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记者根据各家保险公司官网统计,截至3月10日,已有108家保险公司公布此项数据。其中,有6家保险公司的个人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高于100%,最高达到了173.87%,此外,有24家保险公司综合赔付率不到20%。
业内人士表示,综合赔付率受保费收入和产品类型、分保情况、理赔、精算模型以及其整体业务结构多种因素影响,仅依据此项数据做出判定的参考价值有限,也不能完整说明财险公司、人身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险的具体情况和水平。
不过,业内人士亦强调,目前短期健康险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需要警惕,已有“车险化”趋势。
实际上,保险公司首次公开披露个人短期健康险是出于政策原因。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7号),要求险企每半年在公司官网披露一次个人短期健康险的整体综合赔付率指标,其中,年度指标披露不晚于次年2月底。根据35家财产险公司、73家人身险公司的综合赔付率数据,上海人寿、和谐健康保险、太平洋健康保险(原名太保安联健康)、安心财险、华海财险等6家公司综合赔付率均超过100%,而诚泰财险、太平洋安信农险、和泰人寿、黄河财险4家保险公司综合赔付率已经低至负数。
记者从保险公司官网公告获悉,已披露综合赔付率的35家财产险公司个人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差距均较大,安心财险综合赔付率达112.26%,为财险公司中最高值,最低为黄河财险-173.59%。
以黄河财险为例,旗下两款个人短期健康险产品中,齿科医疗保险综合赔付率为125.84%,但综合医疗保险综合赔付率为-160.32%,因此,最终合计的个人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为-173.59%。
同时,从已披露个人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的73家人身险公司的数据来看,4家人身险公司综合赔付率超100%,其中,国华人寿的综合赔付率达173.87%,上海人寿的这一指标亦达154.57%。
需要注意的是,仅有14家人身险公司综合赔付率高于50%,也就是说,八成以上的人身险公司低于50%。同时,仅有大家人寿、海保人寿两家公司的综合赔付率在0%。对此,海保人寿、大家人寿在公告中解释称,由于公司个人短期健康保险业务量较小,未发生理赔,2020年个人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整体综合赔付率为0%。
一家财险公司健康险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综合赔付率超过100%,个人短期健康险经营很难具有持续性,但是综合赔付率长期处于低位,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后又很难有获得感,可持续性同样面临挑战。个人以为,以短期医疗险为例,综合赔付率达到80%以上,才能支撑客户忠诚度与黏性。”
对于各家保险公司综合赔付率差距较大情况,多位保险公司精算、产品、健康险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按照监管要求的计算统一口径:综合赔付率=(再保后赔款支出+再保后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再保后已赚保费。其中未决赔款准备金包含已发生未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IBNR 准备金),可知,影响保险公司个人短期健康险业务综合赔付率的因素比较复杂,需要结合每家保险公司具体的保费收入和产品类型、分保情况、精算模型及其整体业务结构来看,并不能简单依靠某一项数据下结论。
一家再保险精算部总经理对记者表示,“对比单个保险公司的短期综合赔付率,特别是对小保险公司的综合赔付率高低作出评判是不科学的。此外,刚开始销售短期健康险的公司,其一年的综合赔付数据的参考意义也是有限的。”
不过,亦有财险公司健康险部负责人认为,综合赔付率受保费规模、精算假设影响比较大。财险公司与人身险公司保费基数不同,保费规模不在同一水平,且财险公司健康险增速高于寿险公司,当年个人短期健康险保费增速快或者保费规模突然增大,均会致使账面上的综合赔付低很多,这是精算准备金规则决定的。而且一些公司综合赔付率为负数,也是因为未决赔款准备金导致。
“例如,去年预计今年赔付100万元,并按照要求提取了保险责任准备金,但是今年实际案只理赔了20万元,那么在会计计算上,剩余的80万元今年要转回,这样财务上体现为负数,会造成没赔钱反而还赚钱的假象,数据上,也会变成负的赔付率。”上述健康险部负责人进一步对记者称。
另外,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对记者表示,每家保费和业务偏向不同,给出的渠道费用也不同,财险公司的短期健康险销售渠道主要借助第三方渠道,即依靠互联网流量渠道拼价格来做规模,而销售端的“宽进”传导到理赔终端,也影响综合赔付率。
根据银保监会最新公布的2021年1月数据,保险业健康险保费1206亿元,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368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971亿元,同比增长28%;财产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26.76%。可以说健康险近几年承包了保险行业增长的主要亮点。
不过,一些保险公司保单拒赔上升、“价格战”等问题逐渐显现,已经引起了业内关注。
本报记者以“如实告知”“医疗险”为关键词,统计中国裁判文书网近三年公布的保险纠纷发现,保险纠纷数量正在不断上升,2018年~2019年纠纷数量分别为33件、94件,而到了2020年,保险纠纷数量突然增加到156件,这些纠纷的原因即保险公司拒赔,涉及行业20多家保险公司。
据媒体报道,一家寿险公司高管曾调查行业中小保险公司健康险赔付情况后公开表示,保险公司健康险拒赔率以及经过通融协商的赔付率均在大幅上升,并透露在业内一家大型公司的赔付数据中,含有通融协商成分的占据了70%。
同时,中再产险总精算师李晓翾在2020年的一篇署名文章中公开指出,目前商业健康险业务的赔付率并不高,但保险公司的经营一贯遵循“费赔联动”法则,使得不高的赔付率带动了费用率的上升,个别渠道的费用率高达50%,能否有效控制费用率上涨是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面临的重要挑战。
“产品趋于同质化,就在渠道手续费上展开比拼,部分产品缺乏定价基础,保额虚高;核保核赔端大做文章,前期核保宽松,后期理赔极其严苛,导致拒赔上升,与之前车险的‘套路’一致。业内其实也很担心因为这种拼价格、拼手续费的无序竞争,而把健康险经营成‘车险’的情况。”上述财险公司健康险部负责人表示。
不过,监管对短期健康险无序竞争已经有所关注。在2020年12月国务院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明确指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是健康的,但是也存在三大问题,其中就包含无序竞争的问题,打价格战。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黄洪表示银保监会高度重视,并将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