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调查是多数审计部门的常规工作内容之一,时常会有小伙伴通过内审网找到我,感慨公司高层对于举报调查无形和有形的压力,苦恼自己对于举报调查的束手无策,感叹其他公司举报调查捷报频传。
大家经常问到“老师,举报调查毫无头绪,到底怎么搞?”这个问题实在不小,不同的调查事项,采取方法往往迥异,在微信交流中上也无法三言两语说清,特总结过往一些值得借鉴的举报调查成功经验,想分享给大家,以作参考:1.严格保密,从收到举报信开始,到形成调查组,再到开展调查,汇报调查结果全过程,均需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要谨记,稍有透风,可能事半功倍、前功尽弃,甚至调查失败;2.你们公司(单位)是否发布了举报制度及形成了调查手册,对举报调查安排进行了清晰的规定,如有,要充分遵循制度流程和手册要求执行,尤其是核心调查原则;3.如果没有成熟的制度或手册,或规定不清晰、不具备可操作性,我们需要根据举报内容开展特定判断,事先推演,合理分工,形成周密的调查方案,拍脑袋、随意调查,调查成果很难保证;4.非常核心的一点,事关我们的认知,并非所有的举报,都需要调查,也并非所有举报,都能够开展调查;5.要清醒的认识到,多数企业审计部门并不具备类似体制内的调查资源,多数高层也不具备京东刘总“敢贪1万,愿花1000万调查”的意愿或情怀。审计调查还得从实际出发,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而且理性分析,长期来看也应该是经济的;6.审计不是万能的,不必接受无理轻视,更不要妄自菲薄。如果我们限于审计[内审网注:各类审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关注公众号内审网可查阅获取]资源,没办法获取充分的证据,无法查明举报事项真伪,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这并不是审计人员无能,或者不专业,要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具备资源的相关机构,也有多少案子无法破解,甚至成为千古迷案;7.没有调查资源,并不等于无可事事,在此情况下,更建议针对对应的领域,查明管理缺陷,控制漏洞,推动整改,从而预防未来,相对于对过去问题的处理,对未来风险与问题的预防,是举报调查更大的价值所在;8.优先调查实名举报,明显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推测、猜测的举报内容,以及没有任何依据或证据提供的匿名举报,不建议持续投入过多审计资源;9.要有明确的边界意识,举报就是举报,要高效的有针对性的完成举报信所列事项调查,尽早形成报告,进行汇报,不建议在举报事项基础上过于延展,影响举报调查结果的及时得出与上报,听过,也见过不少将举报调查搞成大专项审计铩羽而归的教训;10.要充分利用内部数据比对,尤其是不同系统、部门之间的数据,再通过梳理分析找到异常之处;11.访谈、实地观察、检查,要综合灵活运用,访谈要事先准备好话术,这些都可能让调查柳暗花明;12.如非匿名举报,一定要充分争取和利用举报人的协助,这样会让调查事半功倍,往往还会有意外收获;13.善于利用利益攸关方,比如:被举报人的竞争对手,最典型的是围标案件中,被侵犯合法权益的投标方,其往往掌握不为人知的更多“秘密”;再如:涉嫌外部公司员工串通公司人员共同牟利的,该外部公司为维持与公司合作关系,往往愿意配合公司调查,处置其参与违法行为的员工;14.善于整合内部力量,在保密的前提下,争取高层支持,整合多方力量开展举报调查,尤其如,财务、法务、人力、系统等部门;
15.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包括圈内同行协助,以及法律从业人员、公检法机关,形成震慑;16.如果从来没有参与过举报调查,也没有其他资源,在面对明显的“强势且狡黠之人”时,不建议贸然行动,等待时机可能对公司更有利,要知道,G安破案,也有撒网收网之策。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游走于合法与违规之间的调查和取证手段,一般不推荐,但是凡事没有绝对,好的结果,往往会掩盖过程的瑕疵,这取决于你的所在的组织和你个人的驾驭能力。历史告诉我们,在利益诱惑与贪婪成性面前,调查、处罚、甚至严刑从来没有根除违规,历史同样告诉我们,查明一批、惩处一批,自然有其以儆效尤之功。总而言之,大家都客观的、理性的看待举报,经济的、高效的开展调查,基于举报查处惩戒(也可能无法查实),再快速的定位和堵塞管控漏洞,预防未来之风险,是为可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