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长债供给计划落地,地产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债市交易主线由特别国债供给转向地产政策扰动
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今年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此后市场一直博弈特别国债供给预期。
随着5月13日特别国债发行计划公布,供给冲击利空落地,5月15日各地地产政策优化及收储、“以旧换新”渐起,市场交易主线由供给转向地产政策,
5月15日-16日10Y国债利率累计上行2.1BP。5月17日政府密集发布地产优化政策,包括保交房会议中国务院副总理明确“消化存量商品房”;央行推出再贷款、房贷利率、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首付比率“组合拳”。
二、复盘历次供给及地产对债市影响,供给落地总体未影响债市趋势,而地产新政多次引起债市显著调整
2023年10月增发国债公告仅对长端利率形成扰动,未造成机构行为趋势性转向,后续12月利率即开启下行通道。
23年9月底特殊再融资债重启,10月迎来年内政府债净供给高峰,10月24日财政宣布增发国债1万亿元。10-11月利率整体高位震荡,并未显著上行。增发国债公告次日基金、农村金融机构对10Y国债均转为净卖出,但一日后再次转为净买入,供给计划落地对机构行为影响有限。12月后随着财政支出加快,流动性边际宽松,利率开启下行通道。
地产方面,2022年以来有三轮重要的地产政策调整:
(1)22年11月“金融16条”发布,房企融资三支箭加快落地,叠加同时期防控政策优化,赎回踩踏负反馈爆发,10Y国债利率累计上行22BP,调整幅度较大;(2)2023年7-8月“金融16条”中两项房地产融资政策延期、超大特大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以及首套房贷款“认房不认贷”,调整期间10Y国债利率共上行8BP。此后随着年内降准到来,调整暂告一段落;(3)今年4月一线城市会否放松限购成为市场关注点,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5月17日10Y国债利率波动较大,受金融时报文章影响开盘后收益率一路向上,后有所回落,午后央行公告调整房贷利率、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首付比率,利率再次小幅上行,此后央行宣布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利率再次下行,全天累计下行0.7BP。
总结来看,过去几年债市显著调整的“导火索”中都有地产新政的身影,对比发现本轮地产政策调整期间农村金融机构买债力量明显加大,而股份行由此前的主力买盘转变为主力卖盘。
地产政策调整期间农村金融机构均为主要买盘,基金均为主要卖盘。但今年与前两轮不同之处在于:(1)股份行曾是调整期间的主力买盘,但本轮转变为主要卖盘;(2)农村金融机构在本轮调整中买债力度明显提升,净买入量占比由前两轮的50%多提升至78%。
三、地产新政落地效果关键在于后续财政扩张及配套政策,目前中短端确定性较高,建议做陡收益率曲线
后续地产政策会否引发债市大调整?关键在于财政扩张及配套政策。
本次地产新政的本质是资产流动性缓释,政府在居民端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向房地产市场注入流动性,替代市场化去库存。但再贷款会否投向租赁需求较大的城市,政策落地过程中财政能否提供资本金及贴息支持,实际收购过程中城投及国有房企比例会否较高,诸多政策落地细节仍有待观察。
短期内新政并不构成实质利空,后续若收购的存量商品房主要为地方国有房企所有,将推动化债进程及城投拿地,城投债收益率或进一步下行;但若财政扩张及配套政策力度较大,打通政策落地堵点,或引发债市调整加剧。
供给慢于市场预期,5月MLF等量续作,短期内降准降息概率降低。
5月15日MLF等量平价续作,结束3月和4月连续两月缩量续作,边际上或为对冲发债影响。
考虑到特别国债供给节奏慢于市场预期,供给落地后至今央行OMO操作净投放为零,未来货币政策或维持稳健,短期内降准降息概率较低。
债市需求端关注禁止“手工补息”后存款转移引发的机构行为变迁。
保险协议存款及手工补息被禁或引发大行、股份行存款外流,大行、股份行阶段性缩表。4月新增存款为负且同比大幅降低,而新增人民币贷款仅同比少增,大行债券投资或大幅缩减,从交易数据来看4月以来大行持续减持现券。大行、股份行的企业存款可能向理财、基金或利率相对较高的中小银行转移,或为理财、中小行、基金等增加债市配置需求,建议关注存款转移背后的机构行为变迁。
未来债市怎么看?超长债流动性溢价持续调整,长端关注地产新政后续落地情况,目前中短端确定性较高,建议做陡收益率曲线。
4月底以来30Y-10Y国债期限利差明显走阔,考虑到5月17日超长期特别国债开始发行,而农商行投资超长债边际转弱,超长债流动性溢价风险调整或持续。地产政策对长端利率的影响仍待观察,关注后续财政配套发力,短期内长端或横盘震荡。手工补息存款回流下理财欠配压力加大,资金面维持宽松,目前中短端确定性较高,推荐配置1-3Y品种,同时关注农商行欠配下超长债边际买盘变弱后转至5Y及7Y两大品种配置机会,做陡收益率曲线。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宽松不及预期;稳增长政策超预期落地。