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陳小剑
陳小剑,自律者、晨型人、多元思维模式践行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庞门正道  ·  有偷看别人甜甜的生活了! ·  3 天前  
庞门正道  ·  8888!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玄武:先民为何会将龟与蛇绑定在一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陳小剑

无为:比“心流”更高级的一种状态

陳小剑  · 简书  ·  · 2019-12-05 09:38

正文

每天一本书 ”专栏系列连载的第 37 篇文章

大家好,欢迎打开 #每天一本书# 专栏,

每天花 5分钟 阅读一本书,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

今天要解读的书是—— 《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

本书作者, 森舸澜 ,加拿大著名的汉学家、斯坦福大学宗教学博士,主攻中国古代思想,他曾把《论语》翻译成英文,他的译本被认为是最适合普通人阅读的版本。

这本书是从以西方学者的视角,引用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来解释庄子的 “无为” 思想。

01 热认知 VS. 冷认知

大部分人对于“无为”有一定的误解,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事都不做、不追求的一种悲观态度,其实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追求,而是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刻意追求、特别放松自然的状态。 比如庄子说的“庖丁解牛”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

而要把做事的状态达到无为境界,就需要通过不断运用“刻意练习”来实现,也就是最终练习内化到潜意识里。

中国古代很多礼仪规范,比如背诵经典、学习礼仪等,这些都是从小就要开始学习培养进行基础训练,以不刻意、很自然的达到文质彬彬的状态,也就是把人培养到无为的状态。

人的认知系统可以分为: 热认知系统和冷认知系统

热认知系统 ,是无意识的,对应于 《思考,快与慢》 里的 系统1 ,比如我们日常的走路、开车等,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就能自动完成的。

而冷认知系统 ,则需要随时做判断,费时费力,对应于 《思考,快与慢》 里的 系统2 ,它的好处是更理性,面对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给不同任务设定新的优先级。

作者说,无为的境界,其实就是 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合作 下达到的。意识放开了身体,让潜意识操控身体自动地、放松自然地去做一件事,同时,意识又保持了高度的敏锐。

02 无为 VS. 心流

“心流” 状态,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它是心理学里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人在工作的时候深入地沉浸其中,就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地专注在事情上,不仅能提升认知能力达到高效,而且还能带来愉悦感。

而无为是比心流 更高级 的一种状态,它不仅让你进入心流,还让你觉得 有意义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 “意义”其实都是我们人赋予的 ,因为有了我们自己参与其中,就必然有意义存在,而意义的定义则是由我们的价值观系统来决定的。也就是说要想做事有意义,必须依靠价值观系统可以。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其价值观系统都会存在差别。因此,对于同一件事情,由于价值观系统不一样,就导致了其意义也会不一样了。

无为符合某种价值观系统,是一种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里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比如古代时候的天道就是一种达到无为的过程,当你真正达到了无为的状态,天会给你一个回报,这就是“德”。

由于现代和古代的价值观系统不一样了,没有了天道的价值观,要想追求无为,就需要用另外一套价值观系统去代替“天道”。 自由主义 就是符合的一种价值观系统,你可以不断往里面加一些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知识、事业等等。而关键在于, 你得相信这套价值观系统是比你自己更大的东西

03 孔子 VS. 老子

在孔子看来,人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仪,不能随心所欲、一味地释放天性。因为在他眼里,热认知主导的人的天性,就如同野马和洪水,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必须用 冷认知加以控制并通过刻意练习 来达到无为状态,最终不需要动用冷认知。

而老子的主张与孔子相反,他反对孔子这些繁琐的人为规定和套路,并且还要区分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主张 忘掉后天习得的文化认知 直接回归到 初始婴儿的状态 ,这样才是最自然的,才是真正的无为。为了达到无为的状态,老子学派还创立了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主张通过生理运动达到无为。

孔子和老子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无为的境界,但两者采用的方法都存在一定漏洞。孔子的方法更多的是培养了一大批伪君子,而且他自己对此也无能为力。老子的方法更是个悖论,看似什么都不做,恰恰做的还更多、更大。

04 孟子 VS. 庄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