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曲:杨千烨 - 再见二丁目
转眼蛇年已经拉开帷幕。过去一年,你过得还好吗?
是不是经常迷茫彷徨,感觉每天都在麻木地重复?
是不是也会偶尔倍感煎熬,忘记自己多久没发自内心笑过了?
我们总是为了生活匆匆忙忙地往前走,却忽视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向往。
其实,快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一书中,曾提出三种让人快乐的因素:多巴胺、内啡肽和血清素。
多巴胺是对欲望满足的奖赏,内啡肽是先苦后甜的补偿,血清素是积极乐观后的安详。
新的一年,试着换种方式面对生活,你会发现:快乐,其实是可以自己创造的。
01
少点多巴胺
过去的一年,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想要控制体重,却总忍不住暴饮暴食;
明明不是必需品,仍然不停地买买买;
对工作提不起兴趣,一刷短视频却根本停不下来?
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给我们带来快乐。
可如果想保持这种状态,就需要更强烈的刺激,也就越来越难以满足,进而陷入持续的恶性循环中。
美国杜兰大学的罗伯特·希斯博士做过一个实验。
在实验者大脑的奖励中枢植入电极,然后给他们一个控制按钮。
结果,实验者为了获得奖赏的“短暂快乐”,开始疯狂地高频电击自己,平均每分钟按40次按钮,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当实验员提出终止实验时,有人强烈抗议,还有人在切断电击后,竟然继续狂按按钮200多次。
看见没,明知多巴胺的瘾头堪比毒药,人们仍然乐此不疲。
忍不住想起刘墉那段令人振聋发聩的话:
再玩一球、再赌一局、再睡一分钟,听起来都是小事。那里面自我妥协的细菌,却可能侵蚀你的骨髓,使你一辈子都站不直。
习惯了每天熬夜放纵的快乐,就很难再回归到规律的生活节奏;
沉浸于短平快的视频剪辑中,就很难再有耐心去看完一部两小时的电影;
更不要说去花大把时间去深度思考一个问题、读一本书、学一门新技能......
多巴胺的快乐,总是让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
可同时,也会让我们失去探索未知的好奇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很难沉下心来去做那些高投入才能获得回报的事情。
新的一年,如果想摆脱多巴胺的诱惑,不妨试着提高警惕,重置你的喜好和习惯。
最好的戒断方式,其实是隔离。
如有必要,可以将手机里的娱乐软件全部隐藏或删除;
日常生活中,尽量远离垃圾食品这类消耗型的快乐。
想戒掉一个坏习惯,不妨先用一个好习惯来替代它。
试着培养一种成长型的兴趣爱好,增加快乐来源,比如运动、摄影、旅游等。
02
多些内啡肽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长跑很辛苦,但经过奇妙的临界点之后,身体就会充满活力,跑得越来越轻松。
读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开始觉得很困难,全身心投入后,就能体会到知识带来的力量和富足。
如果说多巴胺是即刻满足,让人迷茫沉沦,那么内啡肽则是恒久快乐,让人脱胎换骨。
真正的聪明人,都是追求“内啡肽”的高手。
谷歌工程师马特为了把自己从一团糟糕的现状中拯救出来,曾列了一份30天挑战计划。
完成四个任务:每天步行一万步,拍一张照片,骑车上下班,写一本5万字的自传。
克服四个习惯:不看电视,不吃糖,不玩推特,拒绝咖啡因。
刚开始,他有些打退堂鼓。
但一天天坚持下来,他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而且很享受这种自律带来的满足感。
30天后,他从一个肥胖的宅男,变成了拥有健康、乐观、文采等诸多优点的阳光男孩。
很喜欢一句话:人生就是无数习惯的缩影。
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有所不满,新的一年,不妨多些内啡肽,去规划去行动,倒逼自己去做枯燥但有价值的事。
比如:跑步、打太极、练瑜伽等。
身体动起来,你会发现自己的头脑和生活也会随之流动起来。
比如,设置今年的小目标,按步骤去推进,不断复盘改善。
可以是工作上的成长目标,也可以是读30本书、跑50次步。
可以是了解行业动态,也可以是向专业人士学习;
在不断解锁新技能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03
经常血清素
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精神时刻高度紧绷。
过去的一年,为工作、为生活、为孩子......你是不是也经常有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的时刻?
这个时候,可能是你体内血清素缺乏了。
血清素是一种天然的情绪稳定剂,被称为幸福荷尔蒙,能帮我们放松心情,积极地面对生活。
它不生产快乐,但控制着感受快乐的“闸门”。
汪曾祺曾在《闲市闲民》里写过一个老人。
他每天早起扫地,一日三餐自己动手,没事抱膝闲坐,带着纯真和笑意看世界,活得如庄子般逍遥自在。
实际上,他的一生经历过各种天灾人祸、人世沉浮,身上却丝毫没留下什么痕迹。
虽然年近80,但气色很好,身形矫健,看起来只有70岁。
生活中,不少人身体超负荷运转,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日子慌张凌乱。
很喜欢一句话:你只有经历饱满,才能经得起世事刁难。
新的一年,试着学会爱惜身体,稳定情绪,用足够的血清素去应付生活的种种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