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稳住股市、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推动专业机构投资者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权益投资比重”的重要决策部署,并在1月23日召开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国信非银观点: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既有利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又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兼顾短期和长期收益。本次《方案》聚焦优化考核机制、提升权益占比、优化市场生态、加快工具应用四个方面,其中优化考核机制可提高机构投资者对短期投资收益波动的接受程度,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提升权益占比可直接为资本市场带来确定性增量资金,
根据发布会内容,中长期资金入市体量将达万亿元级别
;
优化市场生态主要关注提升上市公司股东回报能力,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等;加快工具应用主要为继续扩大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工具的规模,以及增设保险公司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等。我们预计各类机构资金入市体量为:
(1)保险:
预计相应政策将直接带动以国有商业保险为代表的增量资金入市,根据我们的测算,
预计每年入市规模约为6000至8000亿元左右。
结合长周期考核机制及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多措并举推动保险资金中长期稳定入市,持续利好以OCI为代表的红利类资产配置。
(2)公募基金:
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为5.89万亿元,根据发布会内容,未来三年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即每年增长约6000亿元。此外,2025年还将推进降低基金销售费率,进一步让利投资者。
(3)社保基金、基本养老基金及企(职)业年金:
资金来源稳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有望持续增配权益资产。
(4)银行理财:
我们估计银行理财投资的二级市场股票规模约为2900亿元,仅占理财投资资产的0.9%,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1. 优化考核机制,提高权益占比,优化市场生态,加快工具应用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优化考核机制,提高权益占比、优化市场生态和加快工具应用四个方面。《方案》涉及的中长期资金,主要指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等资金来源较为稳定且资金体量较大的机构投资者。
优化考核机制,体现在推动实行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
具体包括:国有保险公司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细化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加快出台企(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可以提高中长期资金对于短期投资收益率波动的接受程度,有利于促进中长期资金增配权益等高波动资产。
提高权益占比,体现在提高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比例。
具体包括: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引导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稳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中长期资金的投资资金来源稳定,规模增长稳健,提升其权益投资占比有望为权益市场带来确定性较强的增量资金。
优化市场生态,体现在注重上市公司股东回报和推进创新工具运用。
具体包括: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和落实一年多次分红,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加快工具应用,体现在扩大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及互换便利操作规模等。
2. 中长期资金规模体量庞大且增长稳健,有望为股市带来万亿级别增量资金
商业保险资金方面,本次会议提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目前,我们主要基于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太平、新华保险2024年保费收入进行测算,
截至2024年末,上述五家商业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为2.2万亿元,预计后续每年潜在入市规模约为6000至8000亿元左右。
此外,本次会议提出2025年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地,资金规模将不低于1000亿元。
保险公司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是指保险机构通过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方式,开展长期股票投资的试点项目。这一试点旨在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力度,提升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同时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以中国人寿及新华保险合资成立的鸿鹄基金为例,截至2024年9月30日,鸿鹄基金实收股本达320.1亿元。预计随着相应试点的落地,将为市场带来中长期稳定增量资金。
优化险企长期考核机制,引导长期权益投资。
此前,我国保险公司投资考核主要以中年度考核的方式为主,指标均以中短期为主,从而降低了险资对于短期波动的容忍度,并抑制了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的积极性。同时。此前政策也导致险企过度追求短期收益,与负债端需求背道而驰,不利于险资优化资产负债管理。优化险企长期考核力度有利于增强险资长期权益投资积极性,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程度。预计该政策有望进一步鼓励险资配置OCI权益类资产。目前上市险企权益配置比例约为11%左右,而OCI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仅为5%,有较大上升空间。
利率下行过程中,个人投资者通过购买保险产品,将利率下行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保费增速往往与长端利率呈负相关关系。
比如2021年以来,寿险保费增速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利率下行时期,保险产品具有的确定性收益仍有充足吸引力,从而吸引居民增加购买,带动保费规模扩张。2021年以来,长端利率持续下行,人身险保费再度开启增长,增量主要来自寿险,其保费占人身险比重由2021年的70.9%升至2024年前11月的75.1%。保费增长带动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增长,截至2024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2.15万亿元,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2.8%,保险资金投资股票或权益类基金的金额已经超过4.4万亿元。
社保基金方面,资金来源稳定、投资收益累计使得基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全国社保基金用于国家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全国社保基金还受托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但对其进行单独管理、集中运营、独立核算。全国社保基金资金来源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和彩票公益金等资金构成。截至2023年,社保累计接受拨入资金11,440.71亿元。彩票公益金和财政预算收入是最大拨入项目。投资收益不断累计,已经占据基金权益的大部分,截至2023年末,社保累计投资收益占基金权益比重已达60%以上。伴随规模增长,社保也会持续增配权益资产。
企业年金方面,企业年金计划持续成立和年金基金持续积累,使得企业年金基金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2024年6月末,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资产净值3.36万亿元,其中含权类计划资产占比接近90%。较高的权益资产配置,使得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受权益市场影响较大。
基本养老基金方面,自2016年起逐步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管理,委托资产逐年增长,投资收益率也受到股市影响。截至2023年末,基本养老基金权益总额1.85万亿元。自2016年12月受托运营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5.00%。
银行理财方面,股票投资占比仍然很低,未来有提升空间。
截至2024年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2.13 万亿元,我们估计银行理财投资的二级市场股票规模约为2900亿元,仅占理财投资资产的0.9%,未来有很大提升空间。估算方式如下:(1)权益类资产绝大部分是优先股,尤其是银行优先股。不过考虑到目前银行优先股总规模也仅约7600亿元,因此银行理财所投资的权益类资产中,优先股占比不太可能有85%。不过这一数据起码说明优先股是银行权益类资产最大的投向类别,假设其占权益类资产的一半。而股权类和二级市场股票投资按下图中6:9的比例假设,据此估计,银行理财产品0.83万亿元的权益类资产中,投向二级市场股票的规模大概2490亿元。(2)公募基金几乎都是债基和货基,银行理财前十大持仓中,股票型基金占比仅有2%,混合型基金占比仅有4%(假设其中一半资产投向股票)。据此估计,0.93万亿元的公募基金投资中,投向股市的规模大约为370亿元。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资本市场景气度下滑,宏观经济下行超预期等。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S
P
E
C
I
A
L
把
最
优
秀
的
期
货
分
析
师
报
告
和
最
顶
尖
的
期
货
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