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尚志杂志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态梦网  ·  滨海之瞳!生态城加快建设海上摩天轮 ·  3 天前  
生态梦网  ·  火爆预警!滨城版“胖东来”明天开业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尚志杂志

专题 | 你给我一杯咖啡,我还你一座城市。

风尚志杂志  · 公众号  ·  · 2017-05-20 22:57

正文



随着咖啡成为很多人越来越不可分割的生活方式组成部分,它渗透进街头巷尾、社区院落;它成为你工作日上班前的例行公事;它是你周末假日聚会的必备单品。我们对咖啡的喜欢和依赖与日俱增,对于咖啡的选择与习惯,也在慢慢地改变着。




每一家城市咖啡馆,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当连锁咖啡馆成为商务人士的临时会议室或排队很久点完就走的快餐店时,人们开始注意到在世界各大城市兴起的独立咖啡馆。这些咖啡空间拥有独特的自我标识与气质(比如北京一家开在汽车修理厂旁边的咖啡馆);所营造的氛围与咖啡本身传递的生活理念也极具个性(你甚至可以躺在巴黎市区的浴缸里喝咖啡)。它们可能是城市旅行指南上的必到之处,也或许简简单单成为社区文化的小小汇聚地。从任何一处这样的咖啡馆中,我们都可以借此触摸到当地的音乐、文学、设计等文化脉络。


《DRIFT》杂志,走过纽约、东京、哈瓦那、斯德哥尔摩。


所以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出发前往一个新的目的地时,会在心里为自己设定一个期许:我来到一座城市,要看看那些小而美的咖啡馆的样子。探索欲驱使着人们深入城市腹地,寻找一家又一家弥漫着咖啡香的店铺。而当这一切慢慢发展并逐渐自成体系之时,一本围绕咖啡展开的出版物应运而生了:2015年,来自纽约的独立半年刊《DRIFT》创刊,在预售期内迅速售罄。这本当今发行量最大的独立咖啡社区文化杂志,每期选择一座城市:纽约、东京、哈瓦那、斯德哥尔摩、墨尔本……编辑团队在城市里一待就是半年,期间走访一家家店铺,与店主和顾客聊天,邀请他们以及作家、摄影师、咖啡豆烘焙师等各行各业的人以咖啡的文化视角,探析城市里与咖啡相关的历史、文化、社区、人群的故事。


人们开始注意到在世界各大城市兴起的独立咖啡馆。


本月,《DRIFT》杂志中文版也即将面世。第一期中文版《DRIFT》将聚焦墨尔本,团队来到拥有世界上人均咖啡馆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澳洲先进的咖啡环保意识希望带动世界性风潮;女咖啡师呼吁审视女性职业角色在咖啡领域的地位。在一个多元化、文化丰富的城市,建立起来自澳洲的影响力。


《DRIFT》中文版创刊号:墨尔本。


而作为长期以来就存在并越来越被普及与接纳的生活方式,咖啡文化也一直是KINFOLK所关注的我们探访过世界各地的咖啡馆:斯德哥尔摩经营了60多年的老店Konditori Valand、开在东京代代木公园附近住宅区内的Little Nap......我们对话过很多热爱咖啡、从事与咖啡有关工作的创意人们:在北京胡同经营咖啡馆的杂志主编;在厦门打造综合空间+咖啡馆的建筑设计师。很多DRIFT到访过的城市,KINFOLK也都去过;那些DRIFT关注的人事,KINFOLK也都记录过。我们拥有同样的对创意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坚持。


咖啡文化与社区、人群息息相关。


任何一本优质刊物的发行都会引发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与爱好者们的关注;而一本深受人们喜爱的刊物在原版之外带来另一种语言版本,则会令无数本土的受众群欢欣鼓舞。一些热爱咖啡、尊重创意的好朋友们,在《DRIFT》中文版即将创刊之际,回顾自己过往与咖啡有关的经历与KINFOLK聊了聊他们对于咖啡和咖啡文化的感悟



Tony,生活、工作于北京

Book Design Shop 主理人


来自台湾的Tony Li,是北京独立书店Book Design Shop的主理人。


你是何时何地因何故接触到《DRIFT》的?
Tony没记错的话,初次接触应该是在Instagram。有国外的摄影师拿着《DRIFT》拍美照,就注意到这本新杂志。后来到东京茑屋书店时,看到杂志本尊,非常喜欢它专注咖啡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结合。


你觉得怎样的人群会阅读《DRIFT》?
Tony爱咖啡的人;以咖啡为借口开店和做各种相关创业的人们,连带的是他们的hipsters与fashionistas客人们。这群人加起来,就是一个城市里最具创意的群体。当然还有喜欢旅行,目标是每天在各城市最美咖啡馆开启新一天的人。


你如何评价《DRIFT》?它与其它类别的咖啡杂志的区别在哪?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Tony有了《DRIFT》,我们才看见原来咖啡杂志可以这么做:不是谈专业知识,而是与咖啡杯后的人真实接触;不是咖啡馆指南,而是谈咖啡对于一个城市的影响。这和我对咖啡馆的认知一样。每到一个城市,我总想先去两个地方:独立书店与咖啡馆。特别是咖啡馆,最能让人从空间与口味感受到城市与人的个性特质。咖啡就是人与人的媒介,我想这就是《DRIFT》带给我的感觉。


Tony曾经过的城市咖啡馆:Hooked To Go,台北。



 Leo,生活、工作于上海

CafeONAIR 主理人


Leo,在上海从业多年的建筑设计师、独立咖啡馆CafeONAIR主理人。


你是何时何地因何故接触到《DRIFT》的?
Leo:都是在上海喜欢的咖啡馆里看到的。


你觉得怎样的人群会阅读《DRIFT》?
Leo:喜欢咖啡、设计和旅游的人;愿意把一些安静(无手机)时刻给到自己的人。


你如何评价《DRIFT》?它与其它类别的咖啡杂志的区别在哪?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Leo:《DRIFT》让我想到Life & Thyme,我自己很喜欢的一本杂志。它让人与人之间非常的贴近,叙述关于咖啡和人的故事,这是在电子科技蓬勃发展的生活中越来越难得到的。


Leo曾经过的城市咖啡馆:日本·镰仓。



Serena,生活、工作于成都
EnjoyLaundryCafe 主理人


Serena在成都经营着一家洗衣店+咖啡馆。


你是何时何地因何故接触到《DRIFT》的?
Serena:我是今年年初才刚接触《DRIFT》。当时特别想去北欧旅行,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本介绍斯德哥尔摩咖啡馆的杂志,冷灰色的封面、简洁的字母,真的就是心目中北欧的样子,于是下单买了一本。


你觉得怎样的人群会阅读《DRIFT》?
Serena喜欢咖啡、喜欢阅读杂志或者像我一样一眼就被杂志封面吸引的人群。


你如何评价《DRIFT》?它与其它类别的咖啡杂志的区别在哪?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Serena:我没有读过太多其它与咖啡相关的杂志,但是《DRIFT》以城市为中心,区别于很多仅从咖啡馆本身或者从业者角度出发的创业故事介绍。《DRIFT》也采访咖啡馆店主,同时还有咖啡豆烘焙师以及咖啡饮用者,从更多维的角度介绍因咖啡而结缘的故事,以及从咖啡延伸到跟这个城市相关的一些文化和历史相关议题(如斯德哥尔摩这期就谈到关于男性产假、男女平等等)。最吸引我的是杂志里那些在咖啡馆里消费的顾客们的抓拍照片,他们或坐或站,或只身一人或与朋友一起,就是咖啡馆该有的悠闲随意的样子。


Serena曾经过的城市咖啡馆:61NOTE,台北。



不同的咖啡品味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阅读启发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人群带来不同的故事。当我们在讨论咖啡的时候,我们在讨论自己的生活、经历、爱好;当我们路过一间城市咖啡馆的时候,我们路过的是创意、文化、社区概念和所有汇聚于此的美好。下一站,带上《DRIFT》中文版,按索骥,找到属于你的咖啡香。



更多与咖啡有关或是与《DRIFT》杂志中文版相关的讯息,可扫码关注其在中国的媒体传播平台——「致邻 SITT」的微信公众账号。致邻Style In The Town(简称致邻SITT),以“致以邻里的美好”为理念,将社区与街区紧密相连,带来深耕本土和国际品牌的优质内容。




- THE END -


WORDS by Ladong

PHOTOS by DRITF、Tony Li、Leo、Ser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