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消费一下张小龙。
1年前,张小龙这位现在中国最顶尖的产品经理说,好的产品应该让用户用完即走。于是整个中国互联网圈的产品经理们这1年似乎都在消费和揣测这句话。
前几天我半调侃的在微博上说,想想看,支付宝完美的践行了张小龙说的,好的产品应该让用户用完即走这个想法。然后,这条微博出乎意料的被转发了很多次,也被很多营销帐号抄袭性的转发了很多次。
微信在刚出来的时候,微信说自己是一个生活方式,当时,「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方式,还引发了很多媒体的讨论。彼时的微信似乎并没有想过把自己当做一个工具,或者说,他似乎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想法。
在2016年的微信年度公开课上,张小龙不断强调,微信是一个工具,微信是一个工具。一个好的工具应该做到让用户用完即走,所以,微信要努力做到不过多的把用户粘在微信上。
当每天有7.68亿用户使用微信,50%的微信用户每天使用微信90分钟的时候,微信说,你应该放下手机,少用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当微信红包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节日的标配,对手们不断变着花样的玩红包的时候,微信说,春节我们不准备搞红包活动,大家多陪陪家人吧;当微信成为一个最大的流量平台,大家都指望微信推出新的功能,好获取流量红利的时候,微信说,我们的小程序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我们不提供流量。
作为产品经理的张小龙的想法,与实际使用的用户的想法一直是相悖的,这就是典型的张小龙悖论。这个悖论后面所反应出来的,是一个超脱于现有大部分人思维的更大的产品智慧与野心,是真正的平台型产品思维。
百度是pc互联网时代非常成功的平台型产品,百度发愿说让人们能平等的获取内容,但是,在围绕内容建设的时候,百度自己做了MP3,做了贴吧,做了知道,做了这个平台上最被频繁所需的大部分内容;
阿里是pc互联网时代非常成功的平台型产品,阿里发愿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是,在围绕生意内容建设的时候,阿里把所有的流量封存在自己的平台上,阿里去外部收购流量灌注在自己封闭的平台里,商家则给阿里交流量费;
于是,我们看到,简单可依赖的百度却不断因为信赖问题带来危机,要做生意,阿里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阿里和百度的基础逻辑类似,通过努力建立巨大的中心化的流量围城,用户在围城中瓜分流量,头部商家花钱获取多数的流量,长尾商家因为无法承担流量的成本而无法获得足够的交易达成。
平台做到最后,跟一个依靠课税维持运转,劫富但不济贫的国家并无二致。这反而成为这类平台型产品的尴尬之处,平台要想尽办法让用户粘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却想的是如何离开这个平台。
张小龙的用完即走思想背后,是说,微信只是一个平台,微信不提供流量。微信不是中心化的,每个商家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获取流量,微信要做的事情只有2个,一是尽可能的去连接可以连接的一切,一是尽可能的去中心化,让每个商家都是一个自己的中心。
这就会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个人都在拼命的想办法获取用户,而这些用户最终都会因为网络效应,成为微信的用户。微信是最后的赢家。
这就好比,一个姑娘,如果每天找你买化妆品,买包,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但是,万一有个姑娘跟你说,我跟你在一起,不需要你买包,不需要你买化妆品,我就是想和你在一起,那,你就要小心了,她多半是想要你的全部。
然后再说小程序。
微信从诞生到现在,从来没有一个产品是提前1年就放话说要做,然后一做做了1年还没有发布的,换句话说,小程序是微信第一个「期货」类型的产品。
张小龙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回顾pc互联网,他对pc互联网的怀念最终转化到了小程序上。
在我看来,pc互联网的核心是浏览器,浏览器的核心是网址/URL。对URL的索性与跳转,成就了雅虎、百度、Google,对URL的控制成就了360。
我们可以做一个不太严谨的类比,在小程序的猜想里,二维码就是网址/URL,微信就是最最最大的浏览器。微信这个最大的浏览器要完成对URL的索引与跳转,还要控制URL。
我觉得,很大的可能是,微信未来会把自己的小程序标准开放出来,让更多的平台用这个通用的小程序的标准。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我们在网络上的生活方式,有了一个新的轮回。看上去有很大的变化,实际上没什么变化。
pc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键盘输入,通过URL来发现信息,发现世界;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手机输入,通过小程序来发现信息,发现世界;在之后的时代,我们通过xx输入,通过yy来发现信息,发现世界。
形式与载体发生了变化,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产品的轮回。
微信的梦想是连接一切,如果微信的聊天功能完成了人对人的连接,那么,微信正在用小程序完成人与物的连接,甚至物与物的连接,这是小程序之于微信最大的意义。
关于网上流传的张小龙关于小程序的十问,站在微信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思维的角度去看,所有的答案都是非常之符合逻辑的。
当然,微信并不能统治移动互联网,小程序也一样。
小程序是在通过微信进行赋能,对长尾应用场景进行连接,高频刚需的头部应用场景并不会受到影响。
购物该上淘宝还是会花很多时间打开淘宝APP去逛,刷今日头条的依然会花很多时间去刷低质量的内容,打游戏的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但是,美团点评其实蛮危险了,还有,更郁闷的或许依然会是淘宝。
(唉,为毛一个社交软件每次迭代,受伤的好像都是一个做支付的软件)
写在最后,
从一个生活方式到一个工具,在不断的迭代中,微信这位最大的产品经理能始终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抽象的看问题,去把未来抽象成一个更简单更纯粹的点,星辰大海的视角,确实是可谓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