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讲述了成都太古里发生的年轻女子打砸奢侈品店事件,并对此事件进行了评论。文章还探讨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年轻女子在太古里打砸奢侈品店,引发社会关注。
女子因抑郁症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医院,途中发生争执后情绪失控,打砸店铺。网友对此事件展开热议,有人同情患病女孩,有人认为母亲更可怜。
关键观点2: 文章探讨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一种论调,认为孩子出现问题都是父母的错。文章通过真实故事和一些研究,探讨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
关键观点3: 啃老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啃老”在农村十分常见,甚至中青年人都有覆盖。有人打工多年还要家中父母补贴,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关键观点4: 心理学研究对原生家庭影响孩子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虽然原生家庭确实能影响孩子,但身处其中的人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复原力”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不应被原生家庭的过去所束缚。
正文
视频里,
一名年轻的黑衣女子,在一家奢侈品Tiffany专柜突然暴起,发出尖锐的暴鸣,随后拿起店里的盆栽,毫不手软地砸向展示柜台。
众目睽睽之下,
女子打砸完之后,拿起展柜里的饰品直接戴在自己的身上,还美美地欣赏起来。
围观群众看得目瞪口呆,
2元店都不敢这么砸,什么仇什么怨,敢这么砸奢侈品店,不怕赔得倾家荡产啊?
事发当天,
22岁的周某因为抑郁症,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医院。
据目击者称,
周某想让母亲给自己买一个饰品,但是太贵了,母亲只能拒绝。
情绪失控的周某,拿起店中的花盆、座椅疯狂破坏柜台和商品。
如果这个女儿真的被认为
是没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人,
最后所有的惩罚,都会落到她母亲头上。
这名年轻女孩
前阵子刚砸了盒马鲜生,
将炒板栗货柜里的砂舀出来,撒得满地狼藉。
如果真的是她,
在短短的时间内连续砸了两家店,妈妈还要为她擦多少次屁股?
有人同情那个患病的女孩,
觉得她生病无法控制,感觉她很可怜。
在路人拍到的照片里,
女孩穿得十分的精致,衣服和鞋子都是名牌。
而这个母亲穿着朴素,
看到女儿打砸的时候,她先是绝望地大喊,然后呆呆地站在原地,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有人还不了解情况,
就直接给那个母亲定了罪,说是她刺激后女儿才这样。
他们像理中客一样,
说家里出现一个问题孩子时,其实ta是病得最轻的那个。
还有人说,
她妈妈能买一次单就能买无数次,不要把她妈妈说得那么惨。
女儿孩子生病了,
作为母亲是最难过的一个,所以她才会重视,带孩子就医。
可就因为
没能满足女儿的要求,女儿就用这种极端暴烈的方式,往死里作、惩罚自己的母亲。
她就是知道一切都有人兜底,
才会稍不如意,就做出这种极端的行为。
很多人
把成年以后的自卑、敏感,归结为原生家庭的贫穷。
将自己认知的限制,
归结为父母从未带自己看过大世界。
有了这种心理,
大部分人就理所当然地“烂掉”,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是父母的罪过。
我不否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但要说父母的行为完全决定孩子的一生,未免有些过于武断。
老家一个邻居
老两口干苦力活,拼死累活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子,月供三四千。
原本以为
老俩口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了。
但没想到,
游手好闲的儿子根本还不起房贷,每个月能留下一两千都谢天谢地了。
甚至还说谁谁谁父亲
给儿子买全款房,冷嘲热讽自己不会投胎,怪父母没能力托举自己。
没办法,
60多岁的老父亲只能去外面工地做小工,日晒雨淋给儿子还房贷。
别人都觉得他辛苦,
但在儿子看来,你生了我,就要负责到底,你给不了我好的生活条件,你就是欠我的,活该为我一辈子做牛做马。
我知道也许有人会说,
这是父母惯坏了孩子,最终自食恶果。
道理是没错,
但是我更想问的是:
身为父母,就有原罪吗?
就在前几天,
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啃老”现在在农村十分常见,
20岁~40岁的中青年
都有覆盖。
有人从结婚到生子,
房子、彩礼、三金,全部要老人掏。
还有人像是
替父母生的孩子,抚养费不给一分,孩子由父母照顾长大。
家境好的还能凑合,
父母靠地里刨食过活的,有什么能力再负担儿女的人生?
父母爱子,
应该是有底线的,不能无条件满足他们的要求,更不能无原则地退让。
因为你很难知道,
你精心养育的孩子,最终会变成什么模样。
百度上曾有个
臭名昭著的“啃老吧”,里面聚集着大量以压榨父母为荣的白眼狼。
你可能想象不到,
有人指责不给孩子啃老的父母,都是年轻时不上进,只把孩子当成养老工具。
有人认为
父母的钱迟早是自己的,所以心安理得地压榨他们。
父母稍有不顺从,
他们就动辄喊打,仿佛是个讨债鬼。
这样的子女,
对自己的境遇怪天怪地,怪父母没本事,怪家庭没有托举。
却从不怪自己不求上进,不怪自己躺在烂泥堆里,连自救的决心都没有。
1955年,心理学家
埃米.维尔纳和露丝.史密斯进行了一个研究。
他们找到了698名婴儿,
这些婴儿的父母,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中,
有人没受过什么教育,有人没有工作,还有人酗酒,患有精神疾病。
经过多年的跟踪,
这698名婴儿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10岁时,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
而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
即使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的高风险因素依然存在,但他们依然能够成材,依然能够长成正直、有爱心的大人。
他们冲破了父辈的桎梏,
并且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得温馨和睦。
这个研究结果令很多人惊讶,
在这之前,他们坚定认为,父母的问题都会在孩子身上延伸,
但事实证明,
原生家庭确实能影响孩子,但身处其中的人,依然能凭借自己的“复原力”,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正如创伤心理学家
彼得. 莱文说:
“人类天生具有克服创伤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