为合作方。
在不久的将来,这起传奇的航海杀人事件将以另一种形式重回观众的视线,同时也昭示着,新闻特稿已经开始成为发掘原创影视素材的“富矿”。
今年上映的《解救吾先生》也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新闻作为影视作品的素材并不罕见,《最爱》、《解救吾先生》、《可可西里》等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或受真实事件启发)的故事。
在好莱坞或者韩国,新闻业和影视业的联动机制已经非常成熟,真实事件在影视题材中占据相当比例,而根据真实事件或人物改编的电影往往是各大电影奖项的热门竞争者,如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钢琴家》、《为奴十二年》等等,但在电影业正经历爆炸式增长的中国,新闻业与影视业的对接仍在发轫之中。但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业内人士认为,“并非只有小说或者动漫作品才是有转化价值的IP。在市场上,值得去开发的IP,当然也应该包括更多纪实报道或者是热议话题。在我们看来,IP是社会注意力峰值产品,是隐藏在社会聚焦注意力背后的价值展现。”
影视行业迅速发展,其对故事的渴求也日益强烈。
那么,新闻改编电影如何授权?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素材,新闻改编电影由于其真实性、戏剧性或者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现实,而被制片人、导演格外喜欢,成为了好莱坞电影三大素材来源之一。在知识产权的领域,所谓「有买卖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权利」,然而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如何做到「合理合法合规买卖」,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事情。
新闻作为一种素材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他属于记者创作的文字作品,具有完整的著作权,二是新闻中出现了人物,这些人物具有名誉权等一系列人格权利。
这使得获得新闻素材的影视化改编授权需要两个步骤:
(1)找记者获得授权;
(2)找当事人授权。
当然不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需要经过记者的授权——其实这一点的边界在法律上其实是很微妙的。
如果一个事件被很多媒体报道,成为一个「公共事件」,那么这样「属于公众领域的信息」,你完全可以当做「开放素材」来无偿使用——这在美国法下有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虽然中国还很难找到具有共识的确切法条支持,但因为无法构成著作权法上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使得无法找到授权客体而被豁免。
于此类似的还有时事新闻的报道,一般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在我国《著作权法》里这类新闻报道是不受著作权保护的,所以也可以随便无偿使用。
但当你使用的报道是「独家报道」的时候,就难以绕过「记者」这一权利人了。正如奥利佛·斯通打算拍摄斯诺登为主角的电影,也会从英国《卫报》记者卢克·哈克那里获得授权。因为他讲到的素材是别人没有写过的内容,他对这些独占素材具有合法的著作权利。
这一授权原则之所以是合理的,是因为在新闻记者行业,记者在很多时候也是通过积年累月的追踪报道获得一手资料,进而撰写出「独家报道」的,新闻行业肯定这样的付出,所以当一个记者写了详尽的独家大稿,另一个记者从中直接取材换个说法拼凑文章,大家是不认可第二个人的原创性的,且谴责第二个人这样的行为的。
所以作为「源头」的独家报道,如果具备了很强的故事性,在表达上接近一个小说或剧本的时候,去肯定其记者的功劳,获得其授权也是合理的。
如果记者是独家报道,但他写的内容零七杂八,离电影的剧本还很远——这时候独家报道也需要很多二次加工,那么编剧或者制片、导演选择不从记者授权,而是以其为基础创作几乎全新的故事,也是可以的。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故事性」问题——因为记者撰写的报道故事性太弱,编剧导演几乎要重新创作,那报道只能就是素材;编剧可以说我取材自真实事件和公开的新闻,作为一种抗辩。
与其说这里的「当事人」指的是故事中出现的「具有真实原型的人」,不如说它是「能够被公众辨认出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原型」。电影改编所欲依据的真人故事属于「事实」,本身并不属于版权或商标法所保护的范畴,当事人对所经历的事实并不具有权利。
实际上连美国联邦法律都并未明确规定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要取得当事人的授权。拍摄电影是制片公司的自由,其界限只是不能侵犯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
1.故事原型的授权
虽然美国有很多种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是可诉的,但在中国法律中,常用的大概只有一个「名誉权」。因此,当故事中的「真人」觉得影视改编令他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提出名誉权诉讼。
《亲爱的》经过故事原型的授权
这就是为什么陈可辛拍《亲爱的》这部很好看的电影后,赵薇演的那个故事原型在已经授权的情况下还要起诉他,说电影里写到了虚构的情节。
所以在获得故事原型授权的时候,并不是「授权以你的故事拍电影」和支付点儿费用这么简单,而是要确保费用是「封口费」,确保原型在未来电影的商业运作的时候全程配合,不会影响到电影的市场化运作。
在进行这个原型的授权的时候,除了影视化许可,还要特别注意下面的这些要点:
授权的合法性。如果是一个主要亲历者代表多个次要亲历者授权,主要亲历者要保证自己有权「做主」,保证没有未经他人许可的尴尬情节,承诺接受采访或讲述不会构成对他人诽谤,或者权利侵犯其他次要亲历者。
对再创作的许可。根据影视项目商业运作必要,制片方会对真实故事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和虚构化处理,制片方有权根据文学、影视等项目的改编和拍摄需要,使用戏剧性手法进行再创作,这些改编有可能会与亲历者的真实经历发生偏离,包括但不限于姓名、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情节程度、故事发展场景等。
配合义务。在电影的宣传过程中需要亲历者参与的时候要给予配合,亲历者与电影宣传口径保持一致;原型的肖像姓名授权。
转授权许可。为了版权交易和日后联合制片的需要,这样的权利一定要是可转让的。
排他授权。如果你不希望挖掘到的新闻素材被别人抢走,排他授权有时候起到关键作用。
显然,《太平洋大逃杀》以近乎剧本式的语言、紧张丰富的情节、独具价值的报道,成为一部优秀的独家新闻报道,也是完整性很高的纪实文学作品,使其具备了影视化的因素。
杜强先生在把作品放上云莱坞之后,曾通过云莱坞联系到我们,对于作品的版权事务进行了咨询。当时,很多买家希望获得拍摄这个作品的影视化授权,都在与其洽谈。面对这样的局面,投入了心血的杜强先生显然更希望找到一个能做好电影的公司,而非一个出高价的公司。凭借独家报道的一手新闻,他需要立即和能做好这个电影项目的公司交易这个故事,用「正版授权」拦截粗制滥造的电影——否则一旦瞎做就可能毁掉这个好故事。
此时,还有很多导演对这个题材感兴趣,认为这属于公开的新闻素材,不需要经过授权,打算直接拍电影。我们考虑到这已经是一个优秀的具备影视化可能性的「具有独创性」「独占性素材」的独家报道,按照前文所述的原则,与杜强先生得出解决办法,取得亲历者的独家影视化改编授权,而且这样的授权要是排他的。当事人对于这样的讲述以及影视化授权是排他的;且杜强先生作为记录文学的撰写者可以独家代表亲历者进行授权和维权。
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法律上实现了这次改编最安全的授权闭环,也方便后续电影的商业化运作。
据杜强先生说,亲历者在进行授权的时候还提到了两条,一是要求报道和片方都对亲历者的真实身份予以匿名;二是改编的时候不要提到个人的感情问题,即不要在其个人生活上做文章——这两者也从另一个层面角度保障了个人的名誉权不受侵犯,更加规范了这个作品的影视化改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穿越者立场
交流沟通,意见反馈,想要福利,请加穿越君微信(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添加穿越君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