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年入千万,是什么水平?
全国年收入在1000万以上的人数占比大约为0.01%左右,也就是一万四千人左右。如果剔除投资理财,按真正收入来计算,这个数字会更低。
普通人,20-60 岁,工作 40 年,月薪 5000,收入 240 万,月薪 1 万的话,收入也不会超过 500 万。
这可是 40 年,大家可以想象,年入千万的难度。
每周一本书,这周分享《前途无量》,半佛、亦仁、曹大、粥佐罗、猫叔,一众大佬写序推荐。
郭拽拽,94 年创业者,8 年自媒体实战派专家,去年个人收入过千万。
大学期间开始自媒体创作,写了上百万字,粉丝不足 200 人,去 30 家公司面试,全部遭拒。
毕业后做新媒体编辑,没日没夜地写作,从月薪 6000 涨到 15000,积累了几十万粉丝。
辞职创业,做出百万粉丝矩阵的公众号和短视频账号,自媒体课程 2 年超过 1 万学员,年入百万。
去年孵化多位年收入过百万的自媒体IP,个人收入也超过千万。
书中,从六个方面分享年入千万背后的底层逻辑。
如何提升认知,如何选择圈子,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提升效率,如何更值钱,如何开始创业。
前两天我写过一篇文章,《表达者的红利,取款机的密码》,过去十年很多人靠表达,靠自媒体,彻底改变了命运。今天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未来十年,不只是表达者红利的问题,不善于表达的人或者团队,在流量成本与转化效率方面会落后于人,甚至被市场淘汰。所以,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重视,阅读写作,视频直播。
以下是我读这本书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回来深入阅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人的成就,大概率是身边最亲近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人是环境的产物,模仿是人的天性。
不管你是否愿意,都会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观念和行为,这是自然规律。
你身边朋友,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消极,是屡次成功还是一直失败,是财富自由还是负债累累?
你关注的博主,他的价值观是什么?方法论是什么?执行力如何?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加上
时间的杠杆,不自觉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身边朋友都靠某个生意赚到了钱,你不自觉地就会向他们取经学习。
哪怕遇到困难,也会有坚定的信念
,他们都做了,我肯定也可以。
于是,
干着干着也拿到结果了。
俗话说,
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树挪死,人挪活。
普通人先赚钱,想逆袭,就要切换自己抄袭的对象。
父母亲戚朋友,过去的结果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操作系统不行,不能抄,不能学,
要换个环境,到外地去,抄那些牛逼的人。
现在互联网信息发达,我们可以自主选择抄袭的对象,可太多人被动喂养,
沉溺在娱乐消遣信息的奶头乐无法自拔,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财富,是抄来的,穷,也是抄来的。
如果现在没有赚到钱,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抄错了?
列出自己身边朋友的名单,列出自己各种账号关注的名单。
远离那些拉低你能量的朋友,移除那些浪费你时间的账号。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做好黎明前300 个小时的准备。
社会,是一个大型的竞技场,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副本厮杀。
谈不上什么公平不公平,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终其一生也到不了罗马。
讨论公平有时候并没有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做什么能改变现实。
现在很多 00 后打工人,老板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其实,这样最后损失的是自己。
我经常跟团队说,老板不重要,公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这个平台上变成更加值钱的自己。
怎么变得更值钱?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在实战中大量练习,把自己的刀磨锋利,十年磨一剑,一剑定乾坤。
我一直有一个,double理论,
认准的事情,不管结果,先付出普通人两倍以上的努力再说。
听上去是鸡汤,实际很有用。
现在越来越讨厌那些反鸡汤的人,
看上去是人间清醒,实则害人无数。
我们以为黎明只有 3 个小时,实际上可能是 300 个小时,大多数人都熬不到天亮。
郭拽拽第一年写了 100 万字连 300 粉丝都不到,换成普通人,早就放弃了。
可是,没有持续地坚持,哪有现在的年入千万?
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
人生也好,做项目也罢,都不是拍电影,
按进度条,一点点推进到一个确定的结局。
想成事,多数要靠熬,不能只看到人家成功的时候光鲜亮丽豪车豪宅,也要看到没成功的时候熬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
不能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
轻松愉快地成功,只能凭运气,可凭运气挣来的钱,又会凭实力亏掉。
每个时代,都有赚钱效率最高的方式,你在那个生态位,自然比普通人更多赚钱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择大于努力。
现在产品和服务普遍过剩,缺的是流量,流量是项目的血液。
一个再烂的项目,有流量的供给,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精进产品和服务,就能构建一套稳定盈利的体系。
一个再好的项目,没有流量的滋养,没有正常的收入,也很难持续经营下去。
创业也好,副业也罢,如果你想赚钱,
一定要锻炼自己低成本获取流量的能力。
比如 写作、短视频、直播、个人 IP......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很有意思,
不要做流量的马车夫。
意思是流量的获取方式在不断变化,不要守着原来的方法不变,在汽车时代还在当马车夫。
一直不断挖掘流量洼地,03 年的淘宝,09 年的天猫,11 年的微博,15 年的公众号,18 年的抖音,22 年的小红书、视频号。
通过内容的方式,打造个人 IP 是普通人实现逆袭的终局,兜兜转转,做一圈项目,最终还是会回到这条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